作者:孫建琴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營養(yǎng)學科帶頭人,上海市老年營養(yǎng)健康質控中心主任。
擔任中國營養(yǎng)學會常務理事、老年營養(yǎng)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國家衛(wèi)健委營養(yǎng)標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特醫(yī)食品與保健食品評審專家,中國科協(xié)老年營養(yǎng)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上海市營養(yǎng)學會副理事長兼臨床營養(yǎng)主任委員,上海市食療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亞太臨床營養(yǎng)學會理事。
擅長各種疾病的營養(yǎng)支持治療、營養(yǎng)評估和健康管理,主持完成數十項科研項目,獲省部級科科技成果獎4項,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100多篇,主編營養(yǎng)學專著和營養(yǎng)科普書10多本。牽頭組織制定多個膳食營養(yǎng)相關的國家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肌肉衰減營養(yǎng)與運動干預中國專家共識,擔任多本學術雜志編委。
文章來源:孫建琴營養(yǎng)工作坊
已授權《臨床營養(yǎng)網》轉載
早餐習慣暗藏危機
白粥、咸菜、油條和饅頭等高碳水食物,是許多老人幾十年的早餐“標配”,但這看似簡單的飲食習慣,可能正在悄無聲息地“吃掉”他們的肌肉。
70歲的張大爺體重偏瘦,近半年走路不穩(wěn),稍動就累。社區(qū)肌少癥篩查結果顯示,他已患上肌少癥。醫(yī)生拿著報告解釋:“您的肌肉量嚴重不足,這直接導致走路不穩(wěn)和疲勞?!边M一步膳食調查發(fā)現,張大爺早餐常以高碳水的饅頭、燒餅和油條應付,午餐簡單,晚餐才稍顯豐盛。這種“早餐馬虎、午餐湊合、晚餐集中”的飲食模式,在老年人中極為常見,也為肌少癥埋下隱患。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科學解密丨肌肉健康的密碼
肌肉的核心成分是蛋白質, 其健康依賴兩個關鍵: 足量蛋白質和合理分配。
蛋白質是肌肉修復的“基石”,老年人需要足夠的蛋白質才能維持正常代謝,刺激肌肉合成。蛋白質攝入不足,身體將缺乏肌肉修復的“原料”,直接導致肌肉流失。蛋白質膳食攝入的智慧還在于分配。將蛋白質均衡分配至三餐,如同為肌肉細胞搭建了24小時不間斷的“修復流水線”,確保任何時段都能高效利用營養(yǎng)素。需要警惕的是老人餐桌上的隱形陷阱,老年人餐桌上最常見的飲食模式是早餐和中餐蛋白質攝入不足,晚餐豐富。早餐和午餐蛋白質攝入過低,無法有效刺激日間的肌肉合成代謝,造成長時間“原料”匱乏。晚餐集中攝入大量蛋白質,雖能產生合成效應,但身體處理能力有限,利用率顯著下降,浪費增加。
根據《肌少癥膳食營養(yǎng)處方及運動干預中國專家共識(2025)》, 老年人每日蛋白質攝入應達1.2-1.5克/千克體重,且需均衡分配于三餐。 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顯示,三餐蛋白均衡的老年人四肢骨骼肌量更高。臨床試驗進一步證實,相比傳統(tǒng)“晚餐集中模式”(早餐15%、午餐15%、晚餐60%),三餐均衡分配的蛋白質攝入能顯著提升肌肉蛋白合成效率。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實踐指南|每餐達標,肌肉常青
預防肌少癥,蛋白質不能“集中火力”,而應“三餐均衡”。每餐攝入20-30克優(yōu)質蛋白,能最大化刺激肌肉合成,遠勝“總量達標”卻分配不均的吃法。
1. 早餐告別“碳水陷阱”:拋棄白粥、油條和咸菜,試試“牛奶、雞蛋和肉松”,輕松補充≥25克蛋白,激活肌肉“工廠”。
示例:250ml牛奶+1個雞蛋+ 1個肉包+15克堅 果+半個蘋果
2. 午餐充當“主力補給”:攝入約30克蛋白(如120克魚肉),為下午活動儲備能量。
示例:糟溜魚片+蠔油生菜+玉米胡蘿卜排骨湯+雜糧米飯
3. 晚餐避免“蛋白過載”:攝入蛋白質≥25克(如80克蝦仁),兼顧營養(yǎng)與消化。
示例:五彩蝦仁+蒜炒雞毛菜+薺菜豆腐湯+米飯
小貼士:
選擇雞蛋、魚肉、瘦肉、豆制品等優(yōu)質蛋白,搭配適量運動,讓肌肉更強健,晚年更健康!
《臨床營養(yǎng)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tài)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