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蝶亞科—鋸鳳蝶族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jié)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鱗翅目
有喙亞目
異脈下目〈韁翅下目〉
鳳蝶總科
鳳蝶科
絹蝶亞科
鋸鳳蝶族
鋸鳳蝶族(學(xué)名:Zerynthiini)是鳳蝶科絹蝶亞科中的一個族,由4個屬組成,包含了16個物種,廣泛分布古北界之歐洲及非洲北部至中國及日本一帶,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地區(qū)。幼蟲的寄主為馬兜鈴科植物。
1.種系發(fā)生 (1)外部類群
鋸鳳蝶族是絹蝶亞科中的一個族級演化支,是虎鳳蝶族的姐妹群,絹蝶族是二者之共同演化支的姐妹群。
又有學(xué)者視之為一個亞科——鋸鳳蝶亞科(Zerynthiinae),對于鋸鳳蝶的分類地位爭議,有研究結(jié)果指鋸鳳蝶族可能是由絹蝶亞科某已滅絕的族群中演化而成,所以應(yīng)作絹蝶亞科中的一族,而不是另立一個亞科。
(2)內(nèi)部類群
鋸鳳蝶族里面共有5個屬級演化支,首先絲帶鳳蝶屬是余下三屬之演化支的姐妹群,演化時間為30.3百萬年前的中新世初期;然后尾鳳蝶屬為余下兩屬之演化支的姐妹群,最后鋸鳳蝶屬和絹鳳蝶屬則是相互的姐妹群。
2.絹鳳蝶屬
絹鳳蝶屬(學(xué)名:Allancastria)是絹蝶亞科鋸鳳蝶族中的一個屬,包含了5個物種,分布于古北界西部,主要在土耳其及高加索地區(qū)。幼蟲的寄主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
(1)種系發(fā)生
絹鳳蝶屬屬于絹蝶亞科中,鋸鳳蝶族中的一個屬級演化支,是鋸鳳蝶屬的姐妹群,尾鳳蝶屬是她們倆共同演化支的姐妹群,絲帶鳳蝶屬則是以上共同演化支的姐妹群。
(2)保護
2個物種都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包括:
高加索絹鳳蝶 A. caucasica(IUCN2.3 保護狀況未更新:易危);
花斑絹鳳蝶 B. cretica(IUCN3.1:無危)。
3.尾鳳蝶屬
尾鳳蝶屬(學(xué)名:Bhutanitis)是絹蝶亞科鋸鳳蝶族中的一個屬,包含了4個物種,分布于東洋界與古北界交界處,包括印度北部、中國西南部及泰北一帶。成蟲棲息于中高海拔山地林緣,雄蝶常在開闊地面上空盤旋,雌蝶多見于寄主及蜜源附近。兩性均訪花,偶見雄蝶吸水。幼蟲取食有毒性的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
(1)種系發(fā)生
尾鳳蝶屬屬于絹蝶亞科中,鋸鳳蝶族中的一個屬級演化支,是鋸鳳蝶屬和絹鳳蝶屬共同演化支的姐妹群,絲帶鳳蝶屬則是以上共同演化支的姐妹群。
(2)形態(tài)特征
本屬是中型蝴蝶,體、翅黑褐色或黑色,具淡黃色橫斑紋或斜橫斑紋。后翅中后區(qū)的下半部有紅色橫帶;外緣波狀,具有2支以上的尾突,其中較長者端部膨大。翅反面與正面相似。體被粗毛,頭胸間無紅色毛。觸角短,端部的節(jié)呈鋸齒狀。
前翅頂角外緣圓形;R1脈與R2脈分離,R3脈與R4+5脈共柄,M1脈與R5脈基部出自中室上角同一點,中室端脈凹入,有基橫脈痕跡。后翅外緣有齒,除M3脈上呈尾突外,有時Cu2脈和Cu1脈上也呈尾突。
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分2支,細(xì)長,波狀彎曲;尾突小,呈乳頭狀,具毛;抱器瓣高度骨化,端部有角突,具叢毛;囊形突長;陽莖細(xì)長,高度骨化。
雌性外生殖器的產(chǎn)卵瓣半圓形;交配孔圓,漏斗狀;囊導(dǎo)管長,高度骨化;交配囊小,無囊突。
寄主:馬兜鈴科。
(3)分布
本屬是個小屬,全世界已記載7種,分布于中國、不丹及印度,其中5種是中國特有種。大部分是珍稀種類,二尾鳳蝶和三尾鳳蝶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列為二級保護物種,“國家野生動物重點保護名錄”中列入二級保護動物。
(4)保護
所有物種都受到保護,包括: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II 級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其貿(mào)易受到限制;
中國國家林業(yè)局令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xué)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3.1),包括:
不丹尾鳳蝶 B. ludlowi(瀕危物種);
二尾鳳蝶 B. mansfieldi(易危物種);
三尾鳳蝶 B. thaidina(近危物種);
多尾鳳蝶 B. lidderdalii(無危物種)。
(5)多尾鳳蝶
多尾鳳蝶(學(xué)名:Bhutanitis lidderdalii)是鳳蝶科尾鳳蝶屬的一種蝴蝶,也是其模式種,分布于中國云南及西藏、不丹、印度、緬甸及泰國北部海拔1500-2750米地區(qū),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令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xué)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①形態(tài)
大型鳳蝶。體翅黑褐色,尾突4枚。雄蝶翅背面黑褐色,前期有有8條波曲的黃白色細(xì)線;后是飾有黃白色網(wǎng)狀紋,臀角具暗紅色大斑,其下方黑色有3枚藍(lán)白色斑,外緣具橙黃色斑。腹面斑紋似背面,色澤較淡,但黃白色紋更密,外緣橙色斑明顯。雌蝶斑紋同雄蝶。
②習(xí)性
1年1代,成蟲多見于8至10月。幼蟲寄主為有毒性的馬兜鈴科馬兜鈴屬(Aristolochia)植物,包括:
西藏馬兜鈴 A. griffithii;
大葉馬兜鈴 A. kaempferi (A. shimadai);
昆明馬兜鈴 A. kunmingensis;
關(guān)木通 A. mandshuriensis。
4.絲帶鳳蝶屬
絲帶鳳蝶屬(學(xué)名:Sericinus),是絹蝶亞科鋸鳳蝶族中的一個屬。
絲帶鳳蝶(學(xué)名:Sericinus montela)是屬于絹蝶亞科鋸鳳蝶族的一種蝴蝶,是絲帶鳳蝶屬(屬名:Sericinus)的唯一一種,是一個單型分類,也是絹蝶亞科中唯一一年多代的物種。分布于亞洲東部,模式產(chǎn)地為中國上海。幼蟲的寄主為有毒性的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
(1)形態(tài)特征
絲帶鳳蝶翅展42-70毫米。翅薄如紙, 觸角短, 眼側(cè)有紅色短毛, 腹部有一條紅線和黃白色斑紋。雌雄異色, 雌蝶翅的顏色以黑色為主, 間有黃白色、紅色和藍(lán)色的條紋分布。前翅中室分布著“ W”型黃白色線紋; 雄蝶翅的顏色以黃白色為主, 也有黑色、紅色和藍(lán)色的條紋。共分為春、夏兩型, 春型雌、雄蝶均略小于夏型, 體色比夏型略深, 尾狀突明顯長于春型。雌雄在翅面的斑紋上明顯不同,雌性在翅面上布滿黑褐色的斑紋。后翅尾突的長度在不同的發(fā)生期有明顯的差異,常常以夏季的個體(夏型)較長。在北京成蟲出現(xiàn)于4-9月,飛翔輕緩,在山區(qū)數(shù)量較多,常常幾頭在一起輕舞。幼蟲取食馬兜鈴。雌蝶在寄主植物的葉上或附近植物的葉上產(chǎn)大量的卵,因此有時可見到大量的幼蟲。
體形特征翅展42--71mm。雌雄異型,雄蝶翅面白色,有黑色斑紋,前后翅外緣有斷續(xù)的紅色;雌蝶翅面黃色有黑褐色斑紋。食性花粉、花蜜、植物汁液。春型 : 雌蝶翅的顏色以黑色為主,間有黃白色、紅色和藍(lán)色的條紋分布。夏型: 雌、雄蝶略大于春型,但體色較春型略淺,前翅上基本無紅斑分布,尾狀突明顯長于春型,通常為21 ~ 30mm。
①雄蝶
雄蝶翅淡黃白色。前翅基角、前緣、頂角及外緣黑色或黑褐色;中室中部和端部各有1個黑色條斑;中后區(qū)有1列大小、形狀都不規(guī)則的黑斑(有時這些黑斑中夾有紅色)。后翅有1條中橫帶,中間錯位后與臀角大黑斑相連接,大黑斑中有紅色橫斑,此紅斑有時斷續(xù)沿中橫帶伸到前緣;紅橫斑下有藍(lán)斑;有的中室還有1塊大黑斑;尾突的長度通常短于雌蝶或等于雌蝶,絕不會長過雌蝶。
②雌蝶
雌蝶前翅中室有5個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不規(guī)則黑褐斑;前緣、外緣、亞外緣區(qū)、中后區(qū)、中區(qū)、基區(qū)和亞基區(qū)都有不規(guī)則的黑褐色斑或帶。后翅基區(qū)、亞基區(qū)有不規(guī)則的斜橫帶;中帶紅色,在rs室錯位,到中后區(qū)直達后緣,且鑲有黑邊;在紅色帶外側(cè)(即亞外緣區(qū))是黑色帶,此帶間有的具有藍(lán)斑;外緣波狀、黑色;尾突長,黑色,末端黃白色。翅反面與正面相似。
(2)習(xí)性
成蟲棲息于中低海拔闊葉林區(qū)、溪流、田地等場所。成蟲飛行較緩慢,常以滑翔的姿態(tài)飛行,有落地吸水的習(xí)性。卵群產(chǎn)于植物的莖及葉上。幼蟲群棲,以馬兜鈴科馬兜鈴屬為寄主植物,包括北馬兜鈴、馬兜鈴、鐵線蓮狀馬兜鈴等。
(3)分布范圍
分布于我國江西、湖南以北地區(qū),西至寧夏、甘肅,國外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4)主要價值
絲帶鳳蝶又名軟尾亞鳳蝶、軟鳳蝶、白鳳蝶和馬兜鈴鳳蝶, 本蝶在國內(nèi)曾被列為我國14種珍貴種類之一。
5.鋸鳳蝶屬
鋸鳳蝶屬(學(xué)名:Zerynthia)是絹蝶亞科鋸鳳蝶族中的一個屬,包含了4個物種,分布于歐洲東、南、西部及非洲北部一帶。幼蟲的寄主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
(1)種系發(fā)生 ①外類群
鋸鳳蝶屬屬于絹蝶亞科中,鋸鳳蝶族中的一個屬級演化支,是絹鳳蝶屬的姐妹群,尾鳳蝶屬是她們倆共同演化支的姐妹群,絲帶鳳蝶屬則是以上共同演化支的姐妹群。
②內(nèi)類群
鋸鳳蝶屬普遍承認(rèn)有2種——鋸鳳蝶及緣鋸鳳蝶,較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兩個物種各自的基因都有強烈差異,推定兩種各自都可能代表著兩個物種,即共有4個物種。
(2)紅星花鳳蝶
紅星花鳳蝶(學(xué)名:Zerynthia rumina),鳳蝶科鋸鳳蝶屬的一種非常獨特的黑、黃色蝴蝶,有著花邊狀的復(fù)雜精致圖案,屬于極易辨認(rèn)的無尾鳳蝶類。
①形態(tài)特征
前翅上具有鮮艷而惹人注目的紅斑,為與其他近緣種區(qū)分的特征。從深冬到春末都可見其飛舞。雌蝶常大于雄蝶,且黃色色調(diào)較深。
翅展:4.5~5cm。
幼期:幼蟲淡褐色,沿身體有數(shù)排粗短的紅刺。以馬兜鈴為食。
②分布
可在法國東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崎嶇多石的山腰間發(fā)現(xiàn)。亦普遍居于海岸地區(qū)的棲所內(nèi)。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