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南京照相館》中,有兩個鏡頭十分讓人難以忘懷。
一個鏡頭是:日寇從東面攻入南京城后,大批散兵和逃兵涌向挹江門,想逃出生天,但被守在城門口的憲兵擋住了。憲兵命令逃兵們返回去繼續(xù)作戰(zhàn),說他們是奉了長官之令,任何派遣者,格殺勿論。于是憲兵和潰散的逃兵發(fā)生了沖突。
第二個鏡頭是:南京街頭墻上一幅巨大的蔣介石畫像被日軍破壞了,面部被扣掉了,只留下半身戎裝照。
《南京照相館》里讓人震撼和有意義的鏡頭很多,我為什么單獨拿出這兩個鏡頭出來說?
因為我今天就想聊聊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當然,南京大屠殺第一罪魁禍首肯定是殘暴的日軍,不過,日軍固然可惡,問題是,如果他們攻入南京城后,發(fā)現(xiàn)南京城只是一座空城,什么也沒有,他們就是想屠殺也沒有對象。那么,將幾十萬南京百姓和十萬軍隊扔在南京城的人,是不是另一個罪魁禍首?
而我剛才提到的電影里兩個鏡頭,就隱含了這另一個罪魁禍首。
第一個鏡頭,憲兵提到的“奉長官之令”,這個長官就是當時南京守城總指揮唐生智,第二個鏡頭的蔣介石,當時是中國最高領導人。
那么,這兩人,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另一個罪魁禍首呢?或者兩個都是?
1
某種程度上,淞滬抗戰(zhàn)結束后,南京就已經失守了一半。起初,蔣介石調全國軍力死守上海,就是想讓上海成為南京一道堅固的防線。如果上海失守,南京就徹底暴露在日軍的炮口之下。
而事態(tài)的發(fā)展也確實是這樣。
上海保衛(wèi)戰(zhàn),我們的軍隊打得極其慘烈也極為艱苦,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當時蔣介石還是想讓軍隊撤下來后,能有序地在上海至南京一線邊撤邊建立防線,可事實是,撤退變成了潰散,所有軍隊爭先恐后往南京方面撤,別說建立堅固防線了,也有效的阻擊也達不到。
日軍很快從三個方面向南京包抄過來。
這時候,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唐生智。
唐生智,1889年生于湖南東安,1912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yè)后進入湖南陸軍。1929年,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第五路軍總指揮。在寧漢、寧粵對抗期間,數(shù)度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
1937年,唐生智已轉任軍事委員會訓練總監(jiān)部總監(jiān)。當時他就向蔣介石提交了一份南京防守計劃,名字叫《上海、南京防御作戰(zhàn)計劃》,這份計劃里,他建議構建四條防御線——
上海、杭州灣為第一線;昆山、無錫、蘇州、杭州為第二線;江陰、鎮(zhèn)江為第三線;南京、寧杭公路為第四線。
按照唐生智擬定的作戰(zhàn)計劃,四條防線層層遞進,每一層都能阻滯、消耗大量的日軍有生力量,等日軍打到南京的時候,已是強弩之末。這樣一來,國民政府守住南京的概率便極大增加。
實事求是地說,這份計劃是有可行性的,起初蔣介石也同意了。所以蔣介石才允許唐生智指揮部隊構建工事,為長期作戰(zhàn)做準備。
但是誰都沒想到,唐生智的工事剛剛啟動,蔣介石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突然就不征求任何人的意見,直接給構建工事的一線部隊打電話,把這些部隊調走,導致四條防線的工事都沒有構建起來。
從這個層面來看,正是蔣介石出爾反爾地操作,導致日本從上海到南京暢通無阻。
那么,蔣介石為什么要搞出這種騷操作?從事后來分析,理由倒也簡單:只信嫡系。
叫停防御工事后,蔣介石準備建立第三戰(zhàn)區(qū),全面負責南京外圍的防御戰(zhàn)。而第三戰(zhàn)區(qū)的司令長官任命他的嫡系顧祝同擔任。
顧祝同雖然不是黃埔出身,但資歷很老,參加過辛亥革命,1921年又投奔孫中山,那時就結識了蔣介石。之后,東征開始,他就成了蔣介石的心腹。
顧祝同成為第三戰(zhàn)區(qū)的司令官后(當時名義是副司令官,但行司令官之職),并沒有擋住日軍的進攻,之后,帶領第三戰(zhàn)區(qū)一部兵力退至南京。
到了這時候,南京政府上下所有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南京到底守不守?
2
1937年11月,蔣介石召集將領在中山陵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他問在座的各位將領:南京城守不守?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罵:你蔣某人身為一國領袖,不是一寸土地都不能丟嗎?怎么還沒開打就問守不守?
其實吧,這也不能怪蔣某人,當時的南京,一是守不住,因為國民政府的精銳部隊在死守上海時全被打殘了,剩下只是一些雜牌軍和潰敗之師。二是不好守。南京北、東、南三邊都是平原,西邊是長江,無險可守,日軍已經從北、東、南三邊包圍過來了,怎么守?
這種情況,在座的各個著名將領都非常清楚,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徐永昌、顧祝同等人都低著頭,不說話。
蔣介石這時望向顧祝同,希望他這個負責南京防衛(wèi)的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官能站出來,但顧祝同低著頭,額頭直冒冷汗。說實話,國民政府里多的是這樣的草包將軍,他怎么可能有這份擔當?
蔣介石嘆了口氣,心里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