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美素圖庫
1
這幾天, 連續(xù)收到兩位媽媽的留言,說了她們同樣的擔憂。
一個媽媽留言說: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孩子都看動畫片,有的孩子還跟著媽媽追劇,幾個有同樣經歷的孩子到了一起就能聊得來,而我兒子平時沒有讓他看電視,我真的擔心他不能合群,魚爸你說我是不是要給兒子多看看電視? 還有一個媽媽說:現(xiàn)在手機游戲好像和孩子們的生活分離不了了,兒子還小,偶爾看別人玩,也會很興奮,我們都控制不讓他玩,又擔心以后和同學沒有共同話題,不合群。大孩子們說一個班級百分之八十的男孩子都會玩游戲,關于對游戲度的把握,怎么辦?
怕孩子不合群,所以要去看電視,會玩游戲。
這是什么邏輯?
我們來看一件事就明白了。
你應該也能感受到如今的追劇狂潮。
記得以前有一個媽媽說“我追劇,還真不是為了看劇,而是為了有談資?!?/p>
為什么要有談資?
因為要合群啊,身邊的人都在追劇。
大家在一起你一言,我一句地說劇里邊有趣的情節(jié)。
有的人為了主人公的遭遇義憤填膺。
有的人為了一個配角的陰險而拍案而起。
聊起來好痛快!
而你覺得自己像一個傻子一樣,什么都不知道。
只知道笑。
心里往往就下定決心:“我熬夜也要追完?!?/p>
結果,就陷進去了。
當然,也合群了。
基于這樣的擔憂,父母有時會把這樣的心理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你看,那幾個孩子都在討論游戲技能,說得有滋有味。
甚至還組成了游戲團隊,小小年紀就鍛煉團隊精神。
就我兒子,一點也不會,唯一的優(yōu)點就是學習不錯。
但是不合群,會不會變成書呆子??!
其實,這只是你的擔憂。
如果孩子自己說了這個問題,倒是要好好跟孩子說說。
但很多情況完全是出于父母本身的臆測。
再加上自己內心一點點地焦慮。
你以為孩子獨處不開心,被排斥了。
說不定他正享受獨處的時刻呢。
父母要放下自己的主觀揣測和心理映射,而真正去走近孩子。
2
如今,很多人覺得不合群就等同于不正常,不合群的人也容易被視為異類,遭到排擠。
小時候,如果性格內向或是性情孤僻,喜歡獨來獨往,和班里同學玩不到一起。
于是父母和老師開始指責擔憂,覺得這個孩子情商低,不會有出息。
可結果真的會這樣嗎?
小時候,我們那個小村子里,有10多個孩子。
里面最大的,最頑皮的那個就是老大。
但是他不愛讀書,一進教室就睡覺搗蛋,可是很會玩,而且喜歡帶著小家伙們一起玩。
組織集體逃課,然后躲進山里打牌,要么就去鎮(zhèn)上打街機游戲。
又刺激又好玩。
所以有幾個同伴就常常駐扎在他家里了。
同吃同睡,一個非常讓人羨慕的小圈子。
如果要融入這個小圈子。
你首先要把學習的事放一邊,因為圈里的規(guī)矩就是鄙視好學生。
另外就是你要敢于反抗,父母叫你,不要搭理,父母打你,有我們護著你。
這個圈子,看上去每天都很快活。
可是,給他們帶來了什么呢?
核心的四個成員,三個中學畢業(yè)就沒讀書了。
還有一個勉強讀了高中,也南下打工了。
還記得那時候有幾個伙伴一直是在這個圈子外邊的,經常獨來獨往。
他們的時間大多用在了學習上。
而回報是什么呢?
三個人后來都上了重本,還有一個北大研究生畢業(yè)。
我說這個故事,就是想告訴帶著前面這種焦慮的父母。
請放下你的這個焦慮。
去給孩子一個健康的人格。
在該學習的年齡養(yǎng)成好的習慣。
一時的不合群,又有何妨。
一個圈子的不合群,又有何擔憂。
3
有很多的父母怕孩子獨處,造成了內向的性格。
事實上,心理學家把人分為內、外向,并沒有說好與不好,他們只是我們性格中的不同傾向。
何況這個世界很公平。
你的人品、能力才是最后的王牌。
與其去操心孩子能不能合群。
不如把重點放在栽培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位作家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小時候其實是個發(fā)育比較遲緩、體弱的孩子,玩游戲的時候,通常同齡人都不喜歡和他一起玩,而且他學習成績也不算好。 所以,整個童年其實他很孤獨的。 但是他有一個熱愛閱讀的媽媽,從小就帶他閱讀群書,他在書里找到很多樂趣。 當他被批評或者被排斥時,他就找一個地方看書,書里有神怪、有魔法,是很有意思的,他能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找到樂趣,看輕自己受到的際遇,覺得這些自己遇到的事,書里都有,而且還有更大的困難,因而也就沒有什么過不去的了。 說不清是被迫,還是他自己的選擇,或者是順應,當他一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總是能感覺到清明、快樂。 漸漸地這就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
每個人,能夠為自己活著,并且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是很好嗎?
我們常常說“孩子,我希望你長成你自己要長成的樣子,而不是我期待的樣子?!?/strong>
那就去放下你的焦慮,接納孩子的各種樣子。
4
真正內心強大,人格健康的孩子。
他的內心有一束光,總是會和真正值得相知的人相交。
或者用他的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而不是靠八面玲瓏地結交各色人物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而且他們不恐懼獨處。
心理學家沙赫特認為,合群能降低恐懼感。 對于強者來說,因為優(yōu)秀,所以自信,不必通過合群來消除自身的恐懼。
如果孩子不合群,我們要看清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如果是性格缺陷導致他被群體排斥,那就要積極引導,幫孩子養(yǎng)成好的性格和習慣。
如果孩子只是被某一個看上去十分耀眼的小群體排斥。
那真的不必在意,獨處也未嘗不可。
在《獨處的藝術》中提及——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
“他們沒有在與孤獨的對抗中失去目標,而是通過一種強大的想要改變自己的勇氣,以及行動的力量在孤獨中成功突圍,并最終鍛煉了自己的意志、突破了自己的極限,贏得了面對紛繁復雜的人生舞臺的心靈資本?!?/blockquote>最重要的還是要幫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成為他自己。
不隨波逐流,不盲目屈從。
而應有優(yōu)良品性、有主見、有自己的獨立思想。
其實,在獨處與合群之間取舍徘徊。
不僅養(yǎng)育孩子要思及,也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本文為魚爸原創(chuàng), 圖來源網絡,公眾號轉載可聯(lián)系授權,歡迎個人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新書《真希望我爸爸讀過這本書》熱售中,點擊下方小程序可參團購買,謝謝支持,一起成長。
支持原創(chuàng)就在文末點贊,贊賞魚爸,歡迎留言!
您 所見到的,也許就是朋友需要的! 分享吧
你好,我是二胎奶爸,家有“恐龍專家”小小魚和弟弟,很幸運與你相遇。魚爸曾是童書編輯,非常喜歡孩子這個神奇的群體,后來回家全職帶娃。
每天用心帶娃的同時,陪娃讀了上千本繪本,也在公眾號分享自己真實的育兒及親子閱讀的感受。平日好讀書和創(chuàng)作,累計發(fā)布了800多篇原創(chuàng)分享,得到了幾十萬爸媽的關注。
這里沒有條條框框的理論,只有真誠地分享。新書《真希望我爸爸讀過這本書》熱售中??拷?,用心和文字溫暖你……
點擊上方名片回復下方文章前面數字編號,即可閱讀。下面這8篇文章我猜你會喜歡
201:請尊重孩子的磨蹭,大部分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202:致每個陪睡的媽媽,全世界欠你一個擁抱
203:跟孩子哭窮,到底有多可怕?
205:內心強大的孩子是什么樣子?
206:家有男孩,請好好“說話”
207:好好愛那個發(fā)脾氣的孩子
117:養(yǎng)男孩,三歲時需要一個關鍵轉變!
118:千萬不能錯過孩子閱讀的黃金十年!
120:爸爸,決定一個家的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