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最怕聽見這三個詞
這些年,無論是在企業(yè)內部做顧問,還是在外部陪跑老板與HR,我聽得最多的管理評價,不是能力強不強、結果好不好,而是三個特別空洞但殺傷力極強的詞。
“他就是悟性差。”
“她怎么還沒領會到重點?”
“他對老板的意圖老是揣摩不到位?!?/p>
表面上,這像是在描述一個員工的問題,實際上,這是在暴露一個管理者的姿態(tài)——我不想說清楚,我也不想負責,只希望你靠猜就能對上。
我從來不覺得“悟性、領會、揣摩”這三個詞是中性描述,它們就是管理語境中的高頻推責工具。如果想給人一頂“模糊又難以辯駁”的帽子,就說他悟性差;想表達不滿卻又懶得具體舉例,就說她領會不到位;而如果既不愿表態(tài),又怕?lián)?,就甩下一句“你揣摩一下”?/p>
久而久之,一個組織就會進入“靠猜話過日子”的狀態(tài)——
不敢直接問,只能打聽氣氛;不敢主動表達,只能事后應對;領導說了半句,下面立刻開會“解讀講話精神”……
對,就是這個味道。熟吧?
而這三個詞之所以毒,就毒在:它們聽起來不像權力,實際上全是權力。
還不只是權力,更是懶惰、不愿溝通、不設邊界的那種權力。
你別看這事小,在組織里它就是流毒。時間一久,文化就歪了,人就虛了,事也就開始亂了。
02|“悟性”是管理者的賭注,不是員工的能力
有一次,我在輔導一家企業(yè)中層干部培訓時,聽見一位主管在討論接班人選時說:“小李不錯,就是悟性差了點。”
我:“你說他悟性差,差在哪兒?”
他:“我和他說過三次,那個事還是不到位?!?br/>我:“你三次都說了什么?”
他:“我說,這事你要‘靈活處理’,‘照顧大局’,‘適時推進’。”
我:“你確定你說的,是中文?”
在中國式管理里,“悟性”常常被當作能力的代名詞。但說到底,它根本不是一個標準化能力,而是一個靠運氣博弈的模糊信號。
管理者說“你悟性差”,大多不是因為員工真的理解力弱,而是因為:
他想讓你明白他沒有說出口的意思;而你沒猜中,他就覺得你笨。
說白了,“悟性”是管理者下的一注“省事賭”,賭的是員工能靠本能對齊他的潛意識。
但管理不是賭博,管理是溝通,是邊界,是讓人可預期地行動,不是靠人天賦異稟地讀心。
一個真正負責的管理者,不會迷信“悟性”,因為他知道:
再聰明的人,也需要清晰的任務描述和情境說明;
再資深的下屬,也不可能永遠讀對上司今天的真實想法;
再好的團隊,也不能靠“看眼色”過日子。
相反,真正糟糕的領導,最喜歡說“悟性”這兩個字。
因為它聽起來像在表揚智力,實際上卻在掩蓋自己的偷懶。
03|“領會”是一種偽裝,它掩蓋了管理者的表達無能
在不少會議紀要或工作布置中,常??吹揭痪湓挘骸罢埜魑徽J真領會會議精神,結合本部門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乍一看,好像挺莊重,挺有格局。但仔細琢磨一下,什么叫“領會”?會議精神到底是什么?“結合本部門實際”又指的具體什么?……一句話,等于什么都沒說,又仿佛把所有責任都甩了出去。
我見過一些中層領導,每次接到上級任務,轉頭就和下屬說:“要學會領會領導的意圖,不能只看表面,要體會深層?!?/p>
我通常會提醒他一句:“你是不是還沒搞清楚自己該說什么,就把這個鍋交出去了?”
所謂“領會”,其實是一種話術,一種自以為高明、實則偷懶的表達方式。
它假裝賦予了下屬空間,實際上剝奪了他們對任務邊界和評價標準的理解。
更危險的是,“領會”往往和“結果論”一起使用。
任務沒做好?“你沒領會精神”。
節(jié)奏不對?“你領會偏了”。
甚至有時領導自己也說不清楚想要什么,干脆一句“你要學會領會”,把責任一推了之。
我一直強調,管理的本質,是讓普通人做出不普通的事,而不是讓人變成猜謎高手。
真正成熟的組織,是不允許“靠領會活著”的。它靠的是
任務澄清、角色清晰、目標共識,而不是靠一種難以驗證的
揣摩藝術
04|“揣摩”是職場毒素,是不信任的代名詞
我曾經(jīng)見過一個優(yōu)秀的HR主管,原本執(zhí)行能力很強,協(xié)調能力也在線。可后來她開始越來越疲憊,整天處于一種神經(jīng)緊繃的狀態(tài)。我問她出了什么問題,她只說了四個字:“不會揣摩?!?/p>
她的上司是那種“不說破,但你最好明白”的風格。說一件事,習慣留三分余地;提一個方向,話里常含話外之意。今天的“你去看看那個部門的做法”,可能就是明天的“怎么這事你還沒搞定”;會議里一句“這個報告思路不太完整”,可能意味著“你不該在這個版本就呈現(xiàn)”。
久而久之,這位HR開始在工作中小心翼翼、提心吊膽。每寫一封郵件都要推敲語氣,每開一次會都要猜測老板的情緒和立場。她原本的專業(yè)優(yōu)勢,全被這種“揣摩”耗盡了。她從一個能推進事情的人,變成了一個“猜人心”的人。
我想說的是,“揣摩”本身就是管理的失敗。當一個人需要花大量精力去揣摩領導的意圖,而不是用來做事、思考和創(chuàng)造時,這個組織其實已經(jīng)悄悄進入了一種“不健康狀態(tài)”。
“揣摩文化”背后的本質,是不信任。不信任員工能判斷對錯,所以留點模糊空間讓他自己想。不信任自己的表達能被接受,所以不敢說清楚。更深層的,是一種對權力微妙的誤解——以為越神秘就越強大,以為讓人捉摸不透就是管理。
我始終認為,好的管理,不是把人變聰明,而是把任務變簡單。
說得越明白,員工越輕松;交代得越清楚,團隊越有力量。
05|管理,不能靠猜;信任,必須靠說清楚
“悟性”“領會”“揣摩”這三個詞,看似是對員工的高期待,實則往往是管理者自己偷懶的擋箭牌。它們把溝通的責任,轉移給了下屬;把不清楚的表達,當成一種“智慧留白”;把上下級之間應有的對話空間,變成了考察“聰不聰明”的暗戰(zhàn)場。
而在我看來,這種語言的偷懶,其實是一種權力的浪費。
真正的管理,不是設謎題讓人猜,也不是考心眼、拼悟性,而是把目標說清、把標準定明、把邊界劃透。越是高手,越知道“講清楚”才是最大的尊重,“表達清楚”才是真正的信任。
有些人以為“講得清楚,就顯得管理水平低”,這其實是一種淺薄。我們常說“高手過招,點到即止”,但在真實管理中,大多數(shù)時候,你面對的不是高手,而是一個個真實的、有困惑、有邊界、有家庭壓力、有職場焦慮的活生生的人。他們不是機器,不是你一說“你自己揣摩下”就能自動給你滿意結果的神兵天將。
作為管理者,你的職責,從來都不是出題讓人做,而是幫人把題目讀懂、看懂、敢做、做完。
一句“你自己悟一悟吧”,有時候不是放手,是放棄。
一句“你要學會領會我的意圖”,不是培養(yǎng)能力,是制造模糊。
一句“這種事要學會揣摩”,不是傳授經(jīng)驗,是推卸責任。
我一直覺得,一個成熟的管理者,最難的能力,不是拍板決策,也不是高屋建瓴,而是讓人放心干活。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jīng)比絕大多數(shù)人高出一截。
06|別再讓“揣摩”成為職場默契,也別再拿“悟性”為自己開脫
回頭看這三個詞,我發(fā)現(xiàn)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模糊、危險、帶著心理壓迫。
而最可怕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就是組織里隱性的不公。這種不公,不一定源于惡意,更常見的,是管理者的無知、疏懶和那點自以為是的優(yōu)越感。
我自己,也曾在年輕時犯過同樣的錯。以為不說清楚是一種風度,以為讓別人去悟,是考驗、是修煉、是“過來人”的儀式感。但后來我才明白,真正的管理智慧,不是讓別人來適應你,而是你主動向他人靠近一步。你講得再清楚一點,他就能多走一步;你界定得再具體一點,他就少一點內耗;你再多一點耐心,整個團隊的信任感就會不一樣。
這不是溫柔,這是力量。
所以,別再說“他就是悟性差”;別再說“你怎么沒領會到”;也別再說“你要學會揣摩領導的心思”——
如果我們還在靠這三個詞維系管理,那說明,我們的管理,還停留在原始狀態(tài)。
讓管理回歸常識,讓人際回歸信任。
把“悟性、領會、揣摩”這三個詞,留給武俠小說吧。真正的管理,需要的,是明確、清晰、誠實、靠譜。就像一把刀,越鈍越容易傷人;而真正的利器,從來鋒利但不輕易傷人。
畢竟,我們不是在玩權謀,而是在一起做事。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