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是在上海成立的?為什么五四運動發(fā)生在北京?為什么經歷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中央紅軍會落腳陜北?為什么“雙十二事變”發(fā)生在西安……
這些充分融合著歷史與地理因素的問題,對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晏波而言,不但早已研究透徹,而且他更善于將這些歷史、地理、人物、事件等層層疊加的因素重新解構,抽絲剝繭般地為學生們娓娓道來、細致講述,在創(chuàng)新的學習研究方式中,走到歷史中去,重返現實中來,鏈接未來,通向遠方。
隴上蔥蘢 長安花開
晏波長期從事史學研究和思政工作,在2006年到2022年期間,主要圍繞史學研究,從碩士階段范圍相對較小的傳統(tǒng)文化研究尤其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研究,到博士階段因工作屬地位于西部民族地區(qū)的隴東而轉向的民族地區(qū)社會治理研究,十余載的潛心研究使晏波具備了豐厚的知識沉淀和獨特的分析視角,取得了一定成果,專著《中國古代北方地區(qū)端午風俗研究》由科學出版社付梓出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近代隴東民族格局演變與行政區(qū)劃調整研究》成功結項……這些成果無不為他持續(xù)構建學術知識體系、拓展學術研究邊界打下堅實的基礎。
2022年的一個偶然契機,晏波來到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開啟了自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涯。雖是從事思政工作,但晏波仍是在熟悉的領域,歸屬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擔任黨支部書記,主要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中國共產黨黨史》兩門課程。
“目前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涉及從1840年起一直到黨的二十大這期間整個中國的歷史,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從民族獨立走向富強的強國歷程,這其中有很多內容和以前的研究在時間上是吻合的,像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等內容可以與我從博士階段就開始的民族地區(qū)治理研究結合起來,將相關工作做得更加扎實?!?strong>晏波對于自己新階段的學術生涯充滿期待也做好了規(guī)劃。
走進歷史 去對話去感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生活如此,學習同樣如此。晏波始終在思考,如何將真實的歷史以仿若親歷的方式講透、講活、講入學生們的心間。
“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它作為一門重要課程主要講的是什么?其實就是在論證,近代以來,各個黨派在尋求中國出路的過程中都失敗了,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黨成功了,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我們強調的是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和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相結合形成的這樣一個發(fā)展歷程?!?strong>這是晏波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思政教育底層邏輯的思考,在此基礎上,他也會融入更多自己的“獨門”研究成果。
“我會將自己的研究和發(fā)現融入到日常的課程講授中去,例如將民族地區(qū)的法律成文、黨的民族政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貫通起來,讓學生們在一個相對長的歷史時段中去了解、去學習,這本身也是一種課程歷史特色化的體現。”這種將研究成果融入日常教學的方式也讓學生們能從更多維度、更新視角貼近歷史、走入歷史。
在此基礎上,晏波始終在思考如何真正把思政課講好,他認為純粹的理論是灰色的,學生們年齡還小,人生閱歷尚不夠豐富度,很難掌握一些高深的理論,而通過歷史人物的故事來讓他們看到一些閃光點,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strong>對照同年齡段的年輕人,同學們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思考。比如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那么中國共產黨是哪些人成立的?就是師生,當時年輕的大學生和老師一起開啟了拯救中國的道路,然后就可以講到李大釗、陳獨秀這些人物的故事,講述西安事變時就可以講述延安通校教師曾三的故事,以及諸如西安城墻勿幕門命名與陜西辛亥革命人物井勿幕的故事等等,學生對這一塊非常感興趣,這樣就把他們帶入了歷史,讓他們更有親近感,也會主動思考當下中國的建設與未來發(fā)展。”晏波說道。
以史化人,薪火相傳。在課堂之外,晏波還會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學院“行走的思政課”這一平臺,多次以主講人身份帶領師生在學校校史館、各地博物館以及革命紀念館現場講述歷史。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馬欄革命紀念館、藍田縣葛牌鎮(zhèn)蘇維埃政府紀念館等革命紀念館都曾留下過晏波崇敬的探訪足跡和生動的現場講述,在無數次引人入勝的現場教學中,師生們仿佛回到了那個烽火崢嶸的年代,真正在歷史中傾聽、探尋、感悟。
“之前參加學校黨委宣傳部組織的‘重走長征辦學路’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面向全校招募學生,同學們都特別積極,有來自各個專業(yè)的學生,我作為支部書記組織了教研室一共5位老師,與其他老師們一道帶領同學們尋訪辦學舊址,追尋辦學往事,讓大家感受到了與課堂上不一樣的東西,這既體現出實踐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以賡續(xù)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為主線的思政育人方式的獨特創(chuàng)新性。”談起“重走長征辦學路”暑期社會實踐項目,晏波依然記憶猶新。
事實上,晏波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還有很多,例如課堂上的“一課一品”多維教學展示,通過話劇表演或者多幕劇的方式進行角色轉換,把自己切換到歷史的相關人物和事件中去,還原演繹歷史事件,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學習和感悟,“這樣的形式就比純粹的理論學習要更加深入,學生特別投入,展現出來的歷史人物形象也是下了很多功夫,往往都很精彩,效果也很好?!?/strong>提到學生們在堂課歷史重現中的投入,晏波充滿欣慰。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歷史是講史實的,思政是講道理的。如何把歷史講明白以后,再把道理說清楚,這是我始終在努力的一個方向?!?/strong>對于晏波而言,日常教學與學術研究的相輔相成其實就來自歷史研究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從秦漢魏晉時的民族邊疆治理到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共同體構建的嘗試和探索,再到百年黨史中黨的民族政策的演變發(fā)展;從國家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規(guī)范倡導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弘揚……晏波始終將學術研究貫穿于日常教學,正如他所說,“課堂內容如果要有深度,就必須和自己的研究結合起來,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融到課程內容中去?!?/p>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晏波會將他研究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民族理論的中國化放回到延安時期去溯源,找尋老一輩革命家對民族區(qū)域治理的探索,“民族區(qū)域自治最早是從西北局開始,到1949年施行《共同綱領》的時候就變成了一種全國性的政策推行,后來黨中央一直在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直到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正式提出。將這個歷程中歷史線索和軌跡的研究變成了一種理論闡釋,就可以融入到相關內容的教學中來?!闭劶皩W術研究驅動的課程理論創(chuàng)新思路時,晏波介紹道。
同時,晏波在授課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們掌握相關內容也不會完全按照課本的案例來講。在講到土地革命時期的具體時間時,他會用馬欄和照金的案例來替代井岡山的案例,以便用本地案例更好地吸引學生,引導學生來了解歷史,“究其內核,還是按照井岡山的‘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來實踐的,后面在談到根據地的問題時,我會通過講述劉志丹‘狡兔三窟’的戰(zhàn)略,最終引到這個碩果僅存的根據地最終成為紅軍長征落腳點的歷史內容上來?!标滩ㄕf道。
在有趣的切入點和豐富的課程內容背后,是晏波對于講授好相關課程的執(zhí)著,從課堂上主要內容的導入到相關課后延伸思考的提出,對晏波來說,這是一個完整的閉環(huán),引導著學生們真正的學深悟透,入腦入心。
啟智潤心再出發(fā)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相對其他課程而言,我們課程的間接作用比較大。比如通過了解歷史故事和人物,同學們因為內心的觸動而主動思考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的關系,思考未來如何為國家做出貢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理想信念,這樣我們思政育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痹谡劶拔磥韺I(yè)課程的發(fā)展時,晏波說道。
除了日常的教學科研工作,晏波還承擔了很多其他工作。
作為馬克思主義學院“青”聲“習”語宣講團的指導老師,無論在校內校外、線上線下、教室田間,他都會經常走到學生中去傾聽、去幫助他們成長。無數個日日夜夜,晏波與宣講團師生們一道將理論宣講與紅色校史文化相結合,挖掘這本“鮮活教材”中的育人資源,通過多種形式的細致打磨,將紅色校史故事化、形象化。通過生動的案例、鮮活的故事、接地氣的表達,讓團員們以新時代青年學生的語言、視角和情懷,生動形象地闡釋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
學以致用,學用相長。擁有著史學研究背景的晏波還有著豐富的博物館策展經驗,于是他果斷承擔起了馬克思主義學院“百年西電,紅色長廊”的建設工作,從策劃、設計、校對到展示,晏波飽含熱情,全心投入,“我負責把百年黨史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創(chuàng)新理論、具體實踐和我們學校在發(fā)展歷程中的重大貢獻有機結合起來,經歷反復校對修改,最終做出了這個文化長廊?!标滩ㄕf道。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晏波始終堅信紅色基因與艱苦奮斗精神在新時代愈加彌足珍貴、熠熠生輝。于他個人而言,從歷史研究到思政教育,一路上有求知求真的既得之喜,也有百年樹人的終身之計,正如他介紹自己時說的那樣,“歷史是講史實的,思政是講道理的。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導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把握當下,將個人的人生發(fā)展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走好自己未來的人生之路。”
記者 / 王 曦
排版 / 李玟璐
編輯 / 王冠玉
責編 / 王 格
出品 / 黨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