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一回,出手了!
而且,直接對準(zhǔn)了日本政壇中的“熟面孔”。
8月15日,外交部發(fā)言人發(fā)出的一則制裁通告,迅速在全球輿論場中炸開——日本參議員石平,被正式列為中方反制對象。措施包括凍結(jié)其在華全部財產(chǎn)、禁止與中國任何組織或個人交易合作、拒絕其本人與直系親屬入境。沒有預(yù)警,不留余地,即日執(zhí)行。
很多人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石平,究竟是誰?
他出生在中國四川,曾是中國頂尖高校北大的學(xué)子,后來東渡日本留學(xué),最終歸化入籍,一步步躋身日本政治階層。如今,他更是以參議員身份,頻繁出現(xiàn)在右翼輿論陣地,屢屢就臺灣、釣魚島、歷史、新疆、西藏、香港等議題大放厥詞,甚至多次公然參拜靖國神社。
一個選擇背離故土的人,卻以攻擊母國為“投名狀”,換取某些政治勢力的喝彩——這樣的劇本,國際舞臺上并不罕見。但罕見的是,中國此次的反應(yīng):不再僅是外交抗議、發(fā)言人批評,而是動用《反外國制裁法》,依法亮劍、精準(zhǔn)打擊。
這不是普通的反制。
在中日交往史上,中國政府首次將日本國會議員列入制裁清單。它傳遞的信號再明確不過:某些人不要誤判中國的決心,更不要低估中國維護(hù)核心利益的意志。
石平的行徑,早已超出一般意義的“言論自由”。他長期配合日本右翼勢力,散布涉華虛假言論,為“臺獨”勢力張目,公然否認(rèn)歷史真相,甚至參拜沾滿亞洲人民血淚的靖國神社。這一切,不僅是對中國人民感情的嚴(yán)重挑釁,更是對中國主權(quán)與領(lǐng)土完整的直接挑戰(zhàn)。
中國有句老話:“吃飯別砸鍋”。有些人,偏偏既要端中國的碗,又要踩中國的線——天下沒有這樣的道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石平并非孤例。近年來,一些日本政治人物為博取關(guān)注,打著“價值觀外交”或“區(qū)域安全”的幌子,頻頻插手臺灣問題,甚至組團(tuán)竄訪、與“臺獨”勢力勾連互動。他們似乎認(rèn)為,只要披著“議員”外衣,就能逃避后果。
中方這一次的回應(yīng),徹底打破了這種幻想。
法律,已經(jīng)成為中國反干涉、反挑釁的重要工具。2021年出臺的《反外國制裁法》,第一次以專門立法的形式,構(gòu)建起一套完整、透明、可操作的反制體系。它意味著,中國不再僅靠外交辭令表達(dá)不滿,而是采取制度性、法治化的實際行動。
誰觸碰紅線,誰就要付出代價。
石平被制裁,只是一個開始。
那些至今仍在幻想“以臺制華”、仍企圖在涉疆、涉港議題上制造紛爭、仍在歷史問題上倒行逆施的個人或勢力,是時候看清現(xiàn)實了。中國不會永遠(yuǎn)沉默,更不會一再忍讓。每一次挑釁,都會留下記錄;每一次越界,都將遭遇回應(yīng)。
中國向來崇尚睦鄰友好,也始終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但當(dāng)某些人一再誤讀中國的善意,把寬容當(dāng)作軟弱,把溝通當(dāng)作可乘之機(jī),那么法律的重拳,就必須落下。
這一拳,打的是石平,警示的是所有企圖挑戰(zhàn)中國底線的人。
中國的主權(quán),不容交易;
中國的內(nèi)政,不容干涉;
中國的紅線,更不是擺設(shè)。
無論來自何方,無論以何種身份,一旦越界,必遭痛擊。
這不是警告,是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