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3號秋分,今年的秋分可不一般,60年不遇,“四大特點”,早了解
“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秋分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當中的第十六個節(jié)氣,秋季里的第四個節(jié)氣,同時,也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八月中氣。
秋分不僅把秋天的90天平分了,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還平分了晝夜。屆時,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今年的秋分可不一般,算是比較晚的一年了,出現(xiàn)在9月23日,八月初二這天的2點19分04 秒,是近128年來相對較晚的秋分。
近128年來最早的秋分是在2016年,根據(jù)紫金山天文臺的測算,這一年進入秋分交節(jié)時間是在9月22日16時21分。比這年更早的是1896年的秋分,具體時間為9月22日21時03分。
秋分不僅是重要的節(jié)氣,在古代人們還把它當作重要的節(jié)日來過,是傳統(tǒng)的“祭月節(jié)”,通常會在這天舉行包括豎蛋、吃秋菜、送秋牛、秋祭月等一些傳統(tǒng)習俗活動。
今年的秋分是在9月23日,60年不遇,有“四大特點”與往年大不相同,都是指什么呢?早了解早做準備!
一、今年秋分60年不遇
2025年農(nóng)歷上是雙春年,年頭年尾各有一個立春節(jié)氣,有閏六月。并且,今年還是60年一遇的乙巳蛇年秋分,加上今年還是近128年較晚的秋分。所以,說今年秋分是“60年不遇”也不為過!
二、今年秋分有“四大特點”
1、今年是“晚上秋分”
在舊時民間有“白天秋分,大雪封門;晚上秋分,單衣過冬”的講法,意思是說,如果當年的秋分的交節(jié)時間在白天的話,那么就預示著當年的冬天可能會非常寒冷,并且,還可能降雪也非常多。反之,如果當年秋分的時間落在晚上的話,當年的冬天也冷,但相對于“白天秋分”的年份,要相比暖和一些。
今年的秋分是在“白天”還是“晚上”呢?
今年的秋分是交節(jié)在9月23日,八月初二這天的2點19分04 秒,顯然是“晚上秋分”。
2、今年的秋分在“月頭”
上面已經(jīng)說了,今年的秋分是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八月初二這天,是在一個農(nóng)歷月的上旬,是民間說法中的“秋分在月頭”。
“秋分在月頭,來年處處通;秋分在中,糧倉不空;秋分在月尾,跑斷乞丐腿。”意思是說,如果當年的秋分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月的上旬,那么就預示著來年的年景可能會比較好,雨水比較均勻,有利于農(nóng)作物生長和獲得豐收;如果當年的秋分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月的中旬,則預示著當年的秋收作物大概率會獲得豐收;如果當年的秋分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月的下旬,那么就預示當年的冬天大概率會是個暖冬,來年春天的農(nóng)作物病蟲害可能較多,對作物生長和產(chǎn)量可能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當然,農(nóng)諺多為古人在當時條件下的經(jīng)驗性總結,存在地域差異與年際波動,只能作為一種參考,不能作為判斷年景的主要依據(jù),農(nóng)事安排與天氣預判仍需結合當?shù)貧夂蚺c最新預報綜合來參考。
3、今年秋分“逢雙日”
老話說“秋分逢單,凍死老牛;秋分逢雙,單衣過冬”,意思是說,如果當年的秋分這天的農(nóng)歷日期是雙數(shù)的話,那么就預示著當年的冬天可能會非常寒冷。反之,如果當年秋分這天對應的農(nóng)歷日期是雙數(shù)的話,則可能會預示著當年的冬天相對暖和一些。
今年的秋分是交節(jié)在農(nóng)歷八月初二這天,顯然是民間說法中的“秋分逢雙”。
類似的農(nóng)諺還有“秋分逢單,冬天冷;秋分逢雙,冬天暖”、“秋分逢雙,冬天要慌”等,表達的意思相近。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這種說法,是舊時民間百姓流傳的一種說法,屬于經(jīng)驗性說法,地域性強、年際波動大,只能作為參考,現(xiàn)代氣象學尚無確鑿證據(jù),不能作為主要的判斷依據(jù),還是要結合當?shù)氐奶鞖忸A報來綜合判斷。
4、今年是“社后分”
在我國古代,每當?shù)搅瞬シN和收獲的季節(jié)的時候,人們都會立“社”來祭拜土地神,祈求風調雨順和、五谷豐登和回報收成。
一年有兩個“社日”,一個是“春社日”,一個是“秋社日”,分別在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和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其中,春社日這天是向土地爺祈求風調雨順和豐收,秋社日是這天是向土地爺回報收成和祈求來年再獲豐收。
人們?yōu)樯兑腊萃恋貭斈兀?/strong>
在《白虎通義·社稷》中說:“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
意思是說,人沒有土地就無法立足生存,沒有谷物就無法獲得食物果腹。但是,土地面積太廣闊了,無法做到對每一寸土地都分別進行祭祀和崇敬。因此,人們便堆土筑壇(封土),設立專門的祭祀場所(立社,即土地廟),通過集中祭祀土地神的方式,來統(tǒng)一表達對土地的感恩與敬畏。
古人對天氣的依賴比較重,旱了澇了都可能會造成減產(chǎn)或者絕收。因此,人們比較重視“社日”,這天是非常熱鬧的。
比如,在古代就有“社日取社豬,燔炙香滿村。饑鴉集街樹,老巫立廟門。雖無牲牢盛,古禮亦略存。醉歸懷馀肉,沾遺遍諸孫。”等一些詩句。
這首詩描寫了“社日”當天熱鬧的場景,從字面上看,大致是這樣的:選取用于祭祀的社豬,將其燒烤得香氣彌漫整個村莊。饑餓的烏鴉聚集在街邊樹上,年老的巫祝(主持祭祀的人)站立在土地廟門口。雖然沒有豐盛的牛羊等祭品(牲牢盛),但古代傳下來的祭祀禮儀依然大致保留著。人們喝醉后帶著祭祀剩余的肉回家,把肉分沾給家中的孫輩。
另外,在一些古籍中也有根據(jù)秋分和“秋社日”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來判斷收成。例如,在《清嘉錄·八月》中就有“分后社,白米遍天;社后分,白米像錦墩”的記載。還有《歲時廣記》中也說:“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后,斗米換斗豆”。以及,在《四民月令·八月·測候》中也有也“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后,濫飯喂豬狗。”的講法。
今年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是在9月16日,這天是“戊子日”,而秋分是在9月23日,顯然是民間說法中的“社后分”,也就是秋分在社日之后。
以上就是今年秋分的“四大特點”,大家是怎么看的?您認為古人總結的經(jīng)驗有一定的道理嗎?期待您的評論,感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