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位家長投訴小學二年級英語課時少,一周僅1節(jié),還禁止帶英語教輔進校,引熱議。
針對這位家長的投訴,官方回復稱,“課時安排及禁帶教輔入校符合規(guī)定,不屬于老師將教書責任推到家長身上!”
根據國家課程方案(2022年版),小學一、二年級不開設英語課是常見做法,很多城市學校從三年級起始。
深圳二年級一周一節(jié)英語課,很可能屬于“活動”或“啟蒙”性質,這本身并不違規(guī),甚至可能是當?shù)亟逃譃槠胶飧鲗W科和減輕低齡學生負擔的刻意安排。
禁帶教輔,這是“雙減”政策的鐵律之一。
杜絕“課內不講課外講”、依靠題海戰(zhàn)術提分的現(xiàn)象。
防止因家庭經濟條件和家長輔導能力的差異,導致學生在“軍備競賽”中差距越拉越大。
禁止統(tǒng)一的教輔,意味著在學校層面掐斷了“加碼”的通道。
學校的做法是合規(guī)的。
官方著眼的是宏觀的教育公平和學生健康,而家長著眼的是微觀的個人競爭力和升學前景。
這位家長的投訴,代表了一大批(尤其是中產)家長的普遍心態(tài):
盡管小學低年級取消了考試、減少了作業(yè)、限制了教輔,但中考、高考的選拔性考試性質沒有改變。家長擔心孩子如果在起跑階段就“放松”,未來將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劣勢。這種“現(xiàn)在減負,未來吃虧”的預期是焦慮的核心來源。
一周一節(jié)的英語課,在家長看來幾乎是“形同虛設”。他們懷疑僅靠課堂時間,孩子根本無法有效掌握知識。這種不信任感促使他們尋求校外資源的補充,而禁帶教輔的規(guī)定仿佛堵上了最后一條路。
即使大部分家長認同減負理念,但只要有一部分人通過“地下”方式(如請家教、在家自雞)加碼,其他家長就無法安心“躺平”。這種集體性的博弈困境,使得任何減負政策在實際執(zhí)行中都會遭到巨大的反彈。
官方說“沒推給家長”,但家長的感受是“學校教得少又不讓補,那能力的差距不就只能靠家庭了嗎?
“減負”不等于“減質”。學校需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來達成教學目標,從而重建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信任。
教育局和學校需要更積極地向家長解釋政策初衷、課程設置的科學依據以及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爭取理解,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誤解和對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