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考古遺跡間,觀摩古老陶罐,在“鳳起高廟”的文化印記里,觸摸福地懷化的厚重底蘊,探尋農耕文明的深遠根脈。
9月9日,“福地懷化 懂你如家”全國影響力媒體總編輯懷化行活動,循著史前文明的蹤跡走進高廟遺址博物館。
△ “福地懷化 懂你如家”全國影響力媒體總編輯懷化行活動,走進高廟遺址博物館。
高廟遺址位于洪江市岔頭鄉(xiāng)巖里村,1991年,高廟遺址首次被發(fā)掘,隨后在2004年和2005年,又經(jīng)歷兩次發(fā)掘,出土了大量工藝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還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7800年的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圖案陶器,以及距今約7400年具有栽培特征的炭化稻谷等重要遺跡和遺物,2005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步入高廟遺址博物館,仿若踏入了一條時光回廊,將我們悄然引向那遙遠而神秘的史前歲月。館中靜靜陳列著的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宛如一顆顆遺落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散發(fā)著獨特而迷人的光芒。
△ “福地懷化 懂你如家”全國影響力媒體總編輯懷化行活動,走進高廟遺址博物館。
這些白陶陶體通過精湛的戳印篦點紋飾工藝制成,圖案繁雜精細、造型莊重典雅,體現(xiàn)著先民的審美意趣與精神信仰。陶器紋飾展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圖像,鳳鳥、太陽、八角星、獠牙獸面、建木天梯高山,以及由上述圖像構成的復合圖案。方寸陶面間,遠古的宇宙觀,讓人不禁駐足凝神,每一幅圖案都像是一部無聲的史詩,記錄著先民的生活、信仰和夢想。
值得一提的是,鳳鳥紋也是高廟文化具有標識性的主題圖像。從展館呈現(xiàn)的陶器圖紋風格來看,最初始的圖案較為抽象,往往只用鳥頭或羽翅來表示鳥的整體,后期的陶器上鳳鳥紋圖案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出現(xiàn)了完整的紋飾。這類紋飾大多呈正面展翅飛翔狀,鳥頭多用側視方式表現(xiàn),且有向后卷翹的羽冠。高廟遺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鳳鳥紋圖案被考古學界普遍認為是鳳凰的雛形,‘鳳起高廟’正是寄托著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站在高廟遺址的考古挖掘現(xiàn)場,仿佛能感受到先民對自然和宇宙的思考。畫有鳳鳥圖案的陶器,還有7400年前的炭化稻粒,這些沉甸甸的歷史文物,讓我們穿越時空與先民對話,也讀懂了先民們的智慧、勇氣和創(chuàng)造力!”大皖新聞副總編輯童建明感慨說。
走出博物館,沅水碧波緩緩流淌,將遺址的輪廓暈染得愈發(fā)靜謐。被精心保護的遺址之上,先民狩獵的雕塑栩栩如生,稻草堆疊的古居還原著原始風貌,恍惚間仿佛穿越回遠古的時光里,感受到先民在蠻荒中開辟文明的堅韌與智慧。
△ “福地懷化 懂你如家”全國影響力媒體總編輯懷化行活動,走進高廟遺址博物館。
高廟遺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高廟遺址正以“保護+體驗”雙輪驅動,打造文旅融合新場景。博物館已開發(fā)多款高廟文化元素文創(chuàng)產品,更在推進45個重點項目建設,涵蓋疏桐花園、智慧果園、陶藝部落,以及餐廳、民宿、咖啡館、陶藝DIY等“吃喝游娛購”全業(yè)態(tài),預計9月中旬全面建成開放,未來將形成集餐飲、住宿、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沉浸式文旅空間。
今年7月,高廟遺址成功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洪江市以此為契機深化遺址保護與文旅融合。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遺址公園開園至今,已承接省直部門、央企國企、科研院校研學、黨建等活動400余場,“我的高廟行”等活動年吸引研學30萬人次,累計接待游客80萬人次,帶動全市游客量達640萬人次,實現(xiàn)文旅綜合收入57.6億元。
未來,高廟遺址將以“展現(xiàn)史前文化、體驗高廟文化”為核心,打造文化鮮明、功能復合的考古遺址公園。屆時,博物館的展陳、遺址本體的保護、濕地生態(tài)的映襯,將與傳統(tǒng)村落、農耕環(huán)境相映成趣,讓沉睡的史前文明“活”起來,成為人們觸摸歷史、感受中華文明魅力的重要窗口。鳳起高廟處,不僅有千年文明的回響,更有文旅融合的嶄新未來。
瀟湘晨報記者周詩浩 王麗嬌 攝影楊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