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月,1年前在陜西瓦窯堡成立的紅軍大學正式改名為“抗日軍政大學”,并遷往延安。學校里受訓的不僅有來自紅軍各部的指戰(zhàn)員,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熱血青年,他們在這里學習、訓練,增長本領,最后紛紛奔赴抗日前線。到1945年8月學校結束,累計共培養(yǎng)10多萬名抗日干部。
最初的小米飯成了本來喂牲口的黑豆
當時在這所學校里,生活十分艱苦,大家最基本的伙食就是小米飯加山藥蛋(土豆)。日常的標準是:每日1斤小米、1斤蔬菜、3錢鹽、3錢油,每周一頓白面饅頭或面條,每月吃一頓肉。菜的方面在春夏天還好,有菠菜、白菜、紅蘿卜、白蘿卜,還能吃到自己做的豆腐、發(fā)的豆芽。但每到冬天,就只能整天吃干豆角、山藥蛋。
到延安之初,這樣的伙食倒也溫飽。但隨著抗戰(zhàn)相持階段到來,國民黨當局加緊對延安的封鎖,生活越來越困難,學員們的口糧也一減再減,小米干飯改成小米稀飯,沒有小米就有什么吃什么,最后連喂牲口的黑豆也一度成了主食。菜就更不用指望了,一碗鹽水,里面有幾顆煮黃豆就是菜。
晉西北抗日根據(jù)地
糧食太少,大家都餓極了
即便如此少的糧食,也需要千方百計從四面八方調集。不過主要還是從黃河對岸晉西北根據(jù)地緊急調運來的。但晉西北本就不是富裕之地,還要同時供應賀龍120師近3萬官兵的糧食,還有每個縣1000至2000人的抗日自衛(wèi)軍或游擊隊,因此糧食供應也十分緊張。
由于大家都餓得嗷嗷叫,伙房總是提前煮開水等著,糧食一到,解開麻袋就往鍋里倒,小米帶著糠和沙子一鍋煮,煮熟了就馬上開吃,吃起來磨牙也不在乎。有時候,送來的不是小米,而是整袋的小麥,也顧不上磨面,就是等壓碎也來不及,一股腦倒進鍋里,很難說是煮熟了沒有,盛出來就分給大家吃。
大生產運動才使大家不再挨餓
不過,隨著大生產運動的開展,廣大延安軍民在毛澤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下,上山開荒種糧,牧羊喂豬,紡線織布,從鹽池運鹽,從瓦窯堡挖煤,然后用鹽和煤炭換回來必需的日用品,一鼓作氣,干了一年,形勢逐漸轉好,大家再不用挨餓受凍。
“抗大”的伙食也有了生氣,帶皮的煮土豆換成了炒土豆片、土豆絲;西紅柿也由青變紅,由小變大,最后還加上雞蛋做成西紅柿雞蛋湯了;有幾個錢的人還可以到合作社去打打牙祭,錢少的可花5分錢買塊兒黃米棗糕、買包花生或紅棗,錢多的可花1元錢買到幾十個雞蛋。
有一次,學校機關里僅有的1頭毛驢不幸摔死了,伙房還煮了一大鍋驢肉來改善生活,但由于頭一次吃驢肉沒有經驗,驢的腸子、肚子、心肺等雜碎都被丟在溝里不要了,但學員中有些會吃的,卻把這些雜碎拾回來,在延河里洗干凈,在窯洞門口點火開起小灶,煮的噴鼻香,引得眾人都來品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