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每年開學季,家長群總能貢獻幾個出圈“爆款瓜”,今年也不例外!
廣州某小學的家長群里,又走紅了一位名叫廖XX的爸爸——
因為硬剛家委會收取300塊班費的通知,直接上演了一出“家長群舌戰(zhàn)群儒”戲碼,火爆全網(wǎng)。
簡單說,就是這所小學的新一年級家委在群里收取班費,理由也沒啥新奇,主要是買教輔、買班服等等班級公共支出。
通知一發(fā),群里瞬間被“收到”刷屏,然而,此時卻冒出一個“刺頭”廖爸爸。
他連番質(zhì)疑,直接給一片和諧的群里扔了一顆大炸彈:
總結(jié)一下他的意思,就是他質(zhì)疑家委是怎么產(chǎn)生的?經(jīng)過家長投票了嗎?班費支出憑什么由家委說了算?家委花錢是否經(jīng)過所有繳費家長授權(quán)?
幾個問題扔在群里,直接給家委干懵了,完全沒想到一個常規(guī)操作會引來這么多拷問。
面對廖爸爸的挑戰(zhàn),群里迅速分化成多個陣營。
有打圓場和稀泥的:
也有出來站家委的:
還有打感情牌的:
但全部被廖爸爸頂了回去:
幾個家委一聽,好家伙,哪來的大神,惹不起還躲不起嗎?趕緊撤吧,這家委是當不了一點了。
有個家長出來勸架,說這個錢其實是用在班級的集體支出,后續(xù)還要交空調(diào)費啊什么的。
沒想到,“空調(diào)費”這三個字更是觸發(fā)了廖爸的機關!
哈?空調(diào)費?學校居然違規(guī)收空調(diào)費!我要投訴!
關鍵吧,他還真去投訴了!
不光是空調(diào)費,更是因為班主任區(qū)別對待、歧視學生!
原來,就在他舌戰(zhàn)群儒完的當天下午放學,這爸爸接兒子時發(fā)現(xiàn)兒子悶悶不樂,才知道兒子今天因為沒穿校服,班級合影時被老師排除在外了。
這時候班主任加了廖爸想溝通,已經(jīng)遲了。。。
而較真的廖爸也因為一己之力掰頭家委+班主任+學校,迅速在網(wǎng)上走紅。。。
這事兒一出,家長圈立馬熱鬧起來了,網(wǎng)友們站成鮮明兩派,吵得不可開交。
先看看“正方”觀點:支持家委派!
這部分網(wǎng)友覺得,家委也是普通家長組成的,家委也不容易啊。
在學校替老師“當牛做馬”,下了班還要替其他家長服務。
你說忙前忙后干了這么多,結(jié)果還不討好,居然還要背上罵名。
幫老師收個班費還收出罪了?
再說收這300塊班費又不是進了家委自己的腰包,這年頭誰會缺300塊?
其實對大部分家長來說,是樂于把事情交給家委做的,畢竟現(xiàn)在學校雞零狗碎的事特多,今天買個統(tǒng)一規(guī)格的本子,明天帶個手工材料,要是全部由家長自己操辦,又費事又費精力。
有家委幫家長統(tǒng)一操心跑腿,其實是給大伙省心了。
一個網(wǎng)友就反饋:
我孩子班家委真挺好的,買東西全是他們跑前跑后的,學?;顒右彩撬麄儙兔M織好。
人家買東西也專買價廉物美的,開著自己的車,抽出自己的時間,辦著大家的事。
其他家長就爽了呀,什么也不用管,同時也幫老師省了不少心,讓老師能安心教學。這有什么不好嗎?
另外,還有很多家長覺得,家長就算對家委對收費有疑問,可以私下溝通,也可以群內(nèi)理性探討,沒必要氣沖沖當“刺頭”,這樣對娃真沒啥好處。
就算打贏這一仗,怒省300元,但損失的是大把時間精力。
更何況娃子將來還要在這學校念書,親爹天天當斗雞和學校pk,會不會導致娃在學校被孤立?
還有不保真小道消息說,這小廖已經(jīng)被調(diào)班了,而新班的全班同學都知道“不能惹廖家”,甚至新老師也“不敢管”小廖了。
那最終承受代價的不是娃本身嗎?
為了300塊錢較這個真,在“正方網(wǎng)友”看來是因小失大,沒有意義!
但“反方網(wǎng)友”卻不這么看——他們則是力挺廖爸!
這些人是苦家委亂象久矣。
話說,有的家委當然是全心全意為家長和老師服務,出錢出力,就像前文網(wǎng)友分享的案例。
但有的家委就特愛“作妖”,天天拉幫結(jié)派搞小動作,還動不動就玩“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這一套,老給自己加戲,把自己搞得像個權(quán)力機構(gòu)似的。
就拿這次事件中的家委來說,確實沒公開競選,沒商量沒征詢,上來就命令式收費,容易給人家留下話柄。
而不合理的點是,家委本應該是家長和學校溝通的橋梁,現(xiàn)在卻似乎變成了一個完全聽從和配合學校老師安排的“傳聲筒”甚至“校方助理”。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會不會無形中放棄了自己的權(quán)利意識?會不會從原本平等的對話溝通者,變成了學校老師的服從者(俗稱“碎催”)。。。
反方網(wǎng)友還有個不滿的點是:我憑啥被你代表?自己代表自己不行嗎?
和老師溝通還要先過一道家委,大家素昧平生,憑什么信任你?
甚至有些網(wǎng)友說得更尖銳。
他們認為,家長這種盲目從眾不敢質(zhì)疑的心態(tài),某種程度上是在“從小培養(yǎng)娃的奴性”!
如果家長都習慣當聽話碎催,并對這種角色習以為常,那娃會受什么影響?
至于廖爸,反方覺得他邏輯清晰有理有據(jù),只是個不想隨大流的較真的人罷了。
他的質(zhì)疑,其實反映的是家委會“組建流程的不標準”和“權(quán)責模糊”的核心問題。
話說,我發(fā)現(xiàn)這點確實挺有意思的——每年開學,家委會幾乎都能爆出各種“瓜”,堪稱一個“是非高發(fā)地”。
那為啥這樣一個“費力不討好”且爭議不斷的組織,還能在許多學校保留下來呢?
這得從家委會的“初心”說起。
我在網(wǎng)上查到,“家委”這種組織最早是米國1960年開始推行的,它設立的初衷,普遍是為了幫助家長監(jiān)督學校,促進家校溝通。
理想狀態(tài)下,家長和學校應該是平等協(xié)作的關系。
但這東西傳到國內(nèi)也就近些年的事兒,還是個相對新鮮的事物。
再加上我鍋的一些國情特色,家委會扮演的角色也逐漸變形成了:
負責幫園/校變相收費的“白手套”;
組織活動、檢查作業(yè)等工作外包;
通知一些園/校方不便直接通知家長的事項;
組織戶外活動來避免承擔意外事故責任
甚至前幾年還有組織“非法bu課”的(哈哈哈哈)
但平心而論,這口鍋也不能完全甩給“家委會”這個組織形式本身。
很大程度上,矛盾的誕生是因為當前教育制度的特殊導致的。
咱都知道,老師們也挺不容易。
還記得我小時候老師只要帶好課就行了,而家長參與度拉滿的時刻也就一年一度開個家長會。
因為那年頭學校承擔了絕大部分教育義務,家長就是保證一下娃的吃喝拉撒就好。
心更大點的——活著就好。
再想想古代,為啥出現(xiàn)學校這種機構(gòu),不就是為了把家長解放出來去從事其他行業(yè)嗎?
但現(xiàn)在慢慢有個奇葩且病態(tài)的現(xiàn)象,那就是家長從娃踏進校門那天,就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和時間“陪太子讀書”。
學校就更是有數(shù)不清的名詞,什么家校共育、家校協(xié)同,各種親子活動也搞得天花亂墜。
好在現(xiàn)在家長普遍重視教育,對娃學業(yè)參與度高,累點麻煩點都是為了自家娃唄。
但最苦逼的是老師??!
在原本嚴格的教學任務考核之上,如今的老師們又多了各種繁重的行政任務和花里胡哨的表面工程,還得屎上雕花。
實在顧不過來,老師只能把這些“碎催”事情下放給家委。
而家長愿意搶著當這個“碎催”,不也是為了娃能在老師這排個號,換點優(yōu)待嗎?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所以本質(zhì)上,是老師工作任務安排的不合理,才催生了如今略顯尷尬的家委形態(tài),又加劇了學校和家長的矛盾。
但其實吧,我也見過非常好的家委案例!
印象中幾年前北京就有個業(yè)內(nèi)非常著名的案例:這所中學有一位非常民主開明的校長,他成立了一個歐美標準的,“參與學校各方面事務管理和決策”的家委會。
家委會的第一工作是委托學生調(diào)查對食堂的改善。
家委會委托學生們討論設計了問卷,收集后,學生與家委會共同討論,然后提交正式報告給學校,其中三項建議被學校采納并且實施了。
之后家委會又參與了學校圖書館的規(guī)劃建設,提出了電子圖書館方案,把60平方米的圖書室用28臺計算機改造成有百萬冊藏書的電子圖書。
后來,家委會又主導了學校特長教育實驗,讓一批有專長的家長成為學校各社團(例如合唱團、樂團)的指導教師,還發(fā)揮自己的影響力,向各名牌大學推薦了一批特長生。
之后,家委會遴選有專長的家長發(fā)揮優(yōu)勢利用自己的資源進行社會教育。
有的請業(yè)內(nèi)朋友開講座,有的請來語文課本中課文的作者,有的請來大學教授講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最新進展,有的帶著學生調(diào)查城市垃圾問題,有的帶著學生走訪知名學者……
孩子們畢業(yè)很多年后,這群第一任家委會還多次聚會,回想當年和親密作戰(zhàn)和為這所學校所做出的功勛。。。簡直可以拍成一部好萊塢雞娃大片??!
這就是一個高端家委會的超贊典范。(記不清哪個學校了,前幾年新聞有報道,知道的寶子可以在評論區(qū)留言)
所以,我想廖爸理想中的家委應該是這種家委吧。
能參與學校行政政策制定,課程設置,它不是簡單的“辦事跑腿”,而是真正成為家校共治、民主管理的一部分。
總之呢,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培養(yǎng)“憤怒的刺頭”,但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乖順的綿羊”。
極端偏向哪邊,咱們都要謹慎。
也希望咱以后的家長群里,能少吃幾個家校博弈的“苦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