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搞出這么大動靜,鉆到地下1820米,挖出全球最深的砂巖型工業(yè)鈾礦化,這事一出來,西方那邊估計得瞪大眼睛看半天。
鈾礦這東西,說白了就是核電站的“糧倉”,沒了它,核電就轉不動。中國這次發(fā)現(xiàn),不光深度創(chuàng)紀錄,還填補了好多空白區(qū),以前大家覺得沙漠下面沒啥可挖的,現(xiàn)在事實擺在那。
這不光是挖出礦那么簡單,還牽扯到能源安全、國家實力啥的。簡單說,這礦化厚度有8米多,鈾含量達到工業(yè)標準的三倍以上,按估算,能支撐中國核電跑上好幾十年。
過去中國鈾礦主要靠進口,這次自家地里挖出來,等于多了一道保險。西方國家以前在鈾資源上占優(yōu)勢,現(xiàn)在中國這一手,讓他們得重新掂量掂量全球能源格局。
塔里木盆地找鈾的來龍去脈
塔里木盆地這地方,大家都知道是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面積大,地質復雜,以前被好多專家當成找鈾的“禁區(qū)”。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盆地覆蓋著厚厚的沙漠層,地下結構亂七八糟,紅雜色層這種地層以前沒人覺得能藏大礦。結果呢,中核集團的專家團隊從2021年開始就盯上這兒,組建了跨學科隊伍,包括地質、地球物理、遙感啥的專家,總共30多人。
領頭的是首席科學家秦明寬,他早年就搞鈾礦勘查,積累了不少經驗。團隊先從數據分析入手,翻了30年老資料,找出放射性異常信號,鎖定西南、北部和東北三個潛力區(qū)。
2021年底,他們開始實地考察,用衛(wèi)星遙感掃描56萬平方公里范圍,結合地面雷達和無人機采集磁場數據。2022年,他們引入人工智能算法處理大數據,優(yōu)化預測模型。
秦明寬他們提出“滲出-滲入復合成因型砂巖鈾礦區(qū)域預測模型”,這套東西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觀點,強調深部層序的動態(tài)變化。
2023年,團隊跟核工業(yè)二一六大隊合作,部署深鉆計劃。整個過程,他們用“天-空-地-深”四維探測技術,衛(wèi)星管天上,無人機和雷達管地面和低空,鉆探直捅地下。
2024年冬季,具體是12月20日晚上7點,鉆頭到1820米時,輻射讀數蹭蹭上漲,提取巖芯一看,8米厚的工業(yè)鈾礦化就在紅雜色層里。這地方以前是找礦空白區(qū),現(xiàn)在一舉打破。深度1820米,刷新全球砂巖型工業(yè)鈾礦化紀錄,以前最深也就一千多米。
這礦化不光深,還厚實,鈾品位高,資源量按初步估算,能讓1.5億千瓦核電裝機跑30年。團隊用了不到四年時間,從理論到實踐,一步步推,靠的就是自主技術。
比起西方,以前美國和蘇聯(lián)的深鉆項目,像莫霍計劃和科拉超深井,雖然也深,但沒針對鈾礦勘查,中國這次是專攻砂巖型,精度控制到毫米級,還能在高溫高壓下穩(wěn)住。
西方專家以前覺得沙漠覆蓋區(qū)找鈾難如登天,現(xiàn)在中國做到了,他們得承認這技術領先。整個發(fā)現(xiàn)過程,沒啥運氣成分,全是數據和方法堆出來的。這事告訴大家,找礦不是瞎碰,得有科學邏輯鏈條,從模型預測到實地驗證,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
中國鈾礦勘查起步不算早,但這些年追得快。塔里木盆地這項目,是國家能源戰(zhàn)略的一部分,鈾作為核燃料,關乎核電發(fā)展。中國核電裝機現(xiàn)在世界前三,但鈾資源自給率不高,過去依賴進口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啥的。
現(xiàn)在自家盆地挖出深礦,等于多了一張底牌。團隊在找礦中,克服了沙漠物流難、設備高溫故障多的問題,但靠自主鉆探裝備,硬是頂住了。
秦明寬他們不光挖礦,還總結出新理論,為全球砂巖型鈾礦勘查提供思路。西方那邊,以前主導鈾市場,現(xiàn)在中國這一發(fā)現(xiàn),讓他們意識到,亞洲盆地潛力大,不能再忽視。
簡單說,這礦化發(fā)現(xiàn),是中國從能源跟隨者變成領跑者的一個縮影。以前大家覺得深地找鈾物理極限在那,現(xiàn)在中國證明,極限是可以推的。
技術創(chuàng)新如何撬動能源格局
中國團隊用的“天-空-地-深”系統(tǒng),是自主研發(fā)的,衛(wèi)星遙感先大致定位異常區(qū),無人機低飛補磁場數據,地面雷達細查層序,鉆探最后確認。整個鏈條,數據整合用AI算法,預測準確率高。鉆探設備,能扛220攝氏度高溫,壓力大也不崩。
比起西方,美國莫霍計劃50年代搞的,鉆到12公里但沒找礦,蘇聯(lián)科拉井更深,但設備老出問題。中國這次不到兩年就實現(xiàn)毫米級控制,穩(wěn)定性強。西方媒體報道時,用“技術飛躍”形容,承認中國超深井技術領先。
鈾礦勘查,砂巖型是最常見的,但深部難找,以前全球紀錄一千多米,中國直接到1820米,還在紅雜色層,這層以前被認為不利于成礦?,F(xiàn)在證明,復合成因模型管用,鈾能滲入深層。資源量大,按每噸鈾發(fā)電1億千瓦時算,這礦能支撐中國核電大發(fā)展。
核電是中國清潔能源主力,減少碳排放,鈾自給就穩(wěn)了。西方國家鈾礦多在淺層,中國深挖,等于開拓新領域。團隊后續(xù)擴展勘探,2025年投資翻倍,預測盆地深部更多礦。
秦明寬繼續(xù)領隊,指導新技術應用。這事不光技術,還帶出產業(yè)升級,鈾開采從傳統(tǒng)到數字化。西方專家在期刊上討論,說中國方法值得學,證明物理地質假設可以更新。
中國能源格局變了,從進口依賴到自產為主,核電糧倉穩(wěn)固。全球看,鈾價波動大,中國多儲備,談判籌碼多。簡單說,技術創(chuàng)新不光挖礦,還撬動國際能源平衡。
中國這次深挖,證明沙漠不是死角,是寶庫。團隊努力,換來國家實力提升。未來展望,類似盆地項目多起來,中國鈾自給率上臺階。總的,這發(fā)現(xiàn)是里程碑,能源格局悄然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