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郭帆在社交平臺透露,說《流浪地球3》劇本寫完了——十五萬字,整整二十三個月,還發(fā)了條微博,輕飄飄一句“紀(jì)念一下下”,好像只是交了個季度KPI??赡慵?xì)品,這哪是完稿?這分明是把一座山搬完了,還順手鑿出了兩條隧道。
上下集分開上映,不叫《流浪地球3》《4》,而是“第三部上下集”——這操作挺少見吧?畢竟咱們看慣了漫威那種“復(fù)聯(lián)3”“復(fù)聯(lián)4”一路打下去,怎么輪到咱們自己的科幻扛把子,反而玩起了“分家”?
其實吧,這事兒真不難理解。你想啊,如果《流浪地球3》真的一口氣拍完、一刀切開塞進(jìn)兩個檔期,那不叫上下集,那叫“拆賣”。觀眾買票進(jìn)場,結(jié)果看到個“未完待續(xù)”,誰不罵街?可郭帆這回明顯不想玩虛的。他要的是——完整。
一部電影,塞得下《流浪地球》這么龐大的世界觀嗎?原著小說才多少字?電影第三部要承接前兩部積攢的情感、世界觀、人物命運,還得把“移山計劃”推到終章,把劉培強、韓朵朵、劉啟這一家子的宿命講清楚,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命題再往上頂一頂……十五萬字劇本,聽著多?攤到每一場戲,可能連喘氣的空都沒有。
所以干脆——別擠了。上下集,不是偷懶,是尊重。上集負(fù)責(zé)鋪陳、引爆矛盾、把人物推到懸崖邊;下集再收網(wǎng)、決戰(zhàn)、落幕。有點像《指環(huán)王》,也有點像《阿凡達(dá)》,但更像咱們自己這片土地上,第一次有人敢這么“奢侈”地對待一個IP。
你說他膨脹?不,恰恰相反,這是克制。是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的清醒。畢竟前有《流浪地球2》炸出個“數(shù)字生命線”“月球墜落危機”,后有觀眾天天在評論區(qū)催更“太陽氦閃到底啥時候來”,他要是真拍個“第三部”草草收場,那才叫辜負(fù)。
而且你發(fā)現(xiàn)沒?郭帆的微博底下,一堆人調(diào)侃:“還是紀(jì)錄片嗎?”——這話聽著像玩笑,其實是真心疼。前兩年,咱們多少尖端裝備亮相,軍迷一看:哎喲,這不《流浪地球》里畫的嗎?網(wǎng)友集體喊話:“郭導(dǎo),快改劇本,現(xiàn)實比你拍的還科幻!”連郭帆都回:“致敬!改改劇本又何妨!”
你看,這已經(jīng)不是電影和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了,這是現(xiàn)實反過來在給電影“提建議”。
你說劇本難不難?難。難就難在——你寫得太超前,現(xiàn)實追上來了;你寫得不夠狠,觀眾覺得“不過癮”;你寫得太狠,又怕“太假”。這就像寫高考作文,題目是“未來”,可閱卷老師全是活在當(dāng)下的人,你還得讓他們覺得“這題我押中了”。
郭帆團隊據(jù)說連“量子意識遷移”的論文都翻過——當(dāng)然不是真要搞科研,而是為了讓觀眾覺得“這事兒,好像真能成”。你說這是較真?是。但也是中國科幻走到今天,不得不走的路。以前我們拍科幻,是“能拍出來就行”;現(xiàn)在我們拍科幻,是“得讓人信”。
再說回“上下集”這事兒。為什么不直接叫第三部、第四部?很簡單——它本就是一部電影。就像一本書,分上下冊出版,封面不一樣,但書號連著,故事不斷。郭帆要的,是完整性,是儀式感。他不想讓觀眾覺得“哦,又來一部續(xù)集”,而是“終于,到了結(jié)局”。
而且你想想,分開上映,其實壓力更大。上集要是票房撲了,下集還拍不拍?投資方還敢不敢投?可他還是這么選了——說明什么?說明他對內(nèi)容有底氣,也對觀眾有信心。
所以這事,急不得,也馬虎不得,還是期待一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