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5歲的英國女王騎馬檢閱部隊,被一名17歲的少年連射6槍,槍槍射中要害,女王不僅沒有倒下,還繼續(xù)走完了全程!
1981年皇家騎兵隊踏著整齊的鼓點駛過林蔭大道,女王端坐馬背、神態(tài)從容,誰也沒料到,一場“刺殺”就藏在這儀式感拉滿的場面中。
六聲槍響打破了節(jié)奏,馬驚了,人群亂了,安全人員一片慌亂,可女王沒動,一手拉緊韁繩,一手穩(wěn)住儀態(tài),仿佛只是馬兒走錯了步伐。
主角馬庫斯·薩吉安,17歲,曾是皇家海軍陸戰(zhàn)隊成員,軍訓時槍法精準,是拿過射手徽章的少年兵,但他不是為了國家榮譽走上街頭,而是為了一個更“現(xiàn)代”的目標:成名。
他的動機寫在自己的日記里,赤裸得讓人不寒而栗:“我要成為第一個向女王開槍的人?!辈皇切叛觯皇浅鸷?,而是想在歷史上刻下名字。
他還不忘給白金漢宮寄了封“預告信”,只不過那封信慢了三天才到,他用的不是實彈,而是空包彈。
但在那一刻,沒有人知道這是不是一場真正的暗殺,現(xiàn)場混亂得像電影快進,警衛(wèi)、騎兵、群眾,全都陷入慌張。
可女王的反應堪稱“教科書式危機處理”:穩(wěn)馬、定神、繼續(xù)走完全程,好像剛才只是有人打了個噴嚏。
馬庫斯被捕后供認不諱,他說,看到約翰·列儂被刺、里根總統(tǒng)被襲、教皇中槍,他被“啟發(fā)”了。
不是對事件的震驚,而是對兇手成名速度的羨慕,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場政治事件,而是一場病態(tài)的“出名秀”。
三個多月后,伊麗莎白女王訪問新西蘭,但尼丁一站,17歲的克里斯托弗·約翰·路易斯朝她開了一槍,子彈擦著女王的頭頂飛過。
新西蘭政府選擇了隱瞞,對外只說是標志牌掉了,多少有點“遮羞布”的味道,怕英國王室不再來訪,也怕自己外交掛臉。
路易斯的成長軌跡,幾乎是馬庫斯的翻版,年紀輕輕,情緒扭曲,渴望被看見,他后來還試圖刺殺查爾斯王儲與戴安娜王妃,最終在獄中自殺,活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這兩個“17歲”的名字,像鏡像一樣映照著社會的某種錯位,當一個社會無法提供健康的認同感渠道時,一些年輕人就會走上極端,哪怕是用暴力去博眼球。
這不僅是治安的問題,更是文化的問題、教育的問題,在那個電視剛興起、媒體開始狂歡的年代,誰掌握了注意力,誰就擁有了短暫的掌聲,而掌聲,對失落的年輕人來說,比道德更誘人。
1981年那年女王55歲,已登基近30年,閱兵現(xiàn)場,她不僅沒慌,反而成了整場混亂中唯一的“定海神針”。
她的職業(yè)生涯里,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1982年有人從下水道爬進她臥室,不是為了行刺,而是為了傾訴自己的人生失敗,女王聽完他的一番哽咽后,才淡定地按下警鈴。
她的冷靜從不戲劇化,也沒有“女戰(zhàn)士”的標簽,她就是守著規(guī)則,把日子過成責任,把危機變成表情管理,這種不動聲色的堅韌,在今天看來,反倒像是一種稀缺品。
1981年那次槍擊結束后,馬庫斯被判刑3年,監(jiān)獄里也不好過,因為連牢里的犯人都尊敬女王,獄方擔心他挨打,只能把他單獨關押。
出獄后,他改名換姓,隱姓埋名,也許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注意力”,但代價是永遠的社會抹除。
從馬庫斯到路易斯,這些劇情聽起來像是“黑色童話”,偏偏真實得讓人心疼,兩個17歲少年,兩次王室驚魂,動機都不是陰謀,而是被看見。
他們不是特工,也不是刺客,只是用錯誤的方式去呼喚存在感,而社會,卻沒給他們第二種選擇。
那時的英國,失業(yè)率飆升,青年人焦慮蔓延,文化大潮翻涌,人人都想活得像個明星,可不是人人都有實力,沒才華沒平臺的人,就只能寄希望于“出格”。
也許他們不是瘋子,而是社會的裂縫中掉出來的斑點,只是他們選錯了方向,用最極端的方式敲開了歷史的大門,卻沒能進去,只留下一地碎玻璃。
對比之下,女王的“穩(wěn)”更顯得珍貴,她沒有用強硬來回應混亂,而是用冷靜、用儀式感、用不動如山的姿態(tài),說明真正的力量,不是掌控局勢,而是在混亂中不被局勢左右。
馬庫斯曾在獄中寫信向女王道歉,但她從未回復,她的回應方式是繼續(xù)騎馬,是繼續(xù)出席活動,是繼續(xù)做那個“永遠不缺席”的國家象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