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選A0級純電車,用戶已經(jīng)不再滿足“能開就行”了。
一方面是除了日常通勤,周末也要把外出郊游的日程,放到這臺車上。另一方面,則是除了自己開,偶爾也要滿足全家出行的訴求。所以,要是還像以前用著小,坐著擠,那顯然是沒法滿足現(xiàn)在年輕用戶的需求的。
所以,最近在10萬級價格帶內(nèi),就一氣兒出現(xiàn)了兩臺可能給小車市場“翻盤”的“現(xiàn)象級車型”:剛剛上市的,指導(dǎo)價6.28萬元-8.78萬元的極狐T1,以及限時補貼價6.58-9.98萬的MG4。
可以說,這兩臺車的上市,也算是把原來已經(jīng)基本“固態(tài)化”的市場,又帶來了新的活力。甚至于把這臺車比作小型純電市場的“新勢力”,也不足為過。
那么一個經(jīng)典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要買一臺純電小車,這兩臺車該怎么選?買哪臺車,能讓自己的“獲得感”更足?
【讓人眼前一亮的小車該是什么樣?】
盡管我們買車時候總要對比各項產(chǎn)品力,才能下決定。
但“眼緣”這個事兒,是建立在所有產(chǎn)品力對比之前的第一步。畢竟,誰會去買一臺第一眼看了就“沒感覺”的車呢?
所以,我們先來看極狐T1和MG4的設(shè)計層面。不得不說,盡管都屬于小型純電的細分市場,但這兩臺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設(shè)計取向。
極狐 T1 雖然定位 A0 級轎車,但視覺上更像一臺小 SUV,扎實感很突出。
在這臺車上,采用了新一代的 ARC - FLOW 極智源流設(shè)計理念。前臉貫穿式前大燈靈感源自極光,燈組線條利落不臃腫,車身側(cè)面的硬朗腰線也增強了力量感,完全沒有傳統(tǒng)小車的 “可愛感”,反而透著穩(wěn)重,看著就比普通轎車能 “裝”。
1860mm的車寬,比同級別很多車型都寬。再配上同級少見的 18 英寸雙色輪轂,就讓視覺上會顯得格外 “敦實”。而181mm的離地間隙,也遠超普通 A0 級轎車。所以當其他A0級小車,還在擔心“哪兒能過,哪兒走不了”時,極狐T1過馬路牙子、走非鋪裝路面,就不用那么小心翼翼,這點很有“ SUV 的優(yōu)勢”。
而MG4則依舊是典型的A0級轎車設(shè)計,和前代以凌厲線條串聯(lián)的型面不同,新的MG4整體走的“靈動運動” 路線。車身線條以圓潤為主,沒有太多鋒利的棱角,車頭寬度適中,不會顯得笨重。
雖然車尾加了小小的運動尾翼造型,且貫穿式尾燈點亮后精致感十足,但搭配的是卻16或17 英寸輪轂。這就意味著,MG4其實走的更像是以輕巧靈活為特點的“小轎跑”。
這種設(shè)計很適合平時在市區(qū)鉆小巷子,視覺上也會覺得 “好開不占地兒”,但依然沒有跳出“代步小車” 的傳統(tǒng)印象。
現(xiàn)在小車的真正“破局點”在哪里?必須是空間表現(xiàn)。而且把空間做到“越級”,也已經(jīng)成為一種最新的趨勢。
在這方面,極狐 T1 的 “越級優(yōu)勢” 很明顯。
2770mm的軸距,比 MG4 的 2750mm 長 20mm,前后排乘坐距離 903mm,這一點上,甚至比奔馳 GLC 還長60mm。比如,即便是身高185cm 的乘客坐在后排,膝部也仍能有 102mm 余量。而且,三個成年人在后排同乘時,肘部空間也能有1508mm。
另外,全車還有32 處儲物格,并且后備廂常規(guī)容積 459L,以及74L的下沉式空間,而后排座椅放倒后容積更是達到 1352L。此外,前排座椅也能 15 秒一鍵放平,在露營的時候,秒變 “移動大床”。
MG4 的空間表現(xiàn),其實也是A0 級轎車中的領(lǐng)先水平,軸距 2750mm,前排乘坐空間寬裕,180cm 的人坐進去頭部、腿部會有富余,但如果三個成年人后排同乘時,也確實會顯得局促。而且30處的儲物空間,也少于極狐T1能提供的。
后備廂常規(guī)容積 471L,比極狐 T1 略大,能放下 4 個 20 寸行李箱,下沉式后備廂也能有98L的容積。但在核心的乘坐空間表現(xiàn),確實還是極狐T1更能符合平時多種場景的出行。
所以讓人眼前一亮的小車,不光是在設(shè)計上開始跳出傳統(tǒng)的認知,也是在空間上能夠塑造真正的“越級感”。
【小車的“幸福感”該是什么樣?】
智能配置和乘坐體驗,往往直接影響日常用車的 “幸福感”。
而極狐 T1 和 MG4 的設(shè)計思路,也代表著對“幸福感”的不同理解。
極狐 T1 在配置上主打 “便捷性” 和 “智能化”。全系標配 15.6 英寸中控屏 + 8.8 英寸液晶儀表,屏幕分辨率高,而且操作流暢度媲美手機,不會有卡頓感。全場景 AI 語音助手支持方言識別,還能實現(xiàn) “一句話多任務(wù)”不用手動操作,開車時更安全。
而極狐T1中高配車型標配的 540° 全景影像,在過窄路、側(cè)方停車時能清晰看到車底障礙,新手也能輕松應(yīng)對。此外,極狐 T1 還有同級唯一的可編程座艙、L2 級駕駛輔助、以及同樣同級唯一的50 米循跡倒車和“隨心轉(zhuǎn)”。
尤其是循跡倒車這項功能就非常實用。比如誤入老舊小區(qū)的窄胡同,極狐 T1 的循跡倒車能一鍵原路退回,不用反復(fù)調(diào)整方向。
而在乘坐上,極狐T1采用了云感環(huán)抱設(shè)計的座椅,能夠貼合曲線,并且前排還有通風(fēng)加熱以及記憶功能。這樣既是別的家庭成員開,也不用再調(diào)座椅。除此之外,極狐T1還有著同級唯一的“極凈座艙”。因為在選料方面,極狐就在堅持著兩點:吸附講解材料要全系標配,質(zhì)感要遠超同級細膩。
而 MG4 則需要手動操作,對新手來說很考驗技術(shù)。
MG4 的配置走 “夠用” 路線,入門版是 10.25 英寸中控屏 + 7 英寸液晶儀表,到了中高配才升級到 12.8英寸中控屏。智能方面,這次搭載了OPPO 智行手車互聯(lián)系統(tǒng),兼容華為、蘋果、安卓主流手機系統(tǒng),加上高通 8155 芯片,車機操作流暢度較同價位搭載低階芯片的車型有優(yōu)勢。
而在乘坐舒適方面,MG4雖然也有著帶電動遮陽簾的全景天幕,以及防曬玻璃和后排隱私玻璃。但極狐T1的優(yōu)勢則在于,有著同級最大的2.34㎡天幕與全開式電動遮陽簾。所以在露營或者強光通勤時,乘坐體驗也會更好。
其實,無論極狐T1還是MG4,都在很看重通過整體的配置水準,來讓給車內(nèi)成員更多的“幸福感”。只是,極狐T1對于細節(jié)的把握,更加考究。所以,兩車相比,極狐T1能帶來的“幸福感”也確實更多。
【省心的小車該是什么樣?】
續(xù)航虛標、安全隱患以及操控無趣,是純電小型車用戶在駕駛層面的三大焦慮點。
而這也直接決定了純電小車用戶的 “踏實程度”。
極狐 T1 更看重續(xù)航的 “真實性” 和 “抗凍性”,主打 CLTC 續(xù)航425公里版本,并且在部分場景下,甚至能做到反向虛標。按 90% 用戶日均通勤 50km 計算一周充一次電完全夠用,不用天天惦記找充電樁。
補能速度也很快,電量從 30% 充至 80% 僅需 16.9 分鐘。而冬季續(xù)航也是極狐 T1 的亮點,極狐T1全系標配熱泵空調(diào) + 電池直冷直熱技術(shù)。- 7℃環(huán)境下電量保持率高達 94%,就算是 - 20℃的極寒天氣,也有 83% 的電量保持率。
所以,每年冬天都犯愁續(xù)航的北方用戶,也可以不再為續(xù)航焦慮,更不用為了省電不敢開暖風(fēng)。
MG4在續(xù)航上,提供 437km 和 530km(半固態(tài)電池版)兩種。亮點就是,成為了業(yè)內(nèi)首個半固態(tài)電池的量產(chǎn)車型。但在補能速度方面,電量從 30% 充至 80% 約需 20 分鐘,隨屬于同級主流水平,但相比極狐T1還是慢一點。
安全配置上,極狐 T1 的 “硬核防護” 很扎實。搭載的極光電池達到 PPB 級安全標準,缺陷率僅為十億分之一,比行業(yè)常見的 PPM 級(百萬分之一)嚴格 1000 倍。還提前一年滿足新國標 “無熱擴散” 要求。就算電池出現(xiàn)異常,也能避免起火、爆炸的風(fēng)險。而且電池包還有10 層防護矩陣,日常行駛在非鋪裝路面,也不用擔心石子磕碰損壞電池。
MG4 的安全配置能滿足日常需求,電池也達到了新國標要求,并且也通過碰撞擠壓、針刺、極端環(huán)境等一系列實驗。應(yīng)對城市道路的小剮小蹭沒問題,但在極端場景下的防護冗余,還是極狐T1給人的踏實感更足一些。
【總結(jié)】:
綜合來看,極狐 T1 和 MG4 都是 10 萬內(nèi) A0 級純電的優(yōu)質(zhì)選擇,但適配的需求不同:如果主要是個人代步,喜歡轎車的靈動運動,對空間、健康要求不高,MG4 的基礎(chǔ)表現(xiàn)夠用,性價比也不錯;但如果你的用車場景更復(fù)雜且更看重踏實、省心和舒服 ,比如帶家人出行、偶爾露營,而且冬天又擔心續(xù)航衰減,或想要小 SUV 般的扎實感與舒適性體驗上的全面性,那極狐 T1 無疑更合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