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到我國的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肯定沒人會錯過“大三巴牌坊”這個著名地標。哪怕沒去過澳門旅游的人,也大概率在明信片、旅游攻略里見過“大三巴牌坊”——米白色的石墻立在山坡上,雕刻著精致的花紋,頂端的十字架透著西式教堂的莊嚴,底下卻擠滿了買手信、拍打卡照的游客,成了澳門最“矛盾”又最“標志性”的存在。
前段時間去澳門游玩,我又一次繞到了大三巴腳下。這已經(jīng)是我第三次來澳門,卻還是忍不住想再看看它——就像去北京必登長城,去上海必看外灘,到了澳門,沒和大三巴合張影,總覺得“這趟旅程沒完成”。站在臺階下抬頭望,陽光灑在石墻上,連雕刻的褶皺里都透著光,身邊有游客舉著“澳門啤酒”拍照,酒罐上的大三巴圖案和眼前的實景重疊,莫名有種“次元壁破了”的有趣感。
對于澳門的“大三巴牌坊”,大家其實有諸多“誤會”——首先,它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式牌坊,而是一座教堂的“殘墻”,它的前身是1580年建成的“圣保祿教堂”,曾是澳門最宏偉的天主教堂,被稱為“東方梵蒂岡”,可這座教堂在三百多年里遭遇了三次大火:第一次燒毀了屋頂,第二次燒塌了鐘樓,直到1835年,最后一場大火把整座教堂燒得只剩正門前的一面石墻。
后來,澳門人看著這面孤零零的石墻,覺得它的造型特別像中式傳統(tǒng)牌坊,再加上“圣保祿”在粵語里發(fā)音接近“三巴”,“大三巴牌坊”這個名字就慢慢傳開了?,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每一處雕刻,其實都是當年教堂正面的裝飾:頂端的十字架代表宗教信仰,中間的圣母像和天使浮雕講述著圣經(jīng)故事,底層的牡丹、菊花圖案卻藏著中式元素——原來早在幾百年前,中西文化就已經(jīng)在這面墻上悄悄“握手”了。
更有意思的是,“大三巴”這面“殘墻”還藏著不少“細節(jié)彩蛋”。仔細看,石墻中間有個小小的壁龕,里面曾供奉著圣像,現(xiàn)在空著卻成了游客打卡的“最佳取景框”;墻面上有幾處深色的痕跡,是當年大火灼燒后留下的印記,像歲月刻下的傷疤;甚至連臺階都是后來修復的,每一塊石頭都盡量還原了當年的模樣。導游說,為了保護這面墻,每年都會有專業(yè)團隊來檢查雕刻的穩(wěn)定性,生怕風吹雨打讓它再受損傷。
現(xiàn)在的“大三巴”,早已不只是一座普通的“殘墻”,而是澳門的“文化符號”。你能在很多地方看到它的影子:澳門啤酒的罐身上印著它,本地手信店的包裝盒上畫著它,甚至連公交車票上都有它的圖案。游客們也愛用自己的方式“打卡”:有人會買一盒杏仁餅,舉著和大三巴合影;有人特意穿紅色衣服,和米白色的石墻形成反差;還有人會等到傍晚,看夕陽把石墻染成暖黃色,拍出來的照片像加了濾鏡。
站在“大三巴”的臺階上遠眺,還能看見澳門最真實的“混搭風”:近處是賣肉脯、雞蛋仔的街頭小攤,吆喝聲里滿是煙火氣;遠處是金碧輝煌的賭場酒店,玻璃幕墻反射著陽光;再往遠看,中式的騎樓和西式的教堂尖頂擠在同一片天空下——這就是澳門最迷人的地方,古老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從來不是對立的,而是像“大三巴”的石墻一樣,緊緊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風景。
離開的時候,我也忍不住買了一罐澳門啤酒,站在和酒罐圖案一樣的角度拍了張照。風吹過臺階,帶著附近手信店飄來的肉脯香,突然覺得,“大三巴”之所以讓人難忘,不只是因為它的歷史,更因為它像一個“容器”——裝著澳門的過去,也裝著游客的回憶,哪怕來過很多次,每次看它,都能發(fā)現(xiàn)新的細節(jié)。你有沒有來過呢?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