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誦老師王琦女士的家中,珍藏著一方看似普通的毛巾被。它沒有華麗的紋樣,卻比任何珍寶都更顯珍貴——這方毛巾被,是1987年那場閃耀全國的文藝演出留下的勛章,更是一段凝聚著廈門人熱血與熱愛的時光印記。
故事要從1987年說起。那一年,為響應(yīng)國家建設(shè)部組織的首屆建設(shè)建材文藝調(diào)演,廈門市委宣傳部與廈門市建委牽頭,啟動了一場為期半年的大型文藝節(jié)目籌備。這不是簡單的表演,而是集朗誦、歌唱、舞蹈于一體的綜合性節(jié)目,時長27分鐘,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承載著向全國展示廈門魅力的期待。
“親愛的朋友,你到過廈門嗎?那美麗的鷺島,白鷺在銀色的海面上自由飛翔,猶如一片畫布給美麗的鼓浪嶼、美麗的廈門添姿增色……”如今再提起這段朗誦詞,王琦女士依然能清晰憶起每一個字句。
當時,節(jié)目組匯聚了廈門最頂尖的力量:優(yōu)秀的作詞作曲家譜寫旋律,廈門市歌舞團的名師執(zhí)導歌舞,還有來自不同單位的專業(yè)與非專業(yè)人才、樂隊成員,更特別的是,所有參與者都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大家?guī)е鴮亦l(xiāng)的深情,一心要把廈門的美唱出來、演出來。
回憶起當時排練的日子,遠比想象中艱苦。從3月底開始,團隊的排練地點定在溪岸路(后來成為新加坡酒店所在地)的一棟廠房倉庫里。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diào),盛夏的悶熱里,每個人都在揮汗如雨。但沒有人抱怨,無論是朗誦的語氣、歌唱的音準,還是舞蹈的動作、樂隊的音符,大家都逐字逐句、一招一式地細扣,力求完美。
這份堅持最終換來了回報。節(jié)目先在福州參加全省選拔,27分鐘里包含的7個節(jié)目組合,一個不落地全部入選,成功代表福建省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當旋律在合肥大劇院響起,當朗誦聲訴說著鷺島的美好,全國人民透過這場演出,看見了廈門的風采。而國家建設(shè)部與評委專家的認可,以及最終斬獲的二等獎,更是給所有參與者最好的肯定——那方毛巾被,就是當年這份榮譽的見證。
如今,三十八年過去,毛巾被依舊整潔。王琦女士說,每次看到它,當年排練的場景、演出的盛況就會涌上心頭。這方小小的毛巾被,早已不只是一件物品,它承載著一群廈門人的熱血與堅守,記錄著一座城市的文藝榮光,更成為一段跨越時光、依舊動人的記憶。(文/莊順榮 審核/胡德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