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網(wǎng)訊(劉耀) 在五臺山的青山綠水間,一場以傳統(tǒng)文化為底色、以人生百態(tài)為脈絡的沉浸式演出《又見五臺山》,自2014年首演以來,為來自各地的觀眾呈現(xiàn)了震撼心靈的視聽盛宴。在這部劇的背后,是一群與五臺山結下深厚情緣的演職人員——他們用十余年光陰深耕舞臺,以執(zhí)著傳遞著五臺山文化的根脈,用日復一日的付出詮釋著不凡的價值。
下午1點20分,距離第一場演出還有一個小時,劇場已悄然蘇醒??嘏_老師們在后臺仔細調(diào)試著燈光音響設備,測試著360度旋轉舞臺的機械性能;舞臺角落的暗影中,演員們正在靜心做著熱身動作;劇組的擴音器里時不時傳出編導老師的提醒聲:“注意表情要莊重而不失溫和,手勢要舒展自然。”整個劇場仿若一臺構造精密的機器,每處發(fā)條和零件都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這種專業(yè)和嚴謹,正是《又見五臺山》演出品質(zhì)的保證。
“我們不是在演戲,而是在講述五臺山的故事,講述每一個觀眾自己的故事?!边@是《又見五臺山》總監(jiān)助理賈瑞常說的一句話。從2014年的首批演員到如今的總監(jiān)助理,他已在舞臺上走過了11年。從群眾角色到助教、再到創(chuàng)排12個臺本的入場戲劇表,他始終將“理解五臺山文化”作為創(chuàng)作核心。
“我們的演員當中有專業(yè)學表演的,也有業(yè)余的愛好者,他們每個人都是五臺山文化的傳播者?!辟Z瑞介紹,今年改版的入場表演中,12個戲劇臺本通過“人生各場景片段”的細膩刻畫,讓觀眾瞬間產(chǎn)生代入感。他和老師團隊帶著演員們翻遍《五臺山志》等相關書籍了解五臺山文化和歷史,在景區(qū)開展采風活動,觀察凡人凡事……從清晨看山影與晨光交織,到細細聆聽寺宇晨鐘暮鼓,再到耐心蹲守觀察僧侶的步履如何與山風同頻。他們將這些細節(jié)轉化為舞臺上的舞蹈、手勢與臺詞,有時甚至為一個手勢的弧度爭論到深夜。“聽到觀眾說,走出劇場后,心里的壓力就減輕許多,我們會感到很欣慰,因為這正是我們想通過表演,為觀眾傳達的一種對人生‘釋然’的態(tài)度。”
在賈瑞看來,《又見五臺山》當中的表演動作雖然是固定的,但演員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卻是無限的。他們不斷探索新的排練方式,通過觀眾反饋優(yōu)化細節(jié)。例如,他發(fā)現(xiàn)某場戲中演員狀態(tài)不佳,第二天上午會專門加練,用“情景復盤”幫助其找回角色靈魂。若發(fā)覺燈光節(jié)奏與演員情緒不匹配,便連夜和控臺老師溝通調(diào)整參數(shù)。每一次改進,都是為了讓觀眾更了解五臺山文化。畢竟五臺山的雄宏,不在海拔,在它裝下了千萬人的故事。我們得把這些故事揉進骨血里,才能讓觀眾在舞臺上看見自己與“善”的結緣。
如果說舞臺是文化的載體,那么演職團隊的服務便是文化的溫度。自今年起,每逢下雨天,《又見五臺山》劇場都會啟動應急機制,無論是劇場入口、停車場,還是劇場內(nèi)部通道,工作人員總會第一時間將雨衣分發(fā)到游客手中,確保每位游客都能安心觀演?!按鬆?,您慢點,我?guī)湍衙崩K系好!”“小朋友別淋濕了,雨衣給你套上!”在雨幕中,這樣的聲音此起彼伏,動作麻利又細致。
“以前游客因淋雨錯過演出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今年我們提前儲備了應急雨衣,確保無一遺漏。”總經(jīng)理白旭寰介紹,這一舉措是團隊今年服務升級的重要部分。除了雨衣發(fā)放,演出前的無障礙座位安排、文化講解、入場引導等服務都在持續(xù)優(yōu)化?!罢驹谖迮_山的土地上,我們不僅是藝術的傳遞者,更是溫暖的播撒者,我們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援手,其實都是在為五臺山的‘溫度’加分?!?/p>
《又見五臺山》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這群與五臺山結緣的演職人員,在用熱愛與堅守,講述著屬于這片土地的故事,在光影流轉間,讓每一位觀眾看見五臺山,看見自己,也看見那份跨越時空的寧靜與智慧。
來源:忻州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