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聲音記錄一切美好
讓我們聆聽城市發(fā)展的聲音
這里是“聆聽邛崍”第125期
邛崍,
一座被山水人文浸潤的古城,
正用“近悅遠來”的營城理念,
編織著令人心安的密碼。
邛崍是我先生的老家。第一次到邛崍,先生帶我走過大大小小的巷子,曲里拐彎,巷子組成街道,街道包容著巷子。誠然,巷子的多,也顯示出城市歷史的悠久,單是卓文君的名片亮出來就足以讓很多城市羨慕,在西漢時,臨邛是名揚天下的。一個地方能夠讓人念念不忘自然是有其道理。這不,才放假,姐妹倆就迫不及待地說:“終于可以去邛崍了?!痹诮忝脗z的心里,邛崍不只是老家,有美食,更有讓她們踏實的感覺。這種踏實,是邛崍的味道給予的。
邛崍的美食很多,占據(jù)兩姐妹心里榜首的自然是奶湯面。
食如其名,關鍵在湯,湯白而濃香,謂為奶湯。湯以大骨打底熬制,有沒有其他材料不可知,這是店家的秘密。面底調(diào)料簡單,面館直接將調(diào)料堂而皇之地擺在面桶前頭,供顧客觀瞻,不過是鹽、胡椒、味精和雞精的調(diào)配。濕面下鍋,竹制小簍在翻煮的湯桶里翻動,不一會兒,一碗濃濃的奶湯面就上了桌。一碗看似寡淡的面卻在這座小城里抓住了所有人的胃。哧溜哧溜下肚,再喝下濃湯,美味極了。佐以店里的小菜,青青的海椒圈,淋上醬油,咸辣剛好;泡好的黃色辣椒圈,酸辣宜人;粉粉的泡蘿卜,酸爽甜脆。如若小菜不能撩起味蕾,可以選擇店里的另一特色,缽缽雞與鵝。有雞腳,雞片,鵝腳,鵝片……明碼實價,選擇自如,店家再以紅油辣椒調(diào)配,鮮香誘人。
大大小小的奶湯面店遍布于古城大街小巷。既有半天營業(yè),也有二十四小時不熄燈的店家。其中屬半天營業(yè)的“艾麻子奶湯面”最為正宗,而“漁橋奶湯面”店則是整年不打烊。大年初一,時逢下午,店堂滿座,人聲鼎沸,尚有人站在店外詢問還需等待多久。即使站著,也要等到吃上一碗熱熱的奶湯面。至半夜依舊有人光顧。或是拉著行李箱才歸來的游子,抑或是游客,也有攜帶著親友前來辦招待的。一碗面,吃的是情懷,吃的是情感。如此,姐妹倆對奶湯面才心心念念。
吃完奶湯面,胃還沒有得到十分的滿足。沿著興賢街找尋一味小吃。姐姐喜歡的蛋烘糕?!磅苍悖瑴珗A粉子!”“嫩玉米饃饃!熱的!”……街邊幽幽傳來男低音、女高音的叫賣。濃濃的鄉(xiāng)音,記憶里的味道,讓城市溫暖起來。興賢街里,各種粑粑、酒米飯、粽子,應有盡有。在一處玻璃墻駐足,這里是上千年的茶馬古道。馬蹄嘚嘚,環(huán)佩叮當,歷史透過時間的縫隙鉆出來,直抵人心。腳步不由自主地慢下來,慢下來,感受著城市里的一磚一瓦,一椽一柱,一巷一道。
偶遇一方小園,園中有假山,有池,有亭,還有一方水井,這是卓文君當壚賣酒的地方吧?果然,門楣上書“文君當壚”。關于它的傳說從西漢穿越千年,還在城市里流傳,當壚賣酒,只為和心愛的人能夠長相廝守。她用智慧贏得了尊重,贏得了愛情。
我們繼續(xù)向前,到了五彩廣場,又是另一番景象,吃的,喝的,玩的,應有盡有,充滿了人間煙火之味。
我們轉進東星大道,圖書館就在眼前。三層小樓,潔白的瓷磚有些斑駁。院內(nèi)有木芙蓉、榕樹,蟬在樹上恣意鳴唱。爬墻虎高高地延伸到墻頂。走進樓里,又是一個小園,幾竿修竹臨墻而長,園中有亭。南邊是自修室,上下兩層,坐滿了前來自修的人們。北邊是社會閱覽室,連通兒童閱覽室,兒童圖書書架環(huán)室內(nèi)一周,中間書桌擺放有序,座無虛席。孩童靜靜看著手中的書本。姐妹倆走進書架,找著去年來未能看完的圖書。
又見到了那位后背別著一把蒲扇的老大爺,今年,他戴上了一頂帽子,手臂上的老年斑更濃了,埋著頭看著手中的報紙,頭低下去,又低下去,大約被報紙上的信息所吸引。姐妹倆找到了圖書,扎進了書海。墻上的掛鐘“滴滴答答”記錄著西斜的日光。
“要借書的趕快借呀,一哈就要閉館了喲?!蹦兄幸魷蕰r響起。人都站了起來,去自助借書器上操作著,或是仰著頭徘徊在一個書架,又一個書架,尋找心儀的書籍。
走出門外,院子里不知名字的蟲子唱著歌。帶著閱讀的滿足,伴著氤氳的月,我們朝外走去。
在邛崍的大街,總有香味撞進鼻腔里來。邛崍的街道兩旁除了小葉榕,還有不少的黃葛蘭。走著走著,冷不丁地就傳來幽幽的香。抬頭,層層疊疊嫩綠的葉中掩映著微黃的花,不張揚,卻讓人想四處找尋它。除了自然的香,還有人為的香。無論是在城里,還是在城外,你能聞到一股甘冽的香——酒香。
邛崍的酒上溯西漢,卓文君當壚賣酒就是最好的證明。甚至還有大文豪為邛崍的酒賦詩。李商隱曾問“君到臨邛問酒壚,近來還有長卿無?”陸游“一樽尚有臨邛酒,卻為無憂得細傾?!奔覈鴳n愁,尚有一杯美酒聊以慰藉。
千年以后,邛崍的酒業(yè)更為發(fā)達。城里有大大小小的酒廠;城外酒源大道兩旁酒廠林立,恢弘的招牌,氣派的廠房,酒香裊裊,直沁人心脾。好糧,好水,好曲,產(chǎn)出了邛崍的好酒。
我每年到邛崍定要去一趟白鶴山,去看看那一方荷塘,聽一聽那一山的蟬鳴。
坐一路公交,穿城,越橋,到達終點——白鶴山。順著紅磚石而上,青苔點綴,古木參天。到得山上,有一寺廟,門牌上大書“鶴林寺”,青磚灰瓦的建筑分布其間。
繞上了后面的荷塘。荷塘不大,點點荷花點綴其中,有的已然凋謝,長出了綠綠的蓮蓬。風過,撩動了高樹上大大的鈴。若再過半年來,殘冬時節(jié),塘中則是枯荷,不知道來一場雨是不是就有了“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意境了呢?荷說,你來不來沒有關系,反正,我來過,聽了夏雨、秋蟬、冬雪,迎接著新的一輪生命。荷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從西邊下得山來,無數(shù)只蟬在高樹上,仿佛有一個指揮,指揮著它們鳴唱。蟬的鳴,是一種本能,它只想高歌,歌唱到生命的最后,唱得真切,唱得賣力,不摻雜點點情感。
白鶴山下,一家賣饅頭的店面前排著長隊。也許是來這里的游客捎回去給親友,又或許是慕名前來。饅頭不過是面揉成的而已,能夠排上長隊,可見人們對此家饅頭的認可,也是對店家專業(yè)的認可。管他外界如何紛擾,內(nèi)心安定,自會有神意。
這或許也是邛崍人豁達、淡定、通透的緣故。我先生常常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笑他太過于隱士,人到中年方覺這是人生的一大境界。
“味至濃時是故鄉(xiāng)”,這是我在邛崍最深的感悟,所以每年我都會獨自帶孩子來小住,來此尋味,放空自己。
文稿丨王勇
主播丨白羽
圖片來源丨新邛崍 網(wǎng)絡
編輯丨王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