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上午,重慶圖書館二樓學術(shù)報告廳內(nèi)讀者云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音指導、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敬一丹為市民讀者分享《溝通伴隨生命旅程》。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敬一丹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旅途和家人的難忘故事,講述了來重慶多次的真切感受。
分享會現(xiàn)場
所有人都面臨著溝通的問題
著名主持人、記者、播音指導……多年的職業(yè)生涯,讓敬一丹有著多重身份,她曾主持《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經(jīng)濟半小時》《東方時空》《新聞調(diào)查》等欄目,真誠、知性的主持風格,贏得了各個年齡層觀眾的喜愛。
“你們是通過哪個節(jié)目認識我的”“對,每天晚上7時38分,我就會走進你們家”……分享會上,敬一丹不時和觀眾溝通互動。
分享會現(xiàn)場
她口中描述的“走進你們的家”,講的正是自己曾經(jīng)主持的《焦點訪談》欄目,從開播伊始,就受到中國億萬觀眾的廣泛關(guān)注,成為中央電視臺收視率最高的欄目之一。至今她還記得其中一期,講述的是重鋼改制的話題。
分享會上,敬一丹以她出版的《我遇到你》《那年那信》等作品為牽引,通過講述她和家人的故事,讓觀眾領(lǐng)略到她母親的堅韌與智慧以及一個家庭的精神力量。在她看來,溝通并不是一個職業(yè)人的話題,所有人都面臨著溝通的問題。
現(xiàn)場,敬一丹講述了1700多封家書的故事,這是她們家特殊的溝通方式,后來她把這些信編成了一本書——《那年那信》。她認為,這也是一種溝通,當我們父母老去、精神力量在慢慢衰減的時候,我們要給他一種肯定的力量,也是一種家風的傳承。
分享會現(xiàn)場
她將重慶見聞寫進新書《走過》
敬一丹還帶著自己的新書《走過》來到重慶,她分享了來重慶多次的真切感受,這些也寫進了她的新書,并在現(xiàn)場朗讀起了里面關(guān)于重慶的描述。
“我40年前第一次來重慶,對朝天門碼頭的印象非常深刻,之后每次再來,都會想辦法去看看。有時候是夜景,有時候是白天,總之那個地方不可替代,有一種魅力,總是很有活力的感覺?!本匆坏ふf,重慶的人文氣息非常厚重,城市有城市的樣兒,鄉(xiāng)村有鄉(xiāng)村的樣兒,雖然來過重慶很多次了,但覺得一直都沒有走遍,一直都沒有看透,正因如此,這個地方一直在吸引她。
《走過》是一本行走隨筆集,記錄了敬一丹多年來的旅程和思考。該書以二十四節(jié)氣為時間軸,以多年來走過的地方為空間點,構(gòu)建起敬一丹思考與感悟中的世界。
“你們看,書的前面幾張彩頁,每張我只寫了一句話,是為了引出你們更多的話,如果你對某個節(jié)氣、地方有感悟,可以寫在上面,這會讓我覺得,真正完成了一個讀者和作者心靈上的互動?!本匆坏し稚系臅f,在她看來,《走過》不僅是一本書的名字,更是一種生命的狀態(tài)和態(tài)度。
分享會現(xiàn)場
建議家長和孩子培養(yǎng)共同閱讀習慣
目前,重慶正在推動構(gòu)建“書香重慶”全民閱讀服務體系建設,應該如何培養(yǎng)閱讀習慣呢?敬一丹認為,其實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會很有意思,比如同讀一本書,這本書很可能是經(jīng)典名著,但是不同時代的人看,他的心理是不太一樣的。
就拿《簡·愛》來說,我們的母親看《簡·愛》,是在書荒年代終于得到了這本書,然后女兒長大后,看《簡·愛》是一種什么環(huán)境呢?可能是老師和家長開出的書單,兩種不同的環(huán)境和心境下看同一本書,母女倆的感覺肯定不太一樣。
“我覺得這種閱讀中的代際溝通,可以幫助兩代人理解同一本書,也能培養(yǎng)閱讀興趣?!本匆坏ふf,在這種溝通中,兩代人之間的感情都會加深,這就是屬于代際溝通中的深度交流。
上游新聞記者 黎靜 攝影 甘俠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