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界網(wǎng)報道 昨日下午,著名油畫藝術(shù)家、中國美協(xié)原理事、北京畫院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油畫藝術(shù)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沂東走進文化視界,接受文化視界網(wǎng)&中華網(wǎng)山東頻道專訪。文化視界網(wǎng)&中華網(wǎng)山東頻道總編輯梁洪文沏茶迎客,眾人于一盞茶香間漫談藝術(shù),為我們開啟了一場關(guān)于寫實油畫的藝術(shù)對話。
在中國寫實油畫領(lǐng)域,王沂東是繞不開的名字。他以數(shù)十年的堅守,將沂蒙大地的煙火氣、鄉(xiāng)土人的精氣神,凝于畫布之上;更以獨到的藝術(shù)智慧,在西方寫實技法與東方審美意趣間找到平衡,讓“外來”的油畫,長出了屬于中國的精神根脈。他的作品從不是冰冷的技法展示,而是帶著溫度的生命敘事——每一筆色彩、每一個人物,都藏著對土地的眷戀、對人性本真的敬畏。
命運的伏筆:父親的鄉(xiāng)愁,我的鄉(xiāng)土記憶
“我畫沂蒙山,不是刻意選擇,是命運把我‘推’進了這片土地的生活里?!蓖跻蕱|面對鏡頭,將自己與沂蒙題材的半生羈絆,娓娓道來。
“一切要從父親的家鄉(xiāng)情結(jié)說起。”王沂東的思緒回到童年,父親是山東蘭陵(原蒼山)人,早年在蓬萊海軍醫(yī)院工作,卻總念著“離家近一點”。多年申請后,父親調(diào)至臨沂146陸軍醫(yī)院,距離老家僅60多里路——這個決定,成了王沂東藝術(shù)人生的關(guān)鍵伏筆。
王沂東在中央美院的合影
“春節(jié)、暑假,父親總帶著我們回鄉(xiāng)下?!彼χ貞?,寒暑假和老家村里的小伙伴們捉魚、洗澡,跟五舅到高粱地里逮青娃,春天跟姥爺去田里耕地、跟大人們?nèi)ヌ镆按巴?,只要一有空就往鄉(xiāng)下跑。這些兒時的記憶,那么深刻幸福。老家特有的黑土地是令王沂東印象最深刻的色彩特征,并在后來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起到點燃靈感的火種。
王沂東《蒙山兒女》油畫 140cmx120cm 2019年
王沂東后來考入山東藝校,學校要求每年有五分之二的時間在農(nóng)村勞動、畫宣傳畫;到了中央美院,下鄉(xiāng)寫生仍是必修課。不知不覺中,他把沂蒙山的角角落落“走”了一遍又一遍。小時候的這種深入體驗,讓王沂東筆下農(nóng)村生活不是冰冷的“題材”,而是帶著溫度的記憶——是黑泥巴裹住褲腳的黏膩,是冬夜油燈下的家常話,也是新娘紅蓋頭下藏不住的羞澀。
《鬧房之二——吉祥煙》150×250cm2006—2007年
色彩的覺醒:從黑土地里找出“視覺密碼”
“山東農(nóng)村沒有西藏的異域裝束,沒有新疆的濃烈風情,怎么畫出視覺沖擊力?”80年代,王沂東曾陷入困惑。直到1988年從美國訪學歸來,他開始重新審視北方農(nóng)村的“美”——不是缺特色,是沒找到“密碼”。
《春襲羽萍溝》180×150cm 2010年
“小時候在蘭陵宋莊看人種蒜,下雨后黑泥巴能陷住腳,那黑色太震撼了;新娘的紅蓋頭、紅棉襖,是灰色生活里唯一的亮色;冬天的雪,又把天地襯得干凈透亮?!边@“黑、紅、白”三色,成了他破解北方農(nóng)村視覺魅力的鑰匙。
為了讓黑色“立”起來,他打破西方繪畫“黑不能單獨存在”的慣例,從中國畫焦墨、枯墨中找靈感?!耙誓峡h的石頭,干的時候不起眼,下雨后顏色重得發(fā)沉,雪一化,黑石頭映著白雪,那種對比太強烈了!”
《我心中的遠方》150x100cm 2006年
而紅色的運用,更藏著巧思?!氨狈睫r(nóng)村平時都是黑、藍衣服,只有結(jié)婚時才有紅?!彼P下的紅色不僅是對沂蒙鄉(xiāng)土風貌的再現(xiàn),更是對鄉(xiāng)土文化精神的堅守。紅色所象征的熱情、質(zhì)樸、堅韌,既是沂蒙人民的精神特質(zhì),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約會春天 布面油畫 100x150cm 王沂東 2007年
寫實的堅守:用“繪畫的眼睛”看世界
在圖像泛濫的時代,王沂東仍堅持寫實繪畫,“不是刻意堅守,是自然選擇?!彼乃囆g(shù)啟蒙,從文革時看寫實宣傳畫,藝校時看蘇聯(lián)寫實油畫的印刷品;到后來看倫勃朗、安格爾原作,“一步一步被寫實‘拉’著走,放不下了。”
《沂蒙新春》110x150cm 1977年
他不排斥照片,但強調(diào)“不能被照片牽著走”?!霸缒戤嫛兑拭尚麓骸罚瑳]有彩色膠卷,只能拍黑白照,靠記憶填顏色;現(xiàn)在有照片了,能幫我記錄光線、動作,但最終要靠‘繪畫的眼睛’去改?!彼o年輕的畫家和學生提建議:“盡量晚一點利用照片媒介。先要在對實體寫生過程中認真仔細學習世界各國油畫大師的造型特點。雖然都是寫實但對形體的強、弱、虛、實都有著個人不同的體會。這種體會又都服從于各個不同的個性和修養(yǎng)。等你建立起了自己好的觀察和造型習慣再去利用照片,這些資料就會自然服從你的需要。”
《遠方的太陽》布面油畫 80×150cm2016
在他看來,寫實不是“畫得像”,是“畫得對”——對生活的理解對,對情感的表達對,對美的判斷對?!熬拖?0年代老教授畫歷史畫,空間感、色彩變化都是用眼睛‘磨’出來的,那是真懂繪畫的規(guī)律?!?/p>
在當代藝術(shù)多元發(fā)展的今天,王沂東的堅守有著特殊的意義。他沒有被“觀念藝術(shù)”“抽象藝術(shù)”的潮流裹挾,而是深耕寫實領(lǐng)域,把“小而美”的鄉(xiāng)土敘事,做成了“大而深”的藝術(shù)表達——他證明了“寫實不死”,更證明了“寫實可以有中國魂”。
《遠方的來信》150x100cm 2006年
他的藝術(shù)價值,在于為中國寫實油畫立起了“精神坐標”:不是復刻西方,而是扎根中國鄉(xiāng)土;不是炫技式的“逼真”,而是有情感、有溫度的“敘事”;不是脫離生活的“精英藝術(shù)”,而是能讓普通人看懂、共情的“大眾藝術(shù)”。正如他所說:“藝術(shù)的力量,從不是‘讓人覺得厲害’,而是‘讓人覺得親切’——讓看畫的人想起自己的家鄉(xiāng)、自己的親人,想起生活里那些溫暖的瞬間,這就夠了?!?/p>
王沂東的畫,正是這樣:用最扎實的筆觸,畫最樸素的生活,藏最動人的溫度。
來源/文化視界網(wǎng) 作者/周龍
攝像、攝影/李春發(fā)、王鑫
轉(zhuǎn)載請后臺獲取授權(quá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