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平穩(wěn)地駛向榮光站,中國游客張明暗自松了口氣,看來剛才短暫的黑暗和延遲只是小插曲。他正準備再次觀察身旁那位沉默的朝鮮中年男子,對方卻已起身,整理了一下略顯陳舊但干凈整潔的襯衫,像是準備下車。
就在列車廣播即將報出“榮光站”的瞬間——
“砰!”
一聲悶響,并非來自軌道,而是來自車廂內(nèi)部!緊接著是一陣短促而驚慌的朝鮮語驚呼。
所有目光瞬間聚焦!旅行團中一位大約六十歲的中國大媽,因列車進站前的輕微頓挫而未能抓穩(wěn)扶手,重重地摔倒在車廂地板上,她手中的保溫杯滾落出去,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捻懧?,水灑了一地?/p>
一瞬間,時間仿佛凝固。
中國游客們驚呼著想要圍上去攙扶。導(dǎo)游小李臉色煞白,用中文急喊:“王阿姨!”
然而,更令人震驚的一幕發(fā)生了。
原本如同設(shè)定好程序一般、對周遭“視若無睹”的朝鮮乘客們,在這一刻,他們的“程序”似乎被這突如其來的意外徹底打破了!
那位正準備下車的中年男子,幾乎是條件反射般地一個箭步?jīng)_上前,動作迅捷得不像一個普通的上班族。他沒有絲毫猶豫,單膝跪地,用朝鮮語急促地詢問著什么,眼神里充滿了真切的關(guān)切。
一位穿著及膝裙裝、提著帆布包的年輕朝鮮女性,立刻從自己的包里掏出一塊干凈的手帕,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想替大媽擦拭濺到手上的熱水。
另一位戴著眼鏡、學(xué)生模樣的朝鮮青年,已經(jīng)快速撿起了滾遠的保溫杯,并用袖子擦去上面的灰塵。
更有多位朝鮮乘客幾乎同時從口袋、布包中掏出了一些小物品——一個小巧的白色藥瓶、一包未開封的紙巾、甚至還有一個金屬小酒壺(在朝鮮,有時用于消毒或驅(qū)寒)——他們七嘴八舌地用朝鮮語說著什么,雖然聽不懂,但那焦急的語氣和遞出物品的姿態(tài),無疑是在表達著想提供幫助的急切心情。
他們的動作整齊、迅速,甚至帶著一種訓(xùn)練有素般的默契,但那臉上的表情卻無比真實,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擔憂和焦急。那種瞬間迸發(fā)出的人性溫度,與之前車廂里冰冷、隔閡的氛圍形成了天翻地覆的反轉(zhuǎn)!
王阿姨的兒子,旅行團里一個三十多歲的壯小伙,剛擠過來想扶起母親,卻被這突如其來的、一群朝鮮人的“熱心援助”給弄懵了,手足無措地站在那里。
導(dǎo)游小李也驚呆了,她顯然從未在帶團經(jīng)歷中遇到過這種情況,更沒想過朝鮮普通人會對外國游客展現(xiàn)出如此直接和熱烈的關(guān)懷。她愣了兩秒才反應(yīng)過來,連忙用朝語道謝:“康桑密達!康桑密達!(謝謝!謝謝?。?/p>
張明迅速蹲下,和那位朝鮮中年男子一左一右,小心地將王阿姨攙扶起來,坐到旁邊的座位上。大媽驚魂未定,但連聲用中文說:“沒事沒事,謝謝,謝謝大家……”
這時,列車已完全停穩(wěn)在榮光站。車門打開,站臺上候車的朝鮮民眾好奇地向車內(nèi)張望,但沒有人擁擠上車。
一位身穿制服、表情嚴肅的地鐵工作人員聞訊快步走來。然而,他到來后看到的并非混亂,而是一幅奇特的景象:一群朝鮮民眾正圍著一個中國老人,用各種方式表達著關(guān)懷和幫助。工作人員緊繃的臉部線條稍稍緩和,他用朝語快速詢問情況。
那位中年朝鮮男子站起身,用朝語清晰地、語速很快地向工作人員解釋了幾句,并指了指地面可能存在的濕滑。工作人員點了點頭,轉(zhuǎn)而用生硬但清晰的中文對王阿姨和導(dǎo)游小李說:“需要,幫助?醫(yī)務(wù)室?”
在得到大媽“不用不用,就是嚇了一下,沒摔傷”的答復(fù)后,工作人員才似乎松了口氣。他并沒有驅(qū)散人群,而是站在一旁維持秩序,確保車門區(qū)域暢通。
之前那種無形的屏障,在那“砰”的一聲之后,徹底消失了。朝鮮乘客們雖然不再擁擠上前,但他們的目光依舊停留在王阿姨身上,眼神里充滿了善意和詢問。那位遞手帕的年輕女性甚至對王阿姨露出了一個非常溫暖、略帶羞澀的微笑。
王阿姨的兒子激動地拿出包里最好的中華香煙,想塞給那位中年男子和幫忙的人。中年男子見狀,立刻擺手拒絕,表情甚至變得有些嚴肅,他用生硬的中文重復(fù):“不,不好。應(yīng)該的。(It's not good. Should do.)”
他強調(diào)的不是“不行”,而是“不好”,仿佛接受酬謝會玷污了剛才那一刻純粹的善意。
旅行團的其他成員紛紛拿出零食、小紀念品想表達謝意,均被朝鮮乘客們禮貌而堅定地搖頭拒絕。但他們并沒有立刻散去,而是等到確認王阿姨確實無礙,列車即將再次關(guān)門的提示音響起時,才像完成任務(wù)一樣,紛紛點頭致意,然后迅速而有序地下車融入站臺的人群中,仿佛水滴匯入大海。
那位中年男子是最后一個離開的,他在下車前,回頭深深地看了張明和整個旅行團一眼,目光復(fù)雜,似乎包含了千言萬語,最終他只是點了點頭,身影消失在車門關(guān)閉的瞬間。
車廂內(nèi)恢復(fù)了安靜,甚至比之前更加安靜。中國游客們面面相覷,久久無言。
地上那攤未干的水漬,和空氣中殘留的淡淡藥油味,是剛才那驚心動魄又溫暖無比的幾分鐘的唯一證明。
導(dǎo)游小李喃喃自語,像是在對游客說,又像是在對自己說:“我?guī)Я诉@么多年團……從來……從來沒見他們這樣過……他們平時……不會這樣的……”
張明看著車窗外飛速掠過的、再次陷入黑暗的隧道壁,心中波瀾起伏。剛才那一刻的“近距離接觸”,遠超任何觀察。他看到的不是宣傳畫報上的刻板形象,也不是深不可測的冷漠面孔,而是一群在意外發(fā)生時,會毫不猶豫伸出援手、有著最樸素善良情感的普通人。
那堅冰般的隔閡,原來只需一次意外的跌倒,就能被瞬間擊碎,顯露出其下溫暖的人性底色。
然而,為什么那位工作人員最初的表情如此嚴肅?為什么中年男子拒絕謝意時說著“不好”?這突如其來的善意洪流,背后是否有著更深層的原因?這短暫的溫暖交匯,是徹底的偶然,還是……
列車繼續(xù)向著下一站,也是游客們的終點站駛?cè)?。但所有中國游客的心中,都被埋下了一顆與預(yù)想完全不同的種子。平壤地鐵的深度,此刻在他們心中有了另一重含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