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小伊真不想再繼續(xù)聊這個話題了,因為這場戰(zhàn)爭,結局早已注定!我們必輸!
這幾天,兩個中年男人之間的撕逼,幾乎霸占了所有熱搜。
一個叫羅永浩,一個叫賈國龍。一個干帶貨的,一個開飯館的。本來是八竿子打不著,結果一頓飯的功夫,就上演了一場被幾億人圍觀的“戰(zhàn)爭”。
很多人都在吃瓜,站隊,討論誰對誰錯。但我要告訴你,這根本不是兩個男人的事,也不是一家叫“西貝”的餐廳的事。這是一場關于你我餐桌的,早就輸定了的戰(zhàn)爭,而這場戰(zhàn)爭的名字,就叫“預制菜”。
一記本該揮空的拳頭
事情是怎么開始的?簡單得不能再簡單。9月10號,羅永浩,這個被戲稱為“行業(yè)冥燈”但靠一張嘴永遠能掀起風浪的男人,剛下飛機,和同事去西貝吃了一頓飯。吃完,他發(fā)了條微博,就63個字:“好久沒吃西貝了,今天下飛機跟同事吃了一頓,發(fā)現(xiàn)幾乎全都是預制菜,還那么貴,實在是太惡心了。希望國家盡早推動立法,強制飯館注明是否用了預制菜。”
就這么幾句話。說實話,按照老羅日常的攻擊力,這甚至都不叫重拳,頂多算愛撫。他吐槽的核心就兩點:一,感覺是預制菜;二,貴。
這有什么新鮮的嗎?一點都沒有。隨便打開哪個點評軟件,吐槽西貝“貴”的帖子能從北京排到烏魯木齊。說他家像預制菜的,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本該是互聯(lián)網信息洪流里的一朵小浪花,最多讓西貝的公關部門頭疼半天,寫個不痛不癢的回應,然后就被下一個熱搜淹沒。
老羅的重點,其實也不是西貝,是沖著整個預制菜行業(yè)去的,西貝只是他順手抄起的一個靶子,他最后的落腳點,是“消費者知情權”,這是一個絕對的政治正確,誰也反駁不了。
所以,你看,這事兒本來鬧不大,西貝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不理他。你是一個開飯館的,顧客吃完不滿意,抱怨兩句,天經地義。更何況對手是羅永浩,一個在對線界修煉到元嬰期的男人,從西門子冰箱到王自如,跟他正面剛過的,有幾個討到好了?
正確的操作應該是,讓公關發(fā)個聲明,感謝羅老師監(jiān)督,我們一定努力改進,歡迎羅老師再來品嘗,這事就過去了。
但是,離奇的事情發(fā)生了,西貝的老板賈國龍,像被下蠱了一樣,直接原地炸毛了。
“災難級公關”是如何煉成的
我敢說,賈國龍在之后24小時內的一系列操作,將被寫進所有商學院的公關失敗案例教科書里。
首先,他不是解釋,不是道歉,而是憤怒。他連夜從新疆度假地飛回北京,召集了一幫媒體,在羅永浩吃飯的那個包間里,情緒激動地宣布:“我們門店100%沒有預制菜!”
這話說得太滿了。人民網之前的報告還點名說西貝預制菜占比80%以上,你現(xiàn)在說100%沒有?到底誰在說謊?就算你說的是“國家標準”下的預制菜,可老百姓懂你的“國家標準”嗎?
緊接著,賈國龍使出了第一昏招:威脅起訴。他對著鏡頭,連用了三個“一定”,斬釘截鐵地說:“一定會,我們一定會起訴他,一定一定會起訴他!”
這一下就把所有人都惹毛了。一個消費者,就因為吐槽了一句飯菜不好吃,就要被百億餐飲巨頭起訴?那我們以后在大眾點評上給個差評,是不是也要擔心收到律師函?在朋友圈吐槽樓下的包子鋪,會不會被跨省追捕?
你看,賈國龍瞬間就把自己從一個被“誹謗”的受害者,變成了一個仗勢欺人的“店霸”。他面對的敵人,不再是羅永浩一個人,而是千千萬萬害怕“因言獲罪”的普通消費者。90%的人為什么站到羅永浩那邊?不是因為多喜歡老羅,純粹是被西貝這波操作給逼過去的。
如果說起訴還只是言語威脅,那第二昏招就更離譜了:公布顧客菜單。賈國龍當著媒體的面,曬出了羅永浩一行的消費小票,詳細到點了幾個菜,花了多少錢,甚至連“結賬時累積了會員積分”這種細節(jié)都說了出來。
這是什么行為?這是赤裸裸地侵犯消費者隱私。羅永浩是公眾人物沒錯,但他走進你西貝大門的那一刻,他的身份就是“顧客”。你餐廳有什么權力把顧客的消費信息公之于眾?這傳遞出的信號就是:誰敢說我們不好,我們就把誰扒個底朝天,這種做法,比“店大欺客”還惡劣。
這還沒完,西北又開始了第三昏招,推出“羅永浩菜單”。我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真的以為是惡搞。你見過哪個飯店,被顧客罵了難吃,反手就把那桌菜用顧客的名字命名,然后繼續(xù)賣錢的?這是什么腦回路?羞辱?碰瓷?還是反向營銷?不管是什么,都顯得格局極小,吃相難看。
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羅永浩甚至一招未出,西貝就已經人仰馬翻。老羅高興壞了,他恐怕都沒打過這么富裕的仗。他立刻開啟對線模式,轉發(fā)送iPhone,懸賞10萬征集西貝用預制菜的證據,順勢開了場直播。
西貝呢?還在錯的路上狂奔。他們召開了“西貝1.8萬名伙伴跟羅永浩之戰(zhàn)”的動員大會,要把一場消費糾紛,升級成企業(yè)級的戰(zhàn)爭。跟誰戰(zhàn)?跟你的顧客戰(zhàn)?
然后,他們搞了最大的一出“自殺式”公關:邀請媒體參觀后廚。本想自證清白,結果成了大型翻車現(xiàn)場。記者們進去一看,好家伙,保質期18個月的冷凍海鱸魚,保質期24個月的西蘭花,凍了9個月的肉夾饃……一個網友的神評論火了:“千挑萬選,終于讓一歲的孩子吃上了兩歲的西蘭花?!?/p>
西貝的廚師還在鏡頭前表演電磁爐顛鍋,一鍋毫無熱氣的菜,硬要裝出“鍋氣”的樣子。這一幕,把所有人都看笑了,也看明白了。
到最后,賈國龍在行業(yè)群里發(fā)了一段道歉,看似服軟,說什么“我應對方式有錯,改”,“顧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顧客如初戀”。結果被人扒出還有后半段,罵羅永浩是“網絡黑嘴”、“網絡黑社會”。
這下徹底完了。本來想休戰(zhàn)的老羅直接被點燃,宣布“這件事我們沒法揭過去了”。
回看整個過程,西貝的失敗,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失敗,而是認知上的失敗。賈國龍,以及他代表的那一批創(chuàng)一代企業(yè)家,可能真的不明白,他們真正的對手到底是誰。
你的敵人,從來就不是羅永浩
賈國龍想不通,為什么他覺得自己夠敞亮了,敢開放后廚,大家還是不買賬?為什么他覺得西貝的菜用料好,不算貴,大家卻都在罵?
因為他從頭到尾都搞錯了一件事:他以為他的對手是羅永浩,實際上,他的對手是這個時代所有消費者的情緒。
大家憤怒的,真的是預制菜嗎?
是,但又不完全是。
肯德基、麥當勞是不是預制菜?薩莉亞是不是被稱為“預制菜之王”?為什么沒人去沖它們?因為它們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我就是快餐,我就是便宜。你花20塊錢吃個漢堡,你對它的預期就是標準化的、快速的、工業(yè)化的產品。
老鄉(xiāng)雞用不用預制菜?用。但它為什么沒被罵,反而被羅永浩在直播里當成正面典型表揚?因為它坦誠。它在每個門店都貼了公示牌,清清楚楚地告訴你,哪個菜是現(xiàn)做的,哪個是半預制的,哪個是復熱的。它把知情權和選擇權,交還給了消費者。十幾塊錢一份葷菜,幾塊錢一份素菜,就像網友說的:“老鄉(xiāng)雞都沒嫌我們窮,我們還能嫌他不現(xiàn)做嗎?”
所以,消費者反感的從來不是預制菜本身,而是“欺騙”。
大家反感的是,你西貝打著“名廚現(xiàn)做”、“新鮮健康”的旗號,人均消費直逼百元,結果端上來的東西,卻是一堆在中央廚房早就做好的半成品,甚至是用保質期兩年的食材做的。你用工業(yè)化的成本,收著手作菜的價格,還想讓我感恩戴德?
這就好比你去咖啡館,老板跟你吹這咖啡豆是手沖的,風味多獨特,一杯賣你88。結果你一扭頭,發(fā)現(xiàn)他給你沖的是8毛8一包的速溶咖啡。你是什么心情?你會覺得他把你當成了大傻子。
西貝面臨的,就是這樣的信任危機。它自己親手撕破了“高品質”這層窗戶紙,露出了里面工業(yè)化流水線的底子。
而這一切憤怒的背后,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關于“預制菜”定義本身的巨大鴻溝。
賈國龍敢拍著胸脯說“100%沒有預制菜”,他的底氣來自2024年3月,市場監(jiān)管總局等六部委聯(lián)合發(fā)布的一個《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jiān)管促進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通知》。當然這個通知里并沒有明確提及,但發(fā)布了這份通知后,市場監(jiān)管總局相關司局負責人就《通知》答記者問時明確說:連鎖餐飲企業(yè)的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納入預制菜范圍”。
你看,這就是問題的核心。在商家和監(jiān)管機構的“行話”里,西貝那套流程,叫“中央廚房預加工”,不算“預制菜”。
但在老百姓樸素的認知里,管你叫什么名字,只要不是在餐廳后廚,從生鮮食材開始,叮叮當當現(xiàn)炒出來的,只要你是從一個冷凍袋子里倒出來加熱一下的,那就是預制菜!
老百姓要的是什么?是“鍋氣”。是小時候蹲在廚房門口,聞到的那股蔥姜蒜下鍋爆香的味道;是農村吃席時,高爐鐵鍋呼呼作響,煎炒烹炸的煙火氣。這種感覺,電磁爐和料理包給不了。
所以,賈國龍拿著一份行業(yè)標準,去教育一幫只認“鍋氣”的消費者,這本身就是雞同鴨講。你越是摳字眼,越是強調“我沒違反規(guī)定”,消費者就越覺得你傲慢、虛偽,在狡辯。
這場爭論,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事實問題,而是一個情感問題。不是一個法律問題,而是一個信任問題。西貝卻偏偏要把它往法律和事實上引,注定一敗涂地。
預制菜的洪流,沒人擋得住
好了,我們跳出西貝和老羅的口水仗,來看一個更宏大的,也更殘酷的現(xiàn)實:預制菜的洪流,真的沒人擋得住。
你以為這只是西貝一家的事嗎?錯了。今天的中國,尤其是開在商場和外賣平臺上的餐廳,十家有九家,九成的菜品,都離不開預制菜和中央廚房。
為什么?因為餐飲行業(yè)有一個幾乎無解的“不可能三角”:現(xiàn)炒、價低、干凈衛(wèi)生。
你想想,在今天這個租金高、人力成本高的大環(huán)境里,一家餐廳,如果堅持所有菜都從洗菜切菜開始現(xiàn)做,那后廚得要多少人?出餐速度得多慢?翻臺率得多低?成本得有多高?這樣的餐廳,要么價格貴到普通人吃不起,要么為了壓低成本,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比如食材新鮮度、后廚衛(wèi)生上打折扣。
所以,工業(yè)化、標準化成了連鎖餐飲唯一的出路。中央廚房,就是這個出路的樞紐。它統(tǒng)一采購,可以壓低原料成本;它集中加工,可以保證口味統(tǒng)一;它簡化了門店后廚的操作,一個廚師頂過去三個,甚至不需要廚師,只需要一個會用微波爐和電磁爐的操作工。
效率提升了,成本降低了,規(guī)模才能做大。這是商業(yè)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我們正在親眼見證一個時代的落幕。那個街頭巷尾,夫妻老婆店里,老板兼大廚顛著炒勺,火光沖天的時代,正在被一個由冷鏈車、中央廚房和料理包構成的工業(yè)化餐飲帝國所取代。
你享受著工業(yè)化帶來的便利,但又懷念著田園時代手工作業(yè)的淳樸。這是人性,但很難實現(xiàn)。
看看美國就知道了。上世紀60年代,凈菜和預制菜在美國商業(yè)化,催生了像西斯科(Sysco)這樣的巨無霸食材供應鏈公司。今天,它在美國餐飲供應市場的占有率高達16%。在美國超市里,冷凍預制菜食品擺滿了大部分貨架,價廉量大;而新鮮的蔬菜肉類,則擺在高端貨架上,用昂貴的價簽篩選著消費階層。
結果是什么?到了80年代末,四分之一的美國人遭受高血壓折磨,兒童糖尿病患者持續(xù)增高,肥胖率世界第一。“越窮越胖,越胖越窮”的惡性循環(huán),在美國的窮人區(qū)真實上演。
這會不會是我們的未來?
你看,現(xiàn)在那些追逐預制菜風口的人,總喜歡拿“美國市場已經很成熟”來說事,展望中國萬億市場的美好未來。可他們沒告訴你,這美好未來的代價是什么。
為了長久的保質期和穩(wěn)定的口感,預制菜往往是重油、重鹽、重糖的,再加上各種合規(guī)的添加劑。一道菜的鈉含量,可能就超過了你一天的建議攝入量。
你以為你在吃的是方便,實際上,你可能在透支你的健康。
我們到底在為什么而戰(zhàn)?
羅永浩和西貝的這場仗,打到最后,羅永浩宣布休戰(zhàn),說要忙正事了,西貝發(fā)了一封別別扭扭的道歉信。看似“圓滿”落幕,但真的解決問題了嗎?
并沒有。
羅永浩贏了嗎?從輿論和流量上看,他贏麻了。他又一次扮演了那個挑戰(zhàn)權威、為民請命的“判官”角色。
西貝輸了嗎?輸慘了。品牌形象受損,營業(yè)額下降,還暴露了內部管理的種種問題。
但我們這些圍觀的消費者,真的贏了嗎?
我認為,這場爭論最大的價值,不是打倒一個西貝,而是把“預制菜”這個藏在后廚的秘密,徹底攤到了陽光下。它逼著我們所有人去思考一個問題:在預制菜不可逆轉的時代,我們到底還能爭取什么?
爭取徹底消滅預制菜?不可能。就像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放棄汽車,回去騎馬一樣。
那我們能爭取什么?
就是羅永浩最初提出的,也是所有消費者最核心的訴求:知情權和選擇權。
你可以賣預制菜,沒問題,但你必須明明白白地告訴我。你可以在菜單上標注出來,哪個是現(xiàn)炒,哪個是預制,讓消費者自己選。我愿意為“鍋氣”和新鮮多付錢,我就點現(xiàn)炒的;我今天趕時間,圖個便宜方便,我就點預制的。
你不能用預制菜冒充現(xiàn)炒菜,賣著現(xiàn)炒的價格,把消費者當傻子。
這,才是這場風波里,唯一的“對”。與其站隊,不如站“對”。
所以,你看,最大的贏家,可能不是羅永浩,也不是西貝,而是那些悄悄打出“拒絕預制菜”、“小鍋現(xiàn)炒”招牌的街邊小店,是那個因為透明化而備受贊譽的老鄉(xiāng)雞,甚至是那個能讓你找到這些“煙火小店”的高德掃街榜。
這場潑天的流量,最終流向了那些真正尊重消費者、回歸餐飲本質的地方。
至于西貝,乃至整個餐飲行業(yè),如果能從這次“災難”中真正吸取教訓,重新審視自己和消費者的關系,放下教育者的傲慢,學會真誠溝通,那這次的學費,也算沒有白交。
預制菜的洪流已至,我們都是浪中的一葉小舟。我們擋不住潮水的方向,但至少,我們有權知道,這水,到底有多深,水里,又到底有些什么。
這,就是我們在這場喧囂中,唯一能為自己爭取的,一點點清醒。
歡迎“點贊”、“轉發(fā)”、“評論”、“關注”我,記得“標星”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