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有兩個兒子,長子劉彊,次子劉莊,他們的事在史書里一直被人提起,那會兒宮廷里,兄弟倆沒鬧過爭位的事,反倒成了歷史上少見的讓太子位的情景,劉彊主動把位置讓出來,劉莊推了又推,最后才接下,滿朝上下都靜了下來。
那是個兄弟都互相算計的年代,劉秀打完昆陽之戰(zhàn),拿下天下,可最頭疼的還是太子該選誰,長子劉彊按理該繼位,可他性子太軟,身子骨也弱,上朝議政總拿不定主意,次子劉莊不一樣,年紀(jì)輕輕就能在朝堂上引經(jīng)據(jù)典,句句說到點子上,全靠《尚書》里的老話撐著,劉秀看在眼里,心里明白,可這選擇,怎么都難下。
轉(zhuǎn)折發(fā)生在某個春夜,劉彊聽說父皇為繼承人的事睡不著吃不下,就自己去找劉秀,說兒臣本事不夠,西域的仗還沒打完,國家得有個能拿主意的人,這話讓劉秀愣住了,他見過太多為了皇位兄弟反目的,可沒想到長子會主動把太子的位置讓出來,更沒想到劉莊聽說要當(dāng)太子,連著三次上書推辭,說兄長德行高,這位置臣不敢接。
這場讓位風(fēng)波終于平息了,公元四十一年,劉莊被立為太子,劉彊封了高密侯,兄弟倆在太極殿抱在一起哭了,說好不管誰坐那把椅子,都得好好待對方,這話聽著像夢話,可二十年后真成了真,劉莊當(dāng)上皇帝后,給劉彊加了東海王的爵位,還特意把封地劃到富庶的瑯琊,派人天天照看兄長的吃穿住行。
成為明帝的劉莊,用行動讓劉秀的選擇站住了腳,他接著父親的做法,把尚書臺定成常設(shè)機(jī)構(gòu),政務(wù)運(yùn)轉(zhuǎn)就順了,匈奴再來犯,他就派年輕的竇固帶兵出塞千里,拿下車師國,民間推行三十稅一,洛陽城外的糧倉慢慢堆滿了新收的谷子,東海王劉彊在封地辦學(xué)校,編出《孝經(jīng)集注》,成了當(dāng)?shù)貙W(xué)子人手一本的書。
公元五八年,劉彊在東海病逝,明帝為他停朝三日,靈柩運(yùn)回洛陽的路上,百姓點香送行,十五年后明帝走了,陵墓選在能望見劉彊墓的地方,兩個曾為皇位讓來讓去的兄弟,死后還是隔著山河看著彼此,這種事,在兩千年前的皇室里,再沒第二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