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排便頻率范圍是每天3次以下至每周3次以上。
不過需滿足排便無痛、無困難且糞便形態(tài)正常。
只要排便規(guī)律順暢、不影響生活質量,次數多些或少些都可能健康。
若每天排便超3次,且糞便呈稀爛或水樣狀,即為排便頻率增加。
若排便時伴腹痛、平時有便意卻排便量少或有排不盡感,甚至夜間也要起床排便,這些情況需重視。
引起排便增多的常見原因包括:
食物過敏或不耐受,比如吃了某些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的食物。
腸道吸收不良,導致食物殘渣增多。
感染性因素,比如腸道細菌或病毒感染。
個別疾病,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等。
除上述因素外,情緒、壓力或焦慮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影響腸道功能,導致排便頻率增加。
引起排便減少的常見原因有很多,比如:
長期久坐,缺乏運動,腸道蠕動減慢,排便自然也會減少;
有些藥物的副作用,以及腸道神經或動力出現障礙,也可能會導致排便不暢;
對于幼齡兒童來說,還可能存在忍便不排的情況;
膳食纖維和水分攝入不足,會讓大便變得干硬,難以排出。
▲圖源:丁香醫(yī)生
如果排便頻率減少,同時還出現明顯腹脹、缺鐵性貧血、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腹部腫塊或持續(xù)腹痛等報警癥狀,建議及時前往醫(yī)院檢查,以排除器質性問題。
如果在排便時,出現以下3種異常情況,則需要警惕,必要時及時就醫(yī):
①排便習慣或性狀改變:
如長期便秘或腹瀉,糞便變細等。
②糞便顏色異常:
如出現黑便、血便、白陶土色大便,或者糞便中伴隨粘液膿血等。
▲圖源:騰訊醫(yī)典
③伴隨其他不適癥狀:
如明顯腹痛、腹脹、體重下降或者貧血等。
總的來說,單通過排便頻率判斷健不健康是不合理的,還要結合排便的性狀、顏色、有無伴隨其他不適等綜合來判斷。
來源| 深圳衛(wèi)健委、健康安徽
責編| 徐秋陽編輯| 吳瑤
主辦單位| 安徽省網信辦、省政府新聞辦
平臺建設及技術支持| 安徽新媒體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