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葉海燕
正值開學季,四川省60余所學校陸續(xù)開啟非遺開學第一課。川劇、峨眉武術、彝族月琴、剪紙等豐富多彩的非遺課堂,讓民族文化浸潤校園,在傳承中煥發(fā)生機。
9月16日上午,在彭州市隆豐小學,開展了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川劇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川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蕓走進校園,與隆豐小學的師生,共同展示“唱念做打”基本功、與“手眼身法步”表演技法,“三代同臺”呈現出非遺川劇的蓬勃生機。
隆豐小學的川劇課堂
16日下午,成都市雙流區(qū)永安小學的剪紙課上,學生們在彩紙上畫下圖案后,巧手翻飛,刀鋒游走間一張張紅紙搖身成為一幅幅民俗藝術品。老師游琴舒也是雙流區(qū)的一名剪紙藝術民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她向記者介紹,學校開設剪紙?zhí)厣嘁延袑⒔?0年,“每周上一次課,覆蓋所有年級。剪紙不僅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專注力、空間想象力,他們也越來越自信了,家里逢年過節(jié),孩子們都會自告奮勇剪窗花?!?/p>
永安小學的剪紙課堂
為活態(tài)傳承非遺剪紙藝術,該校還推出了印有剪紙圖案的撲克牌、杯子、布袋等文創(chuàng)產品,“上面的圖案一部分是學生們獨自設計制作的,看到自己的作品印在上面,他們也很開心?!?/p>
學生們在剪紙
不只是成都,同一時間,峨眉山市第三小學的學生們正在練習峨眉武術,一招一式干凈利落,“嘿哈”之聲鏗鏘有力。雷波縣金沙鎮(zhèn)中心校的月琴老師,指導學生們撥動琴弦,古老的彝族樂器奏出悠揚的民族韻律。
雷波縣金沙鎮(zhèn)中心校老師教學生彈奏月琴
四川省教育基金會黨委副書記蔡建明表示:“非遺開學第一課,是中華民族文化在校園生動重現的重要一課。各地學校通過非遺課程常態(tài)化、校園文化特色化的形式,讓非遺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傳承注入活水。”
據悉,2024年9月,“花西子薪火傳承·民族文化進校園”創(chuàng)新性地發(fā)起“在校老師非遺教學培育計劃”,推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學校老師”的授課模式落地。目前,已有22名在校老師向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正式拜師,覆蓋阿都高腔、彝族漆器、金江鼓樂等16項非遺代表性項目。
今年5月,該項目把涼山“非遺校本課程”創(chuàng)新模式帶到四川全省之后,秋季新學期伊始,將首套民族文化進校園系列指導用書正式投入使用。該指導用書歷時3年打造,覆蓋彝族月琴、彝族口弦等課程,打破非遺傳承“口傳心授”的局限,為非遺教學提供標準化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