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第四期能人眾多,走出林總、曾中生、伍中豪、劉志丹、胡璉、謝晉元等兩黨名將。不過在校時期,他們的表現(xiàn)都稍遜郭化若一籌,郭是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的。
雖然如今郭化若的名氣不算大,但在當年卻是極其耀眼的,蔣介石曾兩次要留他在身邊做秘書、毛主席也高度稱贊他的軍事水平讓他做參謀。
能得到兩黨最高領導人的認可,足以凸顯郭化若的能力。
可是,郭化若的人生也不算一帆風順,他曾經擔任過紅一方面軍代參謀長、三野第九兵團政委,無論資歷還是職務,都是上將的標準。
然而在1955年,他卻只被授予中將軍銜。這不尋常情況的背后,牽扯到的就是一段不公的往事。
郭化若190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從小成績非常好,1925年秋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并在同年入黨。
1926年,郭化若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被校方留下來擔任炮兵第2隊代理隊長。他在各個方面都特別突出,就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
老蔣有兩次單獨找他商討,表示要將他調到身邊當秘書,郭化若卻以“軍人當戰(zhàn)死在疆場”為托詞回絕了。在他心里,反動中山艦事件的蔣校長,終歸跟自己不是一路人。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革命的第一槍,還在教導團中的郭化若本來也要前去參加,可行至九江時就被扣住了。他找了個機會脫離隊伍,孤身南下追趕起義軍。
當時沿途都亂得很,各方的兵都有,郭化若出于安全起見只得走走停停,最終在三河壩趕上了起義部隊。
奈何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下,起義軍大部被打散,郭化若只好前往上海復命。隨即在組織的安排下,他去到蘇聯(lián)炮兵學校學習。
遠在異國,郭化若也時刻都在關注著國內的革命形勢,當他聽聞朱毛井岡山會師、工農運動如火如荼時,立即就找到炮兵學校校長,要求退學回國。
校長指出,如今中國的斗爭形勢還比較惡劣,留在蘇聯(lián)要安全得多,不如先學好軍事知識,等中國情況變好再回去也不遲。
然而郭化若堅持要回國,被搞煩了的校長威脅道:再這樣鬧就將你關禁閉。
郭化若絲毫不懼:就算把我關禁閉,我也要回國。見他這個態(tài)度,校長也只好予以批準。
1929年春,郭化若回到上海向臨時中央報到,主動申請去閩西戰(zhàn)斗,隨即他就進入了正在閩西發(fā)展的朱毛紅四軍中,成為紅四軍前委委員。
此后的幾年里,郭化若因戰(zhàn)功不斷提升職務,先后擔任過紅4軍第2縱隊參謀、參謀長、縱隊長,還被毛澤東點名到紅4軍軍部當參謀處長。
他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得到毛主席的贊賞,稱“你完全可以成為一個軍事天才!”
1931年5月,紅一方面軍參謀長朱云卿負傷住院,此時正值第二次反“圍剿”的重要關頭,郭化若臨危受命擔任代參謀長兼總前委秘書長,配合毛主席、朱總司令指揮紅軍。
可是僅僅4個月后,他就被撤去了職務,沒過多久遭到更嚴厲的處置,這是為何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郭化若是毛主席正確路線的支持者。
毛主席曾經提出過“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訣。
郭化若擔任代參謀長期間更加具體化地詮釋擴充為:擾敵、堵敵、截敵、襲敵、誘敵、毒敵、捉敵、偵敵、餓敵、 盲敵。他是擁護毛主席游擊路線的。
然而,隨著兩次反“圍剿”的勝利,紅軍內部也蔓延出輕敵的情緒,認為敵人不過如此,我方完全有實力去攻打大城市。
后來甚至有人認為毛主席的誘敵深入政策是“消極怠工”、“專去等待敵人進攻的右傾主要危險”。
當時毛主席的聲望日隆,這些“左傾”主義者就先對主席的擁護下手,郭化若很不幸成為被針對的人,被指責是“托派”。
1932年7月,被免職近一年的郭化若調到瑞金紅軍學校當教員,并在部學員大會上被當眾宣布開除黨籍。3個月后的寧都會議,毛主席也被解除重要職務,發(fā)配到后方休養(yǎng)。
那個時期,郭化若和毛主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兩人甚至最初都沒有在長征的名單內。好在毛主席有周總理等人幫助,郭化若則是陳賡幫忙拉進了干部團。
在郭化若回憶錄中寫道:像我、蕭勁光、宋時輪等人的行動,都受到監(jiān)視。其實開始時對陳賡也是不信任的,因為他曾被捕。過了遵義,問題查清他才受到信任...特別感激陳賡的幫助和鼓勵。
隨著毛主席在遵義會議復出,部分將領也重返指揮崗位,然而郭化若頭頂著“托派”帽子、不是黨員,因此即便到達陜北,他都只能搞教育戰(zhàn)線。
1937年8月,郭化若去看望毛主席,主席將從下面聽到的一些情況告訴了郭化若,并問他:“化若同志,有人說你驕傲,你自己怎么看?”
郭化若非常委屈,紅著眼睛回答:主席,我連黨員都不是,哪來的資本驕傲啊?我都30多歲了,想找對象,人家一聽我不是黨員,就不肯談了。
毛主席聽后嘆了口氣,只能安慰一句:“化若同志,這些年委屈你了?!彪S即主席安排人手相助,但當時陳紹禹以及共產國際的阻力還在,事情非常不順利。
組織部將郭化若的從蘇區(qū)查到蘇聯(lián),沒有掌握他什么不利的證據(jù),但又不敢?guī)兔φ弊印V飨弥蠼o郭化若寫信,讓他找陳云去說說情況。
在毛主席的多次過問下,1938年7月12日郭化若終于恢復黨籍并摘去“托派”帽子,很不容易啊。
奈何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前線的重要崗位都有人了,把誰調開都不好,所以郭化若只能留在后方搞軍事理論。
不過這也是郭化若擅長的一方面,他撰寫了《關于部隊軍事教育的一點意見》、《炮兵科軍事教育的教授法》等軍事教育論文,對很多將領都起到指導作用。
1938年9月,郭化若還發(fā)表了《孫子兵法之初步研究》,在國內造成轟動,有國民黨高官就詢問過周總理:郭化若是誰?是不是郭沫若的親戚?
周總理笑著回答:郭化若跟郭沫若并非親戚,但在軍事理論領域,他的地位和從事革命文學創(chuàng)作的郭沫若一樣高。
這句贊揚可見郭化若的水準,但對方的問也側面反映郭化若被耽誤太久了,以至于聲名不顯。
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郭化若終于能再上前線,歷任魯南軍區(qū)副司令員、華野六縱副司令員、華野4縱政委、三野第九兵團政委等職。
凡是與他搭檔過的人,對他評價都非常高,像6縱司令員王必成就說過:有了郭化若的6縱,才能做到真正的必成。
新中國成立后,郭化若擔任過華東防空部隊司令員、解放軍第八兵團政委,本來職務方面要評上將沒有什么問題。
但1932年7月到1945年之間,他基本沒參與過指揮,戰(zhàn)功相對較少,因此最終只授予他中將軍銜,這是一大遺憾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