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中國,從來不是簡單的水果。
它是黃土高原的風,是渤海灣的潮,是雪水澆灌的甜,是祖孫三代守著的樹。
您知道,中國哪的“蘋果”最好吃?認準這8大產(chǎn)地,個個清脆,清甜又多汁!
山東煙臺蘋果
得從1871年說起。那年,西洋蘋果的種子漂洋過海,在膠東半島的土壤里扎了根。
如今棲霞的果園里,紅富士依然掛著晨霧般的霜,果農(nóng)們踩著梯子摘果,
果皮薄得能透見陽光,咬開時“咔嚓”一聲,甜中帶酸的汁水濺在舌尖,像極了老煙臺人說的“海風味的甜”。
這里年產(chǎn)量占全國十分之一,出口量常居榜首,
連航天員都曾把它帶上太空——不是因為它會飛,而是因為它太像故鄉(xiāng)的月亮。
陜西洛川蘋果
1974年,它的紅富士品種在全國評鑒中拔得頭籌,成了亞運會的專供果。
如今洛川的果園仍保持著傳統(tǒng)的矮砧密植,果農(nóng)們說“樹要矮,果要紅”,每一顆蘋果都經(jīng)過16度的糖度測試,咬下去脆生生的,連核都帶著甜。
有人嫌它“不夠洋氣”,可老人們偏愛這口“土味”,
畢竟,能甜過初戀的蘋果,才是好蘋果。
甘肅天水花牛蘋果
1949年種下的第一棵樹,如今已長成115萬畝的果園。
它的果形高樁,五棱分明,果肉綿密如慕斯,甜中帶香,
連日本富士、美國蛇果都要甘拜下風。天水人管這叫“奶奶的蘋果”,因為老人嚼得動,孩子也愛吃。
更妙的是,它耐放——放三個月都不皺皮,
像極了西北人的性子,耐得住歲月,守得住本心。
新疆阿克蘇冰糖心蘋果
天山融雪澆灌的果園里,晝夜溫差能差出15度,果核處凝著透明的糖心,像撒了把碎冰糖。
咬開時,甜汁順著指縫往下淌,連果皮都帶著蜜香。有人嫌它“丑”,
果面不光滑,可老果農(nóng)說“丑的才甜”——畢竟,好看的東西,未必經(jīng)得起啃咬。
遼寧瓦房店小國光蘋果
1908年引種的它,皮厚耐儲,酸甜適度,咬起來“咯嘣”脆,像極了東北人的直爽。
如今它有了地理標志,出口到俄羅斯、歐美,連老外都愛這口“中國味”。
有人問“為啥不是富士?”老果農(nóng)只說“小國光,才夠勁”,
像東北的冬天,冷得透亮,甜得實在。
山西運城萬榮蘋果
它的皮薄如紙,肉厚汁多,咬一口“咔嚓”一聲,甜中帶點微酸,像極了山西老陳醋的余韻。
老人們說“萬榮果,香三天”,
可不是瞎吹——摘下三天,果香還在屋里轉(zhuǎn)。
如今它有了出口基地,連日本人都來訂貨,說“這蘋果,有魂兒”。
云南昭通丑蘋果
它不修邊幅,果面帶著曬斑,可咬開時,甜汁直往喉嚨里鉆,連核都帶著蜜。
老人們說“丑蘋果才甜”,因為沒打農(nóng)藥,沒套紙袋,全憑陽光雨露長成。
如今它成了“網(wǎng)紅”,可果農(nóng)們?nèi)允刂弦?guī)矩,
不催熟,不早摘,讓果子自然熟,像極了云南的云,慢悠悠的,卻最扎實。
四川鹽源蘋果
1958年,西南農(nóng)學院的畢業(yè)生用馬馱著蘋果苗,走了七天七夜才到鹽源。
如今41萬畝的果園里,蘋果紅得像火,甜得像蜜。
老人們說“蘋果是金果子”,因為種蘋果的人,都蓋了新房,買了汽車。
更妙的是,它早熟,
比北方早20天上市,搶占了市場先機,成了脫貧的“先鋒果”。
這八地的蘋果,各有各的甜,各有各的魂。
它們不是流水線上的商品,而是土地里的詩,是歲月里的歌。
咬一口,便嘗得出風的方向,雨的溫度,人的執(zhí)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