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8日,秘書匆忙走到周公身邊,低聲匯報了一個不幸的消息:
年僅46歲的科學家姚桐斌,在家中被人毆打致死。
聽完后,周公震驚至極,直接將手中的茶杯蹲在了桌子上,瞬間茶杯震得粉碎,杯中的水流了一桌面。
從當時的場景可以看出,周公是多么的悲憤啊!
那么,姚桐斌到底何許人也?能令周公如此的關(guān)心,今天文史君就與大家聊聊姚桐斌背后的故事。
從寒門學子到國家棟梁
姚桐斌,1922年出生于江蘇無錫一個貧窮的農(nóng)村家庭。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能夠活命已屬艱難,讀書上學更是一種奢望。因姚桐斌家庭年兄弟眾多,他勉強上完小學就被迫輟學了。
輟學后,他通過擺攤做雜活掙錢補貼家用,緩解了家庭一些壓力。
可與此同時,他的內(nèi)心十分不甘,他對知識的渴求驅(qū)使著他一定要改變現(xiàn)狀。
13歲時,他做了個小生意,積攢了點錢后,他只身跑到上海去求學。
在上海讀完初中后,因交不起高中學費,他輾轉(zhuǎn)來到學費較低的江西吉安繼續(xù)學業(yè)。
1941年,姚桐斌在江西省高中會考中奪得第一名,獲得一筆獎學金,為參加高考鋪平了道路。
高中畢業(yè)后,姚桐斌在鐵路上打了一段時間的零工,一邊養(yǎng)活自己,一邊還給家里寄了一點錢。
高考時,他的成績非常優(yōu)秀,同時被武漢大學、湖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7所高等院校錄取。
出于對礦冶專業(yè)的熱愛,他選擇了西南交通大學(時稱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1945年,姚桐斌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獲得工學士學位,并被遴選為斐陶斐獎學金會員,錄取為公費留學生。
同年,姚桐斌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yè)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后又到倫敦帝國科技學院深造。
他在英國期間表現(xiàn)突出,先后獲得了兩個博士學位。
1949年得知新中國成立后,姚桐斌激動不已。他背著背包自費跑遍英倫三島,宣傳新中國,當時被人們譽為“紅色信使”。
但由于當時大環(huán)境的問題,他的愛國宣傳引起了英國當局的不滿,被要求限期離境。
1953年,姚桐斌前往聯(lián)邦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冶金系工作,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
在德國期間,他發(fā)表了大量學術(shù)論文,好幾個國家以豐厚報酬邀請他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1956年9月,在一些進步人士的引薦下,經(jīng)周公同意,姚桐斌在我國駐瑞士大使館秘密加入到了我組織。
1957年,姚桐斌放棄國外優(yōu)越條件和待遇,毅然回國。
他曾表示:“我回來不是為了名譽和地位,而是為了將學到的知識貢獻給國家建設(shè)。我愿意在基層做一些具體事情,和大家一起為我國火箭上天貢獻力量?!?/p>
回國后,聶帥親自接見了他,告訴他要讓他干一件別人干不了的事,隨后將他安排到了國防部五院籌建的703研究所(航天材料與工藝研究所)。
研究所,看著名頭很大,但當時我國的條件十分有限,配合他研究的只有一臺老式顯微鏡,一臺手搖計算機和12名大學生。
從航天偉人到巨星隕落
雖然條件艱苦,但姚桐斌的信念一點不減,甚至還為此激發(fā)出了更強烈的斗志。
作為我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專家,他的貢獻十分巨大,在兩年不到時間里試制的新材料近300種,滿足了當時飛彈仿制的迫切需求。
如,他主持研制的高溫釬焊合金,解決了火箭發(fā)動機生產(chǎn)的關(guān)鍵難題。
他提出的“發(fā)汗材料”理論,使火箭前端燃燒溫度從3000℃降至100℃,推力和射程大幅提升。
他帶領(lǐng)團隊攻克的高強度鋼和新型不銹鋼技術(shù),至今仍應(yīng)用于長征系列火箭。
據(jù)統(tǒng)計,1960年至1964年,在姚桐斌帶領(lǐng)下,703所共開展研究課題500余項,許多成果填補了國內(nèi)空白。
當我國第一枚火箭上天時,它的結(jié)構(gòu)材料和功能材料已全部國產(chǎn)化。
另外,姚桐斌團隊的研究成果,80%已轉(zhuǎn)化為實際生產(chǎn)力,為我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奠定了基石。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推進時,意外發(fā)生了。
1968年6月8日,中午時分,46歲的姚桐斌像往常一樣夾著一疊實驗圖紙走出703所實驗室,步行五分鐘就能回到職工宿舍的家。
誰也想不到,那條再熟悉不過的小路,竟成了他人生的最后旅程。
剛進家門,姚桐斌甚至還沒來得及換掉被汗水浸透的短袖,就聽見樓道里傳來嘈雜的腳步聲。
門被猛地踹開,兩名同在703所工作的炊事員和電工手持鋼管闖入,一句質(zhì)問都沒有,便朝他掄了過去。
第一下?lián)糁辛怂募绨?,姚桐斌踉蹌著后退了幾步;第二下正中后腦,他倒在血泊里,圖紙散落一地。
三個年幼的女兒被反鎖在里屋,只能隔著門縫看見父親被拖行、毆打,直至不再動彈。
隔壁的鄰居聽到響聲后趕緊趕過來,看到倒在血泊中的姚桐斌要求趕緊送他去醫(yī)院,卻遭到了毆打者的阻攔。
那兩個人冷冷地回答道:“他不配?!?/p>
就那樣,下午四點,曾為我國飛彈、衛(wèi)星材料做出巨大貢獻的姚桐斌科學家停止了呼吸,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沒有醫(yī)院搶救、沒有死亡登記,甚至沒有人敢公開哭泣。
消息傳到國家高層后,周公直接氣憤地蹲碎了茶杯,那是周公少有的一次勢態(tài),也透露出周公內(nèi)心的憤懣。
隨后,周公直接指示道,“這是胡鬧!一定要徹查到底,絕不姑息!”
最后,那兩個昏頭昏腦的人,分別判處12年和15年徒刑。然而即便如此,我國損失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這是無論如何也彌補不了的。
1978年3月18日,我國第一屆科學大會召開,姚桐斌的名字第一次被公開恢復名譽。
1983年,民政部正式追認姚桐斌為“革命烈士”;1999年,我國繼續(xù)追授他為“兩彈一星功勛獎?wù)隆薄?/p>
追悼會上,夫人彭潔清把獎?wù)戮杞o了國家博物館,她說:“讓后人看看,什么叫科學家,什么叫中國脊梁?!?/p>
今天,當我們回望那段歷史,心中是五味陳雜的。那段黑暗的歷史,讓人內(nèi)心十分壓抑;而科學家的熱血和成就,又讓我們倍感自豪。
最后,讓我們向偉大的姚桐斌先生,以及為我國科研付出偉大努力的功勛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讀者們,關(guān)于“偉大科學家姚桐斌的事跡”,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