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與貪腐:陳志忠案背后的權力異化
一個廳級干部,一邊燒香拜佛求平安,一邊伸手索賄撈錢財。這樣的荒誕劇情,不是影視劇的虛構,而是青海省總工會原黨組書記陳志忠的真實人生。2025年9月,這位曾手握重權的正廳級官員被正式逮捕,其違紀違法細節(jié)曝光后,公眾嘩然——原來某些官員的“信仰”,早已淪為權力游戲中的遮羞布。
迷信活動的諷刺:權力者的精神空虛
通報中“長期搞迷信活動”六個字,格外刺眼。陳志忠并非個案,近年來落馬的官員中,從擺放風水石到佩戴“護身符”,從拜大師到養(yǎng)“鎮(zhèn)宅神獸”,類似案例屢見不鮮。這些行為看似荒誕,卻暴露了一個深層問題:當權力失去監(jiān)督,信仰便會異化為對虛妄力量的依賴。
諷刺的是,陳志忠的迷信活動與貪腐行為并行不悖。他或許在佛像前祈求仕途順遂,轉身卻用職權為商人“開綠燈”;他可能相信風水能庇佑自己,卻忘了黨紀國法才是真正的“天網(wǎng)”。這種分裂,恰恰說明某些官員早已將理想信念拋諸腦后,只剩下對權力和利益的畸形追逐。
“無償裝修”背后的權力變現(xiàn)
通報中另一處細節(jié)耐人尋味:“無償接受裝修服務”??此菩∈拢瑢崉t是典型的“溫水煮青蛙”式腐敗。裝修市場利潤豐厚,商人為何甘愿“免費服務”?無非是看中陳志忠手中的審批權、項目資源。今天送你一套裝修,明天可能就換來千萬工程。這種“人情往來”,本質是權錢交易的變種。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類“軟性腐敗”往往披著“人情”外衣,隱蔽性強。官員收受現(xiàn)金可能心存顧忌,但接受服務、旅游、宴請時,心理防線更容易松動。陳志忠的案例提醒我們:腐敗沒有大小之分,任何形式的權力變現(xiàn)都是對公信的踐踏。
“不收斂不收手”的警示
通報特別提到,陳志忠“在黨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斂、不收手”。這句話分量極重。十八大以來,反腐力度空前,仍有官員頂風作案,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腐敗具有頑固性,二是監(jiān)督必須常態(tài)化。
陳志忠的履歷顯示,他從基層科員一步步升至正廳級,卻在權力巔峰時跌落。這印證了一個規(guī)律:腐敗往往與權力增長同步。當一個人掌握的資源越多,面臨的誘惑也越大。如果沒有制度約束和內心敬畏,遲早會滑向深淵。
反思:如何阻斷權力異化?
陳志忠案留給公眾的思考遠不止于個案。為什么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黨員干部,會沉迷迷信?為什么明知道中央三令五申,還敢伸手索賄?答案或許在于兩點:
一是理想信念的缺失。如果官員將入黨誓詞視為“走過場”,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當作私產(chǎn),那么任何外在監(jiān)督都難以根治其貪欲。
二是監(jiān)督機制的漏洞。陳志忠的腐敗行為持續(xù)多年未被發(fā)現(xiàn),說明在某些領域,權力運行仍存在“暗箱操作”空間。只有將“一把手”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陽光照進每一個決策環(huán)節(jié),才能避免“前腐后繼”。
反腐沒有休止符,陳志忠的落馬是又一個起點。公眾期待的是,每一起案件都能成為制度完善的契機,讓權力真正回歸“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畢竟,一個官員的墮落,傷害的不僅是個人前途,更是整個社會的公平與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