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原創(chuàng)政策的制定,不能被輿論牽著鼻子走。預制菜的標識,還是留給市場去決定,消費者用腳投票,市場自會優(yōu)勝劣汰。歸根到底,品質安全是買出來的,而不是管出來的。
作者丨劉遠舉
資深媒體評論員
羅永浩和西貝之爭,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預制菜是否應該強制標注?
當然,西貝本身有很多問題;與此同時,輿論的謬誤也有很多。比如,保質期兩年,并不等于一定會凍上兩年。庫存兩年,增加成本,商家不會那么笨。冷凍西藍花,其實是一個較好的選擇,已經有人科普了這一點。這背后,需要建立生產基地、建冷鏈,還涉及研發(fā)。結果,一句“西藍花比你孩子年齡還大”,這些努力都付諸東流了。
跳出這些問題不談,預制菜是否應該標識,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輿論是情緒化的。我反對可能出臺的預制菜強制標注制度。
現(xiàn)在,輿論對強制標注的呼吁非常強烈,但很多概念和目標都是模糊的,缺乏精細的分析。
輿論訴求是不是實際的市場需求?
標注的目的是什么?不少消費者設想的是,當強制標注后,很多餐廳就不會使用預制菜了,自己花同樣的錢就能吃到現(xiàn)做的;或者,當餐廳標注了預制菜后,預制菜的菜價就會下降。
然而,這兩個目的都不可能達成。
首先,餐飲業(yè)是一個激烈競爭的行業(yè),任何新技術帶來的成本降低,都會在行業(yè)中迅速地回饋給消費者。中國新能源汽車,因為規(guī)模效應不斷擴大,成本一直在下降,但新能源廠家并沒因為成本下降而獲得更高的利潤,而是進入了價格戰(zhàn),將降低的成本回饋給了消費者。
很多人覺得,用了預制菜的餐廳,價格已經不便宜,所以不應該有預制菜。實際情況是,餐飲業(yè)采用預制菜降低的成本,已經在競爭中降低了價格。消費者看到的價格,已經是廣泛采用預制菜后的價格了?,F(xiàn)在餐飲業(yè)艱難,利潤不高,很多餐飲商家倒閉,餐飲行業(yè)并沒有因為預制菜而獲得超額利潤。
某種程度上,預制菜、中央廚房的出現(xiàn),極大地對沖了中國勞動力的價格上升,使得中國餐飲業(yè)能保持一個相對較低的價格,去適應消費者的預算收緊,進而維持市場規(guī)模。
強制標注,也不會促進杜絕預制菜的餐飲品牌的大量出現(xiàn)。
消費者一直在呼吁,輿論呼聲如此強烈,似乎意味著背后巨大的需求。按照市場的供需規(guī)律,誰滿足了消費者的這個需求,生意就一定會很好。但是,為什么行業(yè)、市場始終沒響應?那是因為,輿論和真實市場行為是不一樣的。有經驗的餐飲經營者知道,這個需求是偽需求。雖然輿論強烈,但只是輿論訴求,而非實際的市場需求。
整體上看,消費者沒有足夠的支付意愿,撐起一家這樣的品牌——他們只是覺得自己有支付意愿。
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品牌承諾“消費者心目中的那種非預制菜模式”。
一家餐廳,如果按照消費者的標準去杜絕預制菜,就需要更大的廚房、更多的人手。一個非預制菜的雞湯,算上面積和人工成本,可能和一個預制菜的海鮮成本是一樣的。那么,同樣人均300元,一家是號稱杜絕了預制菜,但環(huán)境、菜品都差一些,而另一家采用預制菜,采用中央廚房,但環(huán)境更高檔、菜品更好。這兩類餐廳,誰能勝出,誰將倒閉?答案不言而喻。
更直白地說,年輕人約會,選燭光晚餐還是非預制菜;商務招待,是上一瓶茅臺,還是選非預制菜?消費者對不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敏感的。正如消費者拿大型連鎖的預制菜和街邊小店的現(xiàn)炒菜進行價格比較——因為,他們對街邊小店的安全風險,并不敏感。
所以,餐飲行業(yè)知道,杜絕預制菜所給出的更高價格,是沒人買單的。誰做誰就會成為下一家“鐘薛高”。輿論強烈,那只因輿論是不要錢的。價格輿論,大多數(shù)都是不真實的;只有交易行為,才是真實的。輿論中所體現(xiàn)的消費者期待,很多都是偽需求。
故而,強制標注,既不能促進預制菜餐廳價格的下降,消費者也不會改變選擇偏好,無法促成不用預制菜的餐廳大量出現(xiàn)。
強制標注就能保護消費者?
預制菜就一定要比小店現(xiàn)炒便宜,這本身就是認識上的誤區(qū)。好的預制菜,比品質不好的現(xiàn)做菜,成本可能更高,自然也就更貴。
街邊夫妻店,買了最差的肉,現(xiàn)做一盆毛血旺,再加點色素,看起來很好看。另一家大型連鎖品牌,用預制菜做一盆毛血旺。二者比較,后者品質會更高,更安全。既然不存在“花了現(xiàn)炒的錢,吃了預制菜就一定是吃虧、被欺詐”的情況,那就不存在所謂的“我花了現(xiàn)炒的錢,吃了預制菜”就是吃虧。所以,用強制標注來保護消費者不吃虧的邏輯基礎就沒有了。
預制菜的范疇是非常復雜的,標注并不能清晰地區(qū)分檔次和品類。幾千塊的歐洲火腿,是預制菜;十塊錢的紅燒肉,也是預制菜。同樣的烤魚預制菜,有200塊的品牌,也有40塊的雜牌。有些預制菜是出于節(jié)約成本,而有些是因為工藝產地而需要做成預制菜。預制菜的強制標注,不足以反映這些差異化的特征。
強制標注,會抹平行業(yè)的差異性。在進餐廳門的那一刻,“本店出售預制菜”四個字面前,2000元的預制菜和20元的預制菜,沒有任何差異性,反而容易被打上低劣的標簽。這對行業(yè)、餐廳是不公平的。當北歐進口的三文魚預制菜和雜牌預制菜統(tǒng)統(tǒng)標上預制菜,就必然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對餐廳進行預制菜強制標注,實際是一種沒有必要的二次標注。預制菜的包裝袋上,配方是強制標注的;預制菜的安全性、合規(guī)性,已經在預制菜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完成了。在餐廳使用環(huán)節(jié),只要預制菜是合格的,就沒有安全問題。那么,預制菜的使用環(huán)節(jié)——餐廳,就沒有必要再度強制進行二次標注。
油漆包裝上需要標注成分、毒性,但買輛車、買個手機會標油漆成分嗎?在餐廳環(huán)節(jié)的二次標注,再打個比方,就像一輛車,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出來了,然后再給它標上“不安全”;再比如,電瓶車有兩座,但一些地方不準帶人。這些監(jiān)管邏輯,都是錯誤的。
正向標識已能滿足知情權
很多人會說,我不管那么多,只是想要一個知情權。但是,市場是交易關系,而不是權利關系。政策不能只看收益,也要看成本。再進一步,要仰望星空,想想那些抽象的義務和權利。
所以,有必要從權利和義務的角度,去討論實施一種強制的必要性:消費者所謂的知情權,是否應壓倒商家的自主權?
信息傳遞是有成本的。從這個角度,信息是商家提供的一種服務。商家提供這種服務,消費者就可以獲得信息;如果商家不提供這種服務,消費者可以拒絕購買,但沒有權利要求商家必須提供。這就像買了特斯拉,不能要求提供FSD一樣。
餐館漲價,消費者不能說我有知情權,所以餐館就必須對外披露成本構成、采購發(fā)票、會議記錄。在一個完全競爭的行業(yè),知情權只是菜單上的價格,而不包括以上這些信息。
消費者的權力是:用腳投票,換一家。
這可以擴展到很多行業(yè)。比如,消費者對酒店房間是否出現(xiàn)過死亡事件,有知情權嗎?酒店是否應該提供一套完整的程序給出信息,并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再比如,讀者對編輯部內部流程有知情權嗎?廠家用鋁替代銅,性能不變,廠家必須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嗎?
知情權的擴展是沒有止境的,只有回歸信息是一種服務而非權利的概念,才能框定一個合理的邊界。
除非涉及安全,否則對于其他類別的信息,消費者并不天然地具備知情權。
實際上,消費者想要的知情權,市場也是提供的,它往往是以正向標識的形式呈現(xiàn)的。所謂正向標識,就是那些達到消費者要求的商家,愿意給消費者提供信息以展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比如,有機菜標識。與之相對的,如果強制標注“使用過化肥和農藥”,則是一個負向標識。在大眾目前的認知背景下,預制菜也是一個負向標識。
當絕大多數(shù)餐廳都有或多或少的預制菜時,從社會成本角度考慮,也應該是標識少數(shù)的非預制菜餐廳。這樣涉及的餐廳更少,餐廳也自然有動機把自己的優(yōu)勢標識出來。這是一種市場行為,無需監(jiān)管。
正向標識和負向標識,是等價的。正向標識已經能夠完成知情權的任務,為什么一定要負向標志呢?負向標識,并不能提供信息增量,只能膈應人。
車的高配版,已經明確進行標識,是否還有必要給低配版,寫上一個大大的低配標識,負向標識“本車不如高配”呢?一個班里,一些孩子穿名牌用高檔文具,大家自然看得出貧富差距,還有必要去要求窮孩子貼個標簽嗎?或者,要求你媽媽把菜端上桌時告知你一句:這菜用過農藥?
品質安全是買出來的,而不是管出來的
從現(xiàn)在餐飲市場的情況來看,幾乎都用預制菜。強制進行負向標識,只會打擊餐飲行業(yè)。
同樣的預算,去沒有預制菜的餐廳,環(huán)境、菜品一定會更差,浪漫的燭光沒有了,大龍蝦沒有了,茅臺沒有了,全部換成了熬制5小時的雞湯、燉了3小時的牛肉,親手剝了2個小時的蠶豆,大家其實都不高興。但如果去了有預制菜的餐廳,門口碩大的字“本店采用預制菜”,大家也同樣膈應。
餐廳門檻的負向標識,仿佛暗示著餐廳的檔次不高,同時也給整個行業(yè)打了標簽,向公眾暗示一個印象:預制菜是低檔的、不安全。這是對整個行業(yè)、品類的污名化。大眾會說,你看國家都要求強制標出來,肯定吃了不好,不如現(xiàn)炒。
行業(yè)如果被污名化,資本就不敢投資,行業(yè)發(fā)展放緩,不能達成更大的規(guī)模,不能集中到頭部企業(yè),預制菜的質量反而會更不安全。實際上,轉基因產業(yè)的發(fā)展,在中國就受制于輿論。
餐飲行業(yè)是一個“婆婆多卻沒娘家”的行業(yè)。沒有任何部門為餐飲業(yè)的消費數(shù)據(jù)負責,卻有很多部門負責監(jiān)管。這意味著,輿論更容易促成不必要的監(jiān)管。
強制標注,打擊餐飲業(yè),打擊預制菜行業(yè)。最終,這也不是消費者的好消息。付出這一切代價,得到一個所有人輸?shù)木置?,僅僅是為了輿論中一個含糊的、高估自己支付意愿的所謂消費者知情權?這不符合行政比例原則。
消費者這個角色,是需要掏錢的。交易時,才是消費者。
政策的制定,不能被輿論牽著鼻子走。預制菜的標識,還是留給市場去決定,消費者用腳投票,市場自會優(yōu)勝劣汰。歸根到底,品質安全是買出來的,而不是管出來的。
說到底,預制菜是利用現(xiàn)代化工業(yè)大分工的方式,給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食物。然而,消費者一聽,工業(yè)?化學?肯定有毒!這時有人再喊一嗓子“用的是預制菜,比小店現(xiàn)炒都便宜”,整個行業(yè)就陷入了危機公關時刻。
也不用說西貝公關不行。一方面,西貝的確存在問題;另一方面,輿論也高估了中國消費者為品質和安全的支付意愿,對工業(yè)化存在誤解,對預制菜存在誤解。同時,對過去有浪漫化的記憶再構——只記得菜上沒化肥農藥,不記得蛔蟲鉆膽。
任何品牌、任何行業(yè),都沒辦法和幾億人的這種認知硬杠。這些本該成為常識的社會問題,應該給消費者說清楚,建立合理預期。
這是一個更大的公共關系問題。營銷重在說自己的優(yōu)點,而公共關系重在交流,重在針對誤解。很多工作要做在前面,長期地做。改變社會的認知是一件很貴的事情,一家品牌沒法擁有這個力量。
但反過來,頭部品牌陷入風波,全行業(yè)都會受影響。預制菜行業(yè),餐飲業(yè)都是如此。所以,行業(yè)協(xié)會、媒體、主管部門應該協(xié)調,共同做好這件事。??
劉 遠 舉
央視網、第一財經、光明日報、騰訊大家、南方周末、新京報、南方都市報、FT中文網、澎湃等特約作家,多家智庫研究員。
關注時政、財經、科技話題,以深度、專業(yè)、理性的態(tài)度,去掘現(xiàn)象背后的事實。
第34屆中國經濟新聞獎,評論一等獎
第28屆北京新聞獎一等獎
騰訊大家年度作家獎
新浪最有價值專欄作家獎
紅辣椒評論年度佳作獎
中國科技自媒體50人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guī)則
您的關注是最好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