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津日報)
轉自:天津日報
文物運輸從來不是簡單的搬運,而是融合考古學、物理學、工程學的精密科學。每一次開箱、每一毫米的緩沖,都是現(xiàn)代人對古老文明最鄭重的承諾。
上月底,在天津博物館“商邑百工”特展的柔和燈光下,殷墟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亞長牛尊靜臥展柜中,仿佛三千年的時光未曾流逝。而它的到來,是一次近乎“毫米級”的精密行動。
“商邑百工——三千年前的中國制造”展,吸引大批觀眾一窺三千年前的中華文明奇跡。作為殷墟考古近百年來首次亮相天津的展覽,同時也是國內(nèi)首個系統(tǒng)展示商代晚期殷墟地區(qū)手工業(yè)藝術與成就的專題特展,呈現(xiàn)了180余件/套珍貴商代文物。這里有傳世已久的國寶重器,也有近年來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驚艷之作,每一件都是歷史的見證。記者隨工作人員赴河南省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殷墟博物館、安陽博物館記錄了文物赴津的全過程。
這一切始于河南安陽。在殷墟博物館內(nèi),技術人員屏息凝神,一層層為珍貴文物進行包裝——每一層都是歷史的守護。脫酸棉紙作為第一層貼身保護,輕柔包裹青銅紋飾,仿佛為文物披上時空護甲。點交現(xiàn)場如同一場嚴謹?shù)目脊艃x式。工作人員對每件文物多角度拍照、記錄,甚至現(xiàn)場根據(jù)文物形制“量體裁衣”,手工開槽制作內(nèi)襯,確保運輸中毫厘不差。裝箱后,封條如同時代契約,將商文明封印于方寸之間。包裝箱外詳細標注目錄,仿佛給每件國寶配發(fā)了“身份證”。起運前,技術人員反復測量箱體間距,用物理緩沖隔絕一切碰撞可能。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安保人員全程護送裝車,確保它們平安進入這移動的“保險庫”。直至天津博物館開箱瞬間,工作人員核驗封條完好,才開啟這場跨越三千年的對話。
這場遷徙沒有驚心動魄的劇情,卻因極致的謹慎而動人心弦。當180余件商代珍品在津門重現(xiàn)光彩,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青銅與玉器,更是一個古老文明與現(xiàn)代守護者之間永不斷裂的傳承。
記者 曹彤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