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墩D仙》開篇此言,已然昭示這部作品絕非尋常仙俠傳奇。蕭鼎以青云門為起點,勾勒出一個瑰麗而殘酷的修仙世界,卻在劍光飛舞、法寶爭輝的表象下,埋藏著對天道與人性的深刻詰問。
何謂“誅仙”?表面上是斬妖除魔、飛升成仙的修行之路,內里卻是對所謂“天道”的反思與反抗。青云門規(guī)戒律森嚴,正魔二元對立分明,這套秩序自稱承天應命,卻恰恰成為扼殺人性的枷鎖。張小凡從淳樸少年成長為鬼厲的歷程,實則是個體在宏大敘事壓迫下的異化與覺醒。他手持噬魂棍,游走于正邪邊緣,恰恰解構了非黑即白的道德神話。誅仙之“誅”,或許正是誅向那些高高在上、漠視人間冷暖的“神仙”。
作品中的人物無一不是這種張力下的悲劇存在,張小凡一生為情所困,卻因情而強,因情而悟;碧瑤舍身擋劍,以魔教妖女之身踐行了最純粹的愛;陸雪琪清冷如仙,卻在道義與情感間痛苦搖擺。這些角色之所以動人,正因為他們的掙扎與矛盾映照著每個普通人的內心戰(zhàn)場——在規(guī)范與欲望、理性與情感之間尋找平衡的永恒命題。
誅仙世界的殘酷在于,它揭示了修行者追求長生與力量的過程,往往要以犧牲人性為代價。道玄真人入魔昭示絕對理性背后的瘋狂,鬼王宗的野心暴露權力欲望的無底深淵。而那些口誦天道之人,往往最遠離人間煙火。反觀張小凡,他之所以能突破重圍,正因始終未放棄凡人的情感與溫度。炊煙裊裊的草廟村回憶,師門相處的點滴溫暖,愛情帶來的甜蜜與痛苦——這些被修仙者視為“塵緣”的牽絆,恰恰成了他超越桎梏的力量源泉。
《誅仙》的深刻之處,在于它并未提供簡單的答案。天道與人欲并非截然對立,修行之路既是超脫也是迷失。張小凡最終選擇的不是簡單的正或邪,而是走出第三條道路——在認清世界殘酷本質后,依然堅守內心的價值尺度。這種選擇不是妥協(xié),而是一種經過反思后的自覺與自由。
縱觀全劇,《誅仙》實則抒寫了一曲關于人的贊歌。修仙者渴望超凡入圣,卻往往迷失本心;而那些承認自身局限、擁抱人間情愫的凡人,反而觸及了更高的境界。這或許正是蕭鼎留給讀者的啟示:真正的“誅仙”,不是斬殺外在的妖魔,而是破除內心的迷執(zhí);不是超越人性,而是在認清人性弱點后,依然能夠擇善固執(zhí)。
天地固然不仁,但人間自有溫情在。或許這部小說最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告訴我們:即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仍可報之以歌——這比任何仙法秘籍都更接近生命的真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