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有些人出生就在羅馬,大半輩子運氣爆表。但最后卻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東漢末年的王允。
王允字子師,并州太原祁縣人。
說起太原王氏,可不一般家族。
隋唐時期,太原王氏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并稱為“五姓七望”。
東漢一朝,王允家族的影響力雖然沒有后來那么大,但在并州也是地頭蛇,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
由于出身顯赫,王允不到20歲就步入了仕途,擔任太原郡吏。
出仕后,一個叫趙津的小太監(jiān)魚肉鄉(xiāng)里。地方官員都不敢管。王允天不怕地不怕,帶人把趙津殺了。
消息傳到宮里,漢桓帝大怒,誰不知道宦官是皇權(quán)的延伸,這是故意挑釁皇權(quán)呢!
結(jié)果王允的領(lǐng)導(dǎo)、太原郡守劉瓆被罷官入獄,后慘死于獄中。
上級給自己背了鍋,王允心里過意不去,便替劉瓆守喪三年。
三年后,王允再次出仕為官。結(jié)果出仕不久,他又惹了個大麻煩。
當時有一個叫路佛的人,既無名聲,也無德行。按照東漢的選官制度,這號人沒有資格出仕。
但王允的上級、太守王球卻開后門,讓路佛做了郡吏。
王允性格耿直,當眾和王球爭辯。
王球面子掛不住,將王允投入牢中,準備隨時殺掉。
但這時候,戲劇性的一幕又出現(xiàn)了。
并州刺史鄧盛聽說王允的事跡,馳馬傳令,提拔王允為別駕從事。
王允不僅撿回一命,還連升了好幾級。
后來經(jīng)鄧盛推舉,王允調(diào)入京城,任司徒府侍御史,負責彈劾不法官員。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
為了迅速鎮(zhèn)壓起義,朝廷提拔了一批賢臣到地方擔任刺史。王允在提拔名單中,被拜為豫州刺史。
在討伐黃巾軍的過程中,王允和名將皇甫嵩、朱儁合作,屢屢得手,累計俘虜了十余萬人。并發(fā)現(xiàn)了十常侍之一的張讓,私下勾結(jié)黃巾軍的證據(jù)。
王允的性格比較楞,原則性很強。
皇帝身邊有奸臣,他自然要舉報。
但不想,漢靈帝沒有處分張讓,反倒默許張讓將王允逮捕下獄,準備擇日問斬。
所幸關(guān)押期間,朝廷大赦天下,王允又撿回一命。
由于擔心遭到宦官的迫害,王允出獄后,改名換姓輾,轉(zhuǎn)于河內(nèi)、陳留之間。
從王允早年的經(jīng)歷可以看出,他的運氣出奇的好。
每每要人頭落地時,總會逢兇化吉。
如果東漢這艘破船不沉,以王允的經(jīng)歷和處事風格,后世對他估計就是嫉惡如仇,秉承忠孝禮義,鐵面無私、執(zhí)法如山之類的好評。
可老天爺卻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陰差陽錯地讓王允成為大漢的掌舵者。
而王允的能力根本應(yīng)付不了面臨的困難,這就為后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病重。
靈帝希望傳位于次子次子劉協(xié),但因長子劉辯的生母何皇后在宮中受寵,且何皇后的兄長何進擔任大將軍,在朝中位高權(quán)重。故而一直到靈帝病危,都沒有確立太子人選。
彌留之際,靈帝叫來心腹宦官蹇碩,希望蹇碩擁立劉協(xié)繼位。
蹇碩這個人,雖然歷史評價很低。但對他漢靈帝絕對是忠心不二。
靈帝駕崩后,蹇碩尋思,只有先殺了何進,才能立劉協(xié)為帝。
于是蹇碩便在宮中設(shè)伏,打算趁何進入宮開會時,將其做掉。
但因為蹇碩的司馬潘隱告密,何進逃過一劫。
隨后,何進擁立劉辯即位,是為漢少帝。
考慮到蹇碩掌控西園軍,何進盡管十分惱火,卻也沒有公開翻臉。
另一邊,蹇碩一計不成,又拉攏十常侍,打算聯(lián)合張讓等人除掉何進。
注意,雖然都是宦官,但蹇碩與十常侍不是一路人。
蹇碩屬于有專業(yè)技能的武裝太監(jiān)。而十常侍平日里主要就是陪漢靈帝斗雞走馬、賣官斂財。
由于關(guān)系一般,加之張讓對何太后和何進又有提攜之恩,自認為可以另攀高枝。
因而十常侍便協(xié)助何進反殺了蹇碩。
蹇碩死后,由他統(tǒng)領(lǐng)的西園軍被何進掌控。
這時候,宦官勢力已經(jīng)完全倒向了何太后。
只要再拉攏一部分士人,何氏一族就能掌握朝政大權(quán)。
何進當時也確實是這么做的,啟用了包括王允在內(nèi)的一批世家子弟。
既然大局已定,何進又是怎么與十常侍決裂,繼而被宦官誅殺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宦官與士族的矛盾了。
作為東漢王朝的三根支柱,宦官和士族天然對立。外戚在其中可以腳踩兩條船。
不過,外戚的左右逢源,只是暫時的。
要想完成身份轉(zhuǎn)變,外戚必須扎下根。
往哪兒扎呢?士族集團唄,別無他選。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外戚,外戚缺乏永久性的權(quán)力支柱。換個皇帝,就什么都沒了。
典型例子就是外戚董氏。
漢靈帝生前,仗著董太后撐腰,董家人在洛陽橫著走。
但靈帝死后,風水輪流轉(zhuǎn),何家人在洛陽橫著走,董家靠邊站了。
董太后的侄子、驃騎將軍董重還因為與何進爭權(quán)奪利,被何進整死。
所以對于何進來說,腳踩兩條船只是暫時的,他終究還是要選邊站。
士族們眼看何氏一族就要與宦官沆瀣一氣,袁紹、王允等人就不斷催促,要求何進趕緊滅了十常侍。作為入伙的投名狀。否則我們就不帶你玩了!
依據(jù)現(xiàn)有史料來看,何進最初似乎并沒有誅滅宦官集團的決心。
何太后也提醒何進,如果殺了十常侍,保護皇權(quán)的最后一道屏障就沒了。
滅十常侍不符合自身利益,何進想了個折中的辦法——先殺幾個禍國殃民的宦官。
但袁紹不同意,他假借何進的名義,命令各地搜捕宦官家屬。
與此同時,袁紹還建議何進征調(diào)邊軍將領(lǐng),如董卓進京。何進答應(yīng)了。
董卓是袁紹的叔叔袁隗一手提拔的,二人有主從之義。
如果董卓進京,袁家的勢力毫無疑問就超過了何家。何進是昏了頭嗎,居然采納了袁紹的建議呢?
參考史料分析,何進應(yīng)該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
因為征召董卓的同時,何進還通知并州刺史丁原率軍進京。
丁原派部將張遼、張楊先行入京后,何進轉(zhuǎn)頭就以朝廷名義派他們到外地募兵,為自己招兵買馬。
換句話說,何進想征召的是并州軍。從后來丁原擔任執(zhí)金吾(負責京城治安),董卓卻被要求駐扎關(guān)中上林苑,也可以看出何進其實不想讓董卓來。
只是為了向袁氏示好,何進才順帶叫上了董卓。
再轉(zhuǎn)到十常侍的視角。
盡管何進不同意袁紹對宦官斬草除根的建議,但他也沒有言辭拒絕。
這種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最要命了。
同時,何進還招兵買馬,十常侍猜不透他想要對付誰。
既然猜不透,那就不猜了!
于是,十常侍便趁何進入宮面見何太后,先下手為強,將其殺害。
何進死后,袁紹、袁術(shù)、袁隗迅速組織人馬,一面沖入皇宮,誅殺宦官。
一面又借外戚董氏之手,殺了何進的弟弟何苗,將何氏部曲吞并。
何進自以為腳踩兩條船,誰也沒得罪。
卻不想兩邊都不待見他。不僅自己稀里糊涂人頭落地,還連累了全家。
大開殺戒的同時,袁紹也沒忘了催促董卓趕緊進京。
在袁家叔侄看來,鏟除了宦官和外戚,接下來便是袁氏一家獨大。
至于董卓,區(qū)區(qū)一個邊軍將領(lǐng),根本沒資格上桌博弈。
然而,袁家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千辛萬苦招來的人,居然是兩漢四百年以來最不講武德的殘暴之徒。
進京后不久,董卓兼并何進、丁原部曲,又冒充董太后親戚,廢少帝、毒殺何太后,擁立劉協(xié)繼位。表現(xiàn)出控制朝廷的野心。
袁紹察覺事態(tài)不對,與董卓大吵一架后,火速提桶跑路。
袁術(shù)也不肯依附,趁董卓不注意,悄悄溜出京城。
只有袁隗缺心眼,留下來合作。結(jié)果全家二十余口被董卓一鍋燴。
扳倒了袁家,董卓要想控制朝廷,必須與其他士族合作。
在這種情況下,王允得到重用,被董卓拜為尚書令。不久后又拜為司徒,同時兼任尚書令。
尚書令這個職務(wù)是典型的職低權(quán)重。
雖然級別不高,僅為千石。但皇帝的詔令由尚書令草擬。官吏的任命,尚書令也可以過問。
打個不恰當?shù)谋扔?,東漢的尚書令就相當于明朝的內(nèi)閣大學士。
并且權(quán)力還要更大一些,擁有決策權(quán)和發(fā)號施令權(quán)。
董卓任命王允為尚書令,說明他信任王允。
同時也說明王允依附于董卓。
當然,王允與董卓合作,只是為了維持朝廷的日常運轉(zhuǎn)。
熬了幾十年,終于熬出頭了。
這一時期,上至天子、下至群臣,沒有不依靠王允的。
可一個世家子弟,卻與邊將合作,說出去也不好聽啊。
所以王允表面上與董卓推心置腹。背地里則尋找破綻,籌劃扳倒董卓。
董卓是涼州人,他的部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段煨、胡軫等,也是涼州人。
由此可以看出,漢末的涼州軍,具有強烈的排他性。
董卓吞并丁原的并州軍后,雖然表面上拉攏并州軍骨干,比如與呂布誓為父子,讓其擔任貼身保鏢。
但呂布不是涼州人,始終融不進圈子。經(jīng)常被董卓羞辱。
有一次,董卓喝高了,將呂布劈頭蓋臉一通大罵。
還有一次,董卓因少許失意,向呂布擲出手戟,得虧呂布身手敏捷,躲過手戟。
不過,呂布也不是善茬。他勾引了董卓的婢女,又恐事情被董卓發(fā)覺,心中一直惴惴不安。
除了董卓欺壓呂布,一眾涼州軍將領(lǐng)也看不起呂布。
關(guān)東群雄討伐董卓時,袁術(shù)遣孫堅進攻洛陽。
胡軫與呂布奉命一起迎戰(zhàn)孫堅。
兩軍還沒碰面,胡軫就話中帶刺,說這仗要是打不好,就斬一青綬。
青綬是綁在官印上的青色絲帶。
在東漢,官印上能掛青綬的都是俸祿兩千石以上的官員。
巧的是,呂布此時正好是比二千石。
胡軫揚言斬一青綬,不管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呂布聽了肯定不爽。
呂布殺丁原后,實際是并州軍主將。
連主將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可想而知,并州軍與涼州軍的矛盾有多深。
王允看到了“涼并矛盾”。加之他也是并州人,有老鄉(xiāng)身份加持。便在呂布內(nèi)心最忐忑的時候,將其策反。
公元192年四,趁著董卓乘車前往未央宮,恭祝漢獻帝龍體安康的機會。王允令尚書仆射士孫瑞書寫詔書,交給呂布。
呂布懷著詔書,與李肅等人帶領(lǐng)十多名心腹親兵,穿上宮廷侍衛(wèi)的服裝,潛伏在宮殿側(cè)門兩邊。
當董卓大搖大擺地出現(xiàn)在側(cè)門外時,李肅突然從門后殺出。
此前,董卓將所有部將都派到了關(guān)東。
這時候身邊只有呂布。
見李肅朝自己殺來,董卓疾呼:“呂布何在?!”
呂布等這一天很久了,不慌不忙的掏出詔書,大呼:“奉旨殺賊!”
說罷,與眾人一起將董卓當場斬殺。
董卓死后,王允遣皇甫嵩攻打郿塢,誅殺董卓三族。
領(lǐng)兵在外的涼州軍將領(lǐng)得知消息,紛紛向王允求饒。
這時候,涼州軍大概10萬。
王允、呂布所完全掌控的禁軍、并州軍,不到3萬。兵力數(shù)量處于劣勢。
不過,涼州軍群龍無首。當時如果王允能安置妥當,是可以控制局勢的。
但做掉董卓,讓王允一改往日謙虛謹慎的作風,變得驕傲且自負。
有一次,大臣們在王允的家中喝酒,說到董卓被殺時,左中郎將蔡邕只是嘆了口氣,就被王允關(guān)入大牢,最后慘死獄中。
面對涼州軍將領(lǐng)的求饒,王允最好的處理辦法是不予追究,赦免所有人。
但王允認為:涼州軍本無罪,只是跟錯了人。不過,誰讓涼州軍跟錯人呢?與其赦免無罪,不如適當給一些懲罰,這樣涼州軍反而可能心安。
實事求是的說,王允的邏輯雖然錯亂,卻也有些道理。如果立刻給予一定處罰,可能罰了就罰了,不會惹出禍端。
可問題是,王允的處罰遲遲沒有公布!
上一個遲遲不下決定的何進,最終身首異處。現(xiàn)在王允也猶豫不決,這就壞事了。
涼州軍求饒,無非就是想知道:我們到底是不是罪人?如果有罪,有多大的罪過?
王允不表態(tài),涼州軍只能瞎捉摸。
參考王允整死蔡邕,一時間,涼州軍上下人人自危。
直到董卓死后一個月,王允才決定:解散涼州軍!由關(guān)東聯(lián)軍來負責監(jiān)督。
此前,曾有人建議王允,可以任命皇甫嵩為涼州兵統(tǒng)帥,并讓他長期留在陜縣,以便安撫軍心。
但王允堅決反對,他不想得罪以袁紹為首的關(guān)東群雄,希望把關(guān)東群雄重新吸納到朝廷體系內(nèi),重建朝廷威嚴。便說董卓已死,如果繼續(xù)把涼州軍屯駐在險惡之地,雖然安撫了他們,卻也得罪了關(guān)東群雄。
王允的拒絕,明顯有些牽強。
讓皇甫嵩接管涼州軍,與是否讓涼州軍駐扎于險要,是兩碼事。
王允可以讓皇甫嵩統(tǒng)帥軍隊,但不駐扎于險要呀。
看起來,王允是不放心把涼州軍統(tǒng)一交給皇甫嵩。
畢竟皇甫嵩也是涼州人。
沒過多久,民間流言四起,說朝廷準備誅殺所有涼州人。
董卓的女婿牛輔嚇壞了,扔下大軍,帶著金銀逃跑,結(jié)果走到半道被心腹殺了,拿腦袋去找王允請功。
得知牛輔被殺,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再次請求朝廷赦免罪過。
但王允以誅殺董卓后,已經(jīng)大赦過了,一年內(nèi)不能兩次大赦為由,斷然拒絕。
從結(jié)果來看,王允的敗筆就是這次拒絕李、郭等人的赦免請求。
見求饒無果,原本也打算散伙、各回各家的李傕、郭汜,遂采納賈詡的建議,以替董卓復(fù)仇為名,集合隊伍攻打長安。
王允聽說李傕起兵后,叫來董卓的舊將胡軫、楊整修,跟他們說:李傕、郭汜那幫鼠輩想要干什么?你們?nèi)|邊勸阻他們。
前面說過,胡軫與呂布有矛盾。
董卓死后,王允自視清高,從來不給胡軫、楊整修好臉色看。
時間久了,二人心懷不滿。
所以趁著東行勸解,胡軫、楊整修召兵而回。間接導(dǎo)致了新豐戰(zhàn)敗。
叛軍那邊,由于涼州人不信任朝廷,因而叛軍一路上如滾雪球一般,規(guī)模越來越大。
兵臨長安城下時,已有十余萬眾!
六月初一,長安城中的蜀兵反叛,引叛軍入城。
呂布戰(zhàn)敗出逃,在路經(jīng)青鎖門時停住,對著王允喊道:王公,大事不濟,趕緊撤吧!
王允嘆息一聲:能安頓好國家,是我的愿望,如果不行,那我就—死而已?,F(xiàn)在皇帝年幼,凡事都仰仗我,我不忍心單獨逃亡。你去之后,希望能和關(guān)東諸侯一起多為國家考慮。
李傕進城后,處死了王允。
王允的長子王蓋、次子王景及宗族十余人都被殺害,只有兄子王晨、王凌翻墻逃脫,回到鄉(xiāng)里。
扳倒董卓還不到兩個月,王允便家破人亡。
有意思的是,北魏末年,魏孝莊帝觀熟讀史書,自以為知曉王允敗亡的原因,故而在誅殺權(quán)臣爾朱榮后,第一時間大赦天下,不追究爾朱氏過錯。
然而,孝莊帝依舊被爾朱氏弒殺。
說到底,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
論如何在體制內(nèi)整倒對手,王允和孝莊帝都是專業(yè)的。他們也成功了。
可當對手跳出體系,直接舞刀弄槍后,王允之前的長處沒了用武之地。
他的缺陷,如不善于領(lǐng)兵治國,缺乏獨當一面的經(jīng)驗,則被無限放大。
所以,潑天的富貴落到他手上,還沒捂熱就沒了。
作為對比,曹操和王允可是說是一路人。
早年不畏強權(quán),執(zhí)法為公。屢屢栽跟頭。
天下大亂后,撞大運,不費一兵一卒入主兗州。
也曾經(jīng)落魄過,一度被呂布、陳宮打得只剩三座城,差點就投靠了袁紹。
但曹老板天生就是人中龍鳳,具備杰出政治家、軍事家的超前預(yù)判能力。
他熬過了低谷期,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