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花又雙叒被洗牌了。
這邊,辛芷蕾剛憑借《日掛中天》斬獲威尼斯影后,引得不少媒體大呼85花要變天了;那邊,唐嫣靠《繁花》拿下金熊貓視后,強行按下了質(zhì)疑她“名不副實”的好事者。
“繁花雙姝”先后獲獎,本應是皆大歡喜的事,卻意外演變成新一輪“85花”排位之爭。這場關(guān)于比較、排位、替換的游戲,就像是一場打不完的牌局,每當有新玩家加入,總要重新洗牌、定序。
社交媒體上,粉絲們爭執(zhí)不休,掀起一場場流量拉鋸戰(zhàn)。但在喧囂之后,卻很少有人冷靜發(fā)問:為什么我們?nèi)绱藞?zhí)著于“造花”、“排花”與“洗花”?對于演員而言,這種簡單粗暴的捆綁歸類,究竟是加持,還是束縛?
永遠在洗牌的85花
在內(nèi)娛的語境中,“85花”一直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標簽。
通常來說,它指向的是一批出生于1985年前后、在影視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同時兼具流量、熱度與國民認知度的女演員。其中,被廣泛認可的成員包括劉亦菲、趙麗穎、楊冪、劉詩詩、唐嫣五位。而根據(jù)不同的劃分標準,楊穎和倪妮也常被納入這個標簽的討論范圍。
然而,與經(jīng)過時間沉淀、地位相對穩(wěn)固的“大花”不同,“85花”的陣營更像是一個熱鬧的、機制成謎的開放式舞臺。其最顯著的特征在于成員名單的流動性與不穩(wěn)定性,像是“1983年出生的唐嫣到底算不算‘85花’”、“楊穎和倪妮到底應該不應該被歸入‘85花’”等問題始終存在爭議。
正因如此,關(guān)于“‘85花’洗牌”、“誰已掉隊”、“誰將晉升”的討論隔三差五就會出現(xiàn),成為了內(nèi)娛經(jīng)久不衰的流量密碼。尤其是近年來,幾乎每隔一兩年,就會有一位“挑戰(zhàn)者”依靠爆款作品或重量級獎項闖入公眾視野,掀起新一輪的“洗牌熱潮”。
比如2016年,馬思純憑借《七月與安生》摘得金馬影后,迅速引發(fā)“晉升討論”;緊接著,景甜于2017年通過《大唐榮耀》收割無數(shù)觀眾緣,一度被納入“準85花”行列;2020年,張雨綺在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后人氣急升,“敢愛敢恨”的形象強勢出圈;2021年則成為“晉升大年”,童瑤和張小斐分別以《三十而已》《你好,李煥英》拿下白玉蘭視后和金雞獎影后,雙雙實現(xiàn)咖位躍升;到了2022年,熱依扎依靠《山海情》成為首位85后飛天獎視后,一時風光無限……
而最新的引爆點,則落在了辛芷蕾身上。近期,她憑借《日掛中天》斬獲威尼斯影后,成為繼鞏俐、葉德嫻后第三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女演員。這份榮譽不僅將她推向熱搜高位,更帶動其商業(yè)價值與公眾口碑同步飛升。
然而,隨之而來的,又是熟悉的“洗牌論”。一時間,關(guān)于辛芷蕾“能否躋身85花”,甚至“晉升大花”等話題迅速引爆社交媒體。而諸如“成85花TOP”、“85花格局洗牌”、“85花排位改寫”等觀點頻頻涌現(xiàn),網(wǎng)絡上甚至出現(xiàn)了不少拉踩其他85花的言論,劉亦菲、趙麗穎、楊冪紛紛躺槍。
這一再上演的戲碼,恰恰印證了,當下“85花”的陣容更迭已經(jīng)演變?yōu)橐粓鲂恼詹恍牧髁靠駳g。
每當有青年女演員憑借爆款作品或重量級獎項異軍突起時,輿論便立即開始新一輪游戲:比較、排名、替換……如此循環(huán),樂此不疲。與其說這是對演員成長的關(guān)注,不如說它已經(jīng)成為了一場以吸引眼球為目的的話題博弈。
為何談“洗牌”沒意義?
事實上,“85花”這一標簽并非憑空而來,而是被特定時代所鍛造。
其雛形可追溯至2009年騰訊娛樂評選、央視報道的“四小花旦”,那時的成員除了劉亦菲、楊冪,還有王珞丹和黃圣依。而隨著不同媒體的重新定義和粉絲的持續(xù)討論,“85花”這一稱謂逐漸被觀眾熟知,并在2010年前后的古偶劇黃金期正式成型,成為一代人的熒屏記憶。
從劉亦菲、楊冪、劉詩詩、唐嫣共同出演的《仙劍奇?zhèn)b傳》系列,到讓楊冪、劉詩詩一炮而紅的《宮》《步步驚心》,再到幫助趙麗穎后來者居上的《花千骨》……正是這些作品,讓她們吃到了電視時代的最后一波紅利,一舉奠定了超高的國民基礎。
如今,提到“85花”,很多觀眾會自然而然的將她們與古偶劇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意味著,“85花”不僅是基于年齡的劃分,更是一個具有時代印記的身份標簽。換而言之,這個標簽自誕生之初,就與特定類型、特定時期高度綁定,并非所有85后、成績好的女演員都能擠進這一行列。
同樣,如今時過境遷,“85花”們早已紛紛轉(zhuǎn)型,在大銀幕上尋求突破。若仍以這把舊尺去丈量她們多元化的事業(yè)路徑,已難以準確反映其成長與突破。
與之相對,當下很多被納入“85花”討論范圍的女演員,如馬思純、童謠、張小斐、熱依扎、辛芷蕾等,實際早已跳出了標簽化的賽道。相比“花旦”,她們無論是角色選擇、表演風格還是獎項追求,都更接近“青衣”。
如果強行將她們?nèi)亍?5花”的框架里,實際上是在用一個過時的商業(yè)標簽,去框定一個演員的專業(yè)延展性,這本身就是不合適的。
不過,這種粗放的歸類方式并非內(nèi)娛獨有,它更像是一種行業(yè)內(nèi)的大眾敘事。事實上,將同期、同類型藝人打包命名的現(xiàn)象,在全球娛樂產(chǎn)業(yè)中屢見不鮮,其背后往往是特定時期的市場推廣、媒體敘事與受眾心理的共同作用。
回顧內(nèi)娛的發(fā)展歷程,從“四旦雙冰”到“四大三小”,這種捆綁歸類始終伴隨行業(yè)發(fā)展。其中,“四旦雙冰”成型于2004年前后,原本的“四大花旦”因“雙冰”在影視獎項和商業(yè)價值上的崛起而被擴展,直至后期湯唯的加入,最終形成了一個涵蓋國內(nèi)七位頂尖女演員的穩(wěn)固格局。幾乎同一時期,華語樂壇也迎來了“四大三小”的黃金階段,這一稱謂囊括了2000年左右出道、兼具流行熱度與市場代表性的七位天后級歌手。
而在國際樂壇,也有“平成三大歌姬”和“Mainstream Pop Girls”的說法。
前者由日本NHK通過觀眾票選產(chǎn)生,通常指宇多田光、濱崎步和倉木麻衣三位在00年代初期具有統(tǒng)治級影響力的女歌手。而根據(jù)不同標準,也有將安室奈美惠、椎名林檎、幸田來未等納入其中的分類方式;
后者成員雖然與國內(nèi)粉絲劃分的“新生代五大Diva”略有不同,但通常也包含2005至2010年間崛起的Lady Gaga、Katy Perry、Rihanna、Taylor Swift等Diva級歌手。她們身上帶有明顯的“經(jīng)濟上行”氣質(zhì),也在悄然記錄著一個時代的審美風向與大眾記憶。
由此可見,無論中外,捆綁歸類都是娛樂產(chǎn)業(yè)中的一種“經(jīng)典玩法”。而當我們剖開表象,將目光投向本質(zhì),便會發(fā)現(xiàn)在這場游戲背后,隱藏著一張多方共謀、各取所需的關(guān)系網(wǎng)。
媒體之所以樂此不疲的盤點、排名,是因為這類標簽極大簡化了敘事成本,成為了制造話題的快捷方式。“某某能否躋身85花”,本身就是一個安全且高效的話題。它無需深究答案,只需拋出問題,就能輕松制造對立、收割流量,堪稱最低成本的“選題富礦”。
粉絲則在這場游戲中收獲了歸屬感。他們所捍衛(wèi)的,早已不僅是偶像本人,而是一種自我投射的集體身份。于是,他們在“守門”與“闖入”之間控評、打榜、做數(shù)據(jù),通過維護偶像的實績和話語權(quán),在虛擬而激烈的陣營中尋找身份認同。
而對于廣大吃瓜群眾而言,真正吸引他們的,或許是排名機制所帶來的“游戲式”參與體驗。清晰的比較維度、可視化的“成績”,以及持續(xù)變動的競爭格局,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低門檻、高反饋的娛樂互動,不斷制造著“追逐”與“代入”的快感。
這種“比較”或許無關(guān)藝術(shù)本身,卻構(gòu)成了一套高效而粗糲的傳播方式——不斷生產(chǎn)話題、不斷分配陣營、不斷產(chǎn)生爭議,如此循環(huán)往復。
而這,或許才是“85花洗牌”等話題經(jīng)久不衰的深層原因。
結(jié)語
不過,必須承認的是,這種捆綁歸類更像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對于藝人而言是一種束縛,但也并非毫無裨益。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在各類捆綁陣營中,似乎總有一個相對弱勢、常被質(zhì)疑“是否配位”的成員。例如“四旦雙冰”中的徐靜蕾、“85花”中的楊穎、“四大三小”中的楊丞琳、“平成三大歌姬”中的倉木麻衣,以及歐美“新生代五大Diva”中的Katy Perry。
她們或因后期事業(yè)發(fā)展不盡如人意,逐漸淡出公眾視野;或因后期作品熱度不足,導致人氣下滑明顯。然而,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因為進入過頂級“俱樂部”,每當陣營被提及時,她們依然會得到充足的話題與熱度補給。這套捆綁系統(tǒng)就像是一張“低保證明”,為參與其中的成員提供著“兜底”服務。
但高處不勝寒,光環(huán)之下即是爭議。
正因為被緊緊捆綁,她們不得不持續(xù)被比較、被衡量、被審視。而藝術(shù)的選擇、轉(zhuǎn)型的探索,以及個人成長的軌跡,往往被簡化為“實績”、“排位”和“咖位”的競賽。在這場無休止的排位游戲中,藝人作為“人”的復雜性與完整性反而被稀釋了。
說到底,“某花”、“某旦”這類標簽,更像是基于某一時期成就積累和市場定位的總結(jié)。它們提供了一種認知上的便捷,卻不足以承載一個藝人完整的藝術(shù)生涯。
當然,作為“吃瓜群眾”,我們沒必要否定這種游戲。畢竟,它確實制造了談資,提供了樂趣。但在“吃瓜”的同時,也不妨多一份清醒:不必過度執(zhí)著于“哪朵花正盛、哪朵花凋零”,更無須被牽著情緒走。
在某種程度上說,與其糾結(jié)85花是否洗牌,不如將目光轉(zhuǎn)向更實在的作品。只有將“百花齊放”真正還給藝術(shù)本身,才能超越一場永無止境的飯圈辯論,看到更多值得被欣賞的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