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zhàn)場局勢越來越緊張,和談遲遲沒有進展,連美俄烏三方會晤都沒了基礎。
與此同時,“波蘭無人機事件”不斷發(fā)酵,北約也在加大對俄羅斯的施壓,局勢更加撲朔迷離,外界都在猜,美國接下來會怎么介入,俄烏沖突會往哪個方向走。
但就在這個敏感時刻,美國國內(nèi)卻接連發(fā)生了三件大事,把外界的目光一下子拉回了美國本土。
特朗普突然出國
9月17日,特朗普帶著夫人梅拉尼婭到英國了,開啟一場規(guī)格特別高的國事訪問,英國那邊特別重視,不僅安排他跟國王查爾斯三世在溫莎城堡見面,還準備了跟首相斯塔默的正式會談。
雙方討論的議題涉及關稅、雙邊貿(mào)易、安全合作等核心問題,按照官方的設想,這次訪問要展現(xiàn)美英“特殊關系”的穩(wěn)定和友好,外交層面布置得極為體面。
但在溫莎城堡外,完全不同的場景正在上演,成千上萬的抗議者聚集起來,他們大多來自“阻止特朗普聯(lián)盟”,抗議人群舉著標語,高聲喊出反對口號。
有的寫著“滾出英國,英國不歡迎你”,還有的改造了他的競選口號,寫成“仇恨不能讓任何國家偉大”,這些口號直指特朗普的個人形象,同時也對英國政府給予他如此高規(guī)格的接待表達強烈不滿。
抗議場景和官方禮遇形成了鮮明對比,城堡里是盛裝、禮儀和談判桌,城堡外是怒吼、標語和嘲諷,這種反差,不僅僅是針對特朗普個人,更反映了英國社會對美英關系中的實際矛盾的不信任。
比如,雙方在關稅政策上的分歧,英國對美國在北約與亞太安全議題上的立場存疑,這些都早已存在,只是通常被外交辭令掩蓋。
這次抗議等于是把這些潛在矛盾直接暴露在了全世界面前,它說明,即便美英被稱作“最親密的盟友”,也無法掩蓋真實存在的摩擦。
特朗普的強硬風格或許能在官方層面換來排場和儀式感,但在民間卻未能贏得普遍認可,抗議人群的怒火,讓所謂的“特殊關系”顯得尷尬而脆弱。
可以說,這場訪問同時展現(xiàn)了美英官方的“親密”,也揭開了社會層面對這種關系的不滿,無論外交辭令多么體面,民意的冷淡才是無法忽視的現(xiàn)實,強人政治想要在盟友國家贏得掌聲,并不比在國內(nèi)容易。
票選特朗普“僥幸過關”
就在特朗普16號飛到英國開啟國事訪問的同一天,美國國會山那邊也熱鬧得很,大家爭論的焦點是他提名的白宮經(jīng)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到底能不能順利當上美聯(lián)儲理事,這事可備受關注。
最后投票結果是48票贊成、47票反對,就差一票才過關,表面上看,特朗普又多了一個勝利,把自己人塞進了關鍵崗位,但細看背后,其實問題不少。
要知道,這個結果差距太小了,差一票才過關,說明米蘭的提名爭議極大,再看投票情況,共和黨內(nèi)部有人“反水”,沒有完全站在特朗普這邊。
這意味著他在黨內(nèi)的控制力開始松動,不是所有人都會無條件跟著他走,對一個以強勢著稱的總統(tǒng)來說,這是個危險信號。
米蘭上任的方式太特殊了,他沒徹底辭去白宮的工作,而是選擇“無薪休假”,同時跑去當美聯(lián)儲理事,要知道,以前白宮和美聯(lián)儲之間界限分明,從來沒人這么干過,他這一弄,可算是打破先例,開了個頭一回。
特朗普這么做,就是想通過人事安排,把美聯(lián)儲更緊地綁在自己手里,推動更大力度的降息。
不過,現(xiàn)實證明權力不是想擴張就能擴張,米蘭進入美聯(lián)儲后,并沒能左右結果,特朗普希望的是一次性降息50個基點,但美聯(lián)儲最后只降了25個基點。
米蘭雖然投了反對票,認為降得太少,可根本沒能改變大局,換句話說,哪怕特朗普成功插進了人,制度的“防火墻”依舊起作用。
更讓特朗普下不來臺的是,就在提名米蘭的前一天,法院駁回了他罷免另一位美聯(lián)儲理事庫克的請求,這可太打臉了,就算是總統(tǒng),也沒法輕易撼動像美聯(lián)儲這樣獨立機構的根基,想隨意安插自己人,沒那么容易。
把這幾件事擺在一起看,實際上透露的不是特朗普的絕對權力,而是他想擴張影響,卻一次次被制度擋住。
美軍擊沉3艘船
9月中旬的時候,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委內(nèi)瑞拉周邊,搞了一場大張旗鼓的軍事行動,官方說這是為了“打擊犯罪集團”和“緝毒”,可要是仔細瞧瞧細節(jié),就會發(fā)現(xiàn)事情遠沒這么簡單,讓人不得不懷疑。
特朗普在16日和17日連續(xù)兩次對外宣布,美軍擊沉了來自委內(nèi)瑞拉的3艘船,但此前外界報道的數(shù)字是 2 艘,結果一天之內(nèi)又多了一艘,說明行動情況并沒有完全透明。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軍出手非常強硬,9 月2日的打擊導致11人死亡,美方稱死者是黑幫成員,9月15日的另一場行動又造成3人死亡,船只被說成運毒,但委內(nèi)瑞拉方面堅決否認,說這些指控都是美國的政治借口。
如果只是打擊毒販,用不著出動這么大規(guī)模的軍力,美國這次派出了4艘軍艦、一艘核潛艇,還調(diào)動了15架F-35戰(zhàn)機,這樣的陣容根本不像是對付幾艘小船,更像是在直接對委內(nèi)瑞拉施加軍事壓力。
學者們指出,這背后其實就是美國新版“門羅主義”的延續(xù),繼續(xù)把拉丁美洲當作自己的后院,用軍事威懾來控制局勢,對美國來說,委內(nèi)瑞拉這種長期和美國對著干的國家就是重點目標。
問題是,這樣的強硬做法并沒有達到震懾效果,反而引發(fā)了更激烈的反應,委內(nèi)瑞拉總統(tǒng)馬杜羅直接在公開講話中指責美國的行動是“全面侵略”,并且呼吁召開地區(qū)和平會議來商討對策。
這表明美方的強壓政策非但沒有迫使對手讓步,反而推動了矛盾升級,可目前的局勢就是這樣:美國不斷強化軍事存在,想在拉美地區(qū)掌控局面,委內(nèi)瑞拉則不肯低頭,反而尋求拉攏周邊國家來對抗美國的壓力。
美國和委內(nèi)瑞拉兩邊你一招我一式的,把加勒比海這地方的火藥味弄得越來越濃,照這形勢看,短時間內(nèi),這種對抗肯定還得接著升級,地區(qū)不穩(wěn)定的情況也會變得更嚴重,周邊國家可都跟著揪心呢。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