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似乎并不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強權,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極其弱勢。單純從GDP上看,1972年中國的GDP為1100億美元,不僅不到美國1.28萬億美元的領先水平,甚至遠不及日本的3200億美元。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并不理想:它不僅無法成為澳大利亞或智利這種資源進出口國,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還決定了中國必須將大量精力放在農業(yè)上。
不僅如此,1970年代的中國并沒有確立出口導向型經濟。因為冷戰(zhàn)的緣故,中國與世界市場之間同樣隔閡頗深。這一切都決定了中國很貧窮,同時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繼續(xù)這種貧窮。這樣一個貧窮的國家能影響世界嗎?答案或許是別人或許不行,但中國可以——因為富?;蛟S會帶來羨慕,但只有強大,才會贏得尊重。
在建國以來的20年間,中國人或許無法向外界表現(xiàn)出富裕,但已經充分證明了他們真的很強。中國的強大是老一輩中國人民不斷拼搏的結果。
當你打開1970年的世界地圖,會發(fā)現(xiàn)中國是亞洲地區(qū)唯一一個擁有立體作戰(zhàn)能力和戰(zhàn)略威懾能力的國家,同時也是亞洲地區(qū)唯一一個與美國交過手并取得勝利的國家。那時的中國已經通過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問題證明了:在東亞,任何事情不經過中國的同意,都無法順利實施。
而1967年,中國在法國之前完成氫彈爆炸,更是證明了中國人不僅能做到西方人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更加鮮為人知的是,這樣一個中國曾經是第三世界意識形態(tài)的支撐者。新中國成立后,經歷了一段獨立自主的快速發(fā)展時期,而中國的種種成就證明了第三世界國家人民靠自己也能實現(xiàn)民族統(tǒng)一與國家富強。
在新中國的激勵下,從東南亞到非洲,從南美到日本,甚至在資本主義陣營的大本營歐美,都掀起過向毛主席學習的風潮。1963年以來的歐美校園運動中,成長起來了大量的"毛派"。他們拿著用不同語言書寫成的《毛主席語錄》,將來自中國的奇跡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正是因為中國在軍事實力上的強大與意識形態(tài)上的領導地位,才讓美國不得不正視這個貧窮的國家。
然而,作為冷戰(zhàn)中的一極,美國攜歐洲諸國、日本等眾多小弟前呼后擁,其實本沒有多大必要與中國和解??删驮谀峥怂缮吓_那年,事情突然變得不一樣了??姑涝Y束后,中美關系進入了漫長的冰封期。不過中美沒有互動,不代表美國不會對亞洲指手畫腳。在朝鮮吃了苦頭的美國死性不改:1961年5月,在時任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的授意下,副總統(tǒng)林登·約翰遜訪問西貢,與南越政府簽署聯(lián)合公報。自此,美國一頭扎進了越南這個泥潭。
這次,美國從朝鮮戰(zhàn)爭中吸取了教訓,自始至終不敢越過北緯17度線。然而,代價就是在中蘇兩國的支持下,美國根本無法迅速擊敗北越,結束這場戰(zhàn)爭。越南給兩代美國總統(tǒng)都帶來了厄運:1963年,肯尼迪在訪問德克薩斯時遇刺;繼任的林登·約翰遜更是因為越南戰(zhàn)爭的擴大化而連任失敗。
等到1969年,美國總統(tǒng)這個危險的位置傳到尼克松這里時,他明白自己必須為這場美國打不起的戰(zhàn)爭做個了結了。而中美和解這件事,看起來是尼克松選擇了中國,但實際上是歷史選擇了尼克松。
為什么這么說?原因有四:
第一,能解決越南問題的人不在河內,而在北京。想從越南脫身,美國非與北京直接對話不可。在朝鮮戰(zhàn)爭中,美國不顧中國"不許越過三八線"的警告,強行北上,最終看似戰(zhàn)無不勝的聯(lián)合國軍恥辱失敗,這段往日讓美國陸軍在越南戰(zhàn)爭中自始至終不敢跨過北緯17度線一步。這導致北越明明是較弱的一方,卻在越南戰(zhàn)爭中處于戰(zhàn)略進攻的位置。在中蘇兩國源源不斷的支援下,北越軍隊越打越多,越打越強,而美軍只能跟隨北越被動增兵,卻無法取得任何戰(zhàn)果。因此,想解決越南問題,要么與北京與中國人正面溝通,要么再在中南半島與中國來一場朝鮮戰(zhàn)爭。20年前,更加強大的美國已經證明了他們無法在亞洲戰(zhàn)勝中國。因此,尼克松的北京之行可謂不得不為。
第二,對于那時的美國而言,任何一位試圖與中國接觸的總統(tǒng)都意味著政治自殺,除了尼克松。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政治處于反共高潮,而中國自朝鮮戰(zhàn)爭以后,又被認為是蘇聯(lián)的天然盟友、紅色陣營的重要成員。假如美國總統(tǒng)是一個左翼人士,甚至是政治中立人士,嘗試與這樣一個敵對陣營的國家接觸,都會被立即打上"通共"的標簽。然而,尼克松本人在訪華之前一直以強硬右翼形象示人,可以說他就是美國右派的靈魂人物。因此,當他考慮訪華時,會被媒體與輿論解讀為單純的政治行為,而不會被扣上"通共"的帽子。此外,尼克松是少有的可以按自己想法指揮下屬的美國總統(tǒng)。想了解這一點,還要提到另一位總統(tǒng)吉米·卡特。
在美國人后來的評價中,尼克松是一個與卡特截然相反的人物??ㄌ卣蔚赖路浅8?,但是在推行政策中處處掣肘,不僅被指責為無能,也經常表現(xiàn)出軟弱。相比之下,尼克松的政治道德則極其低下,為達目的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然而,這種人卻能在任期內有所成就。這是因為尼克松依靠其在白宮內部監(jiān)聽對手、廣植黨羽的骯臟手段,建立起極為團結的幕僚班子。正是這些見不得人的行為,才可以讓他的手下全心貫徹他的驚人之舉,而不是在國會或者什么地方掀起新一輪黨爭。
第三,中蘇關系的破裂打開了中美和解的窗口。雖然中蘇關系出現(xiàn)裂痕始于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然而,不管是赫魯曉夫時代末期,還是勃列日涅夫時代初期,中蘇兩國都處于一個斗而不破的狀態(tài)。60年代的大多數(shù)時間中,中蘇兩國之間除了無窮無盡的口水戰(zhàn)之外,并沒有多少真正的敵對行為。甚至在越南戰(zhàn)爭中,中蘇兩國還共同通過支援越南給美國使絆子。
可是就在尼克松上臺前后,中蘇兩國關系卻出現(xiàn)了實質性變化。1968年,美國大選年。這一年,共和黨的尼克松對陣民主黨的漢弗萊,然而此時此刻,全世界的目光卻都集中在中蘇邊境。1968年1月,蘇聯(lián)邊防軍入侵中國珍寶島,打死打傷中國漁民10余人,這是中蘇對立之后首起流血事件。珍寶島事件之后,中蘇兩國關系急速惡化。1969年3月,中蘇兩國爆發(fā)珍寶島事件,蘇聯(lián)直接揚言要對中國進行核打擊,連續(xù)不斷的流血沖突,直接改變了中蘇之間長達十幾年的斗而不破局面。
蘇聯(lián)開始向遠東地區(qū)大量增兵,而中國則開始全國范圍內的備戰(zhàn)行為。與蘇聯(lián)敵對的中國進入了一段外交上空前孤立的短暫時光。而1969年,正是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tǒng)的第一年。運氣或眷顧有準備的人,歷史最終選擇了尼克松來完成中美和解的偉大事業(yè)。
在兩年多的精心準備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達北京,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訪華的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完成了抵達中國這一幾乎不可能的壯舉。而這次訪問對中美兩國帶來的巨大而又深刻的改變,將會在過去兩年以及未來幾十年中都持續(xù)地影響著整個世界。
這次訪問還沒成型,便為中國帶來了第一個收獲:美國的默許讓中國成功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國之所以能在聯(lián)合國恢復合法席位,真實原因是獲得了美蘇兩大派系的共識支持。對于蘇聯(lián)而言,即使與南邊兄弟的關系再差,那也總好過一個被美國操縱的臺灣當局竊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而美國雖然在1971年依然投了反對票,但是加拿大、墨西哥、英國甚至南美洲的秘魯與智利都在美國的默許下投了贊成票。美國用一票反對保住了自己的臉面,卻用"小弟們"的實票將中國請回了聯(lián)合國。
尼克松的計劃訪華在其中功不可沒,而與中國接觸,也讓尼克松成功履行了舊日許下的諾言,這便是快速結束越南戰(zhàn)爭。1972年,中美聯(lián)合公報的第一條就是中美之間互相交換了對于越南問題的看法。在中美會談之后,北越立即迫于壓力停止戰(zhàn)爭行為,并回到了談判桌前。中美聯(lián)合公報簽署不到一年,象征越南戰(zhàn)爭結束的《巴黎和平協(xié)定》成功簽訂。尼克松完成了在任期開始時許下的最重要承諾。
最后,中美的一步步和解從根本上扭轉了冷戰(zhàn)走向。隨著中美接近,蘇聯(lián)不得不徹底放棄對中國動武的決心。而在美國的支持下,中國也可以安全地應對蘇聯(lián)在戰(zhàn)略上的擴張。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一個月后,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爆發(fā)。中國通過一場快進快出的軍事行動,打亂了蘇聯(lián)的東南亞布局。
在此之后,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十年"蜜月期"直接完成了戰(zhàn)略上對于蘇聯(lián)的圍堵,使得缺乏回轉空間的戈爾巴喬夫政府最終選擇了一條最差的路線,那就是蘇聯(lián)解體。這既讓美國贏得了冷戰(zhàn),也讓中國解除了北方最大的戰(zhàn)略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