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一百年前,復旦大學史學系正式成立。值得一提的是,復旦創(chuàng)始人馬相伯在創(chuàng)校之初就規(guī)定政、法、文、商等學科需學歷史和地理。這為歷史學科的發(fā)軔埋下伏筆。
歷沉浮變遷,一百年間秉燭探賾,這里大師輩出星光熠熠,在“原史”的矢志追求下,數(shù)代學人接續(xù)清澈的叩問。
經日月逾邁,一百年后山河煦暖,這里“老樹蔓新枝”,發(fā)展為經緯交織的大歷史學科格局。
1930年復旦史學系師生合影,左二為李登輝校長
【大家的身影】
復旦的“曦園”清幽雅致,而由周谷城書寫的園名,筆力遒勁、自成一體。這頗為暗合他做學問時的特立獨行。
周谷城上課時一口湖南話,有時夾雜著外語。“周谷老上第一節(jié)課就開宗明義說,治歷史學的人,一定要博大精深?!睆偷v史學系教授、歷史學系1957級系友姜義華說。
現(xiàn)代知名史學家中,唯周谷城“橫說中外”,著有《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史學之外,他在社會學、教育學、美學、邏輯學、文化學等領域也多有建樹。
在很長一段時間,世界歷史著作都以歐洲為中心,而亞洲和美洲的古老文明都被輕視。周谷城是最早反對歐洲中心論的史學家,他提出要諸區(qū)并立同時敘述,但又不排斥某一時期某一區(qū)域成為重點。1949年,周谷城寫就具有全新格局的《世界通史》。
周谷城與同事合影(前排右起:周谷城、田汝康,后排右起:曹振威、湯綱、姜義華、李春元)
上世紀80年代,歷史學系歡迎新生的黑板上常常寫著:歡迎您,未來的周谷城!而此時耄耋之年的周谷城依然活躍在講臺。
時與地是人類從事各種活動的兩大坐標。1959年7月,復旦歷史學系成立歷史地理研究室,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歷史地理研究機構,譚其驤以系主任身份兼研究室主任。
經吳晗推薦,譚其驤自1954年起主持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歷時近30年。這一傳世名作共304幅圖,是我國第一部包括整個中國歷史疆域的地圖總集,收錄了清代以前全部可考的約7萬余地名。參與編圖的機構有十多個,人員逾百。復旦歷史學系是主要參與單位,許多教師甚至停止了自己原來的計劃,投入其中。如此體量和精確度,不僅在中國是原創(chuàng),國外亦沒有先例。
譚其驤(左二)與歷史地理研究室同事研究《中國歷史地圖集》修訂事宜
譚其驤經常輾轉多地,地圖上的每一個點、每一個字,他都反復斟酌?!板浂簧峤K身以之,這代表了譚先生在學術和人格上的追求?!睆偷┐髮W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歷史學系1978級系友葛劍雄說。
復旦歷史學系的“東西二周”,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享譽史學界。周谷城專攻世界史,被譽為“西周”;周予同專攻中國史,故稱“東周”。
周予同先后以第一名成績考取和畢業(yè)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文部?!拔逅摹边\動期間,這位熱血青年參加了“火燒趙家樓”。
作為錢玄同的學生,周予同對晚清經學的兩大派都有很深了解,同時對“宋學”尤其是程朱理學有相當?shù)难芯浚虼水斔?8歲發(fā)表《經今古文學》,很快引起學術界注意,以此為開端在中國經學史留下眾多精深之作。1959年,他在復旦開設了全國獨一無二的“中國經學史”課程。
新中國初期,全國高校歷史專業(yè)“中國歷史文選”課程一直缺乏合適的統(tǒng)編教材。僅僅用了5個月,周予同領銜中國古代史教研組主編了《中國歷史文選》上冊,一年后下冊出版,1963年作為全國性教材公開發(fā)行。直至今天,《中國歷史文選》依然是歷史學系本科生必修課的重要教材,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發(fā)行量最大的一種歷史文選教材。
《中國歷史文選》周予同修改手跡
【緊跟的步伐】
大家身影在前,后學賡續(xù)不殆。
譚其驤曾在1934年《禹貢》雜志發(fā)刊詞中寫下:歷史,是最艱難的學問,各種學科的知識它全部需要。早在上世紀30年代,復旦歷史學科“通專并舉”的教育理念初立,此后漸成制度。
我國古文字學泰斗、復旦大學文科杰出教授裘錫圭,1952年考入復旦歷史學系。當時“中國通史”第一部分由甲骨學大家胡厚宣講授,他把甲骨文講得深入淺出。裘錫圭曾回憶,他很快就下定了決心要跟胡先生學甲骨文,“有一天晚飯后,我壯著膽子走到胡先生住的小樓前,敲開了門。胡先生熱情接待了我?!?/p>
1952年,胡厚宣教授《中國通史》第一部分,課代表為裘錫圭
與數(shù)千年中國古代史相比,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長期不為史學界看重。1952年,中國近代史被列入復旦歷史學系“中國通史”教學計劃中。如何形成有特色的教學?當時兩位年輕教師胡繩武與金沖及,動了不少腦筋,在課堂上開討論會。從探討“天朝田畝制度”到150萬字的《辛亥革命史稿》,兩人的合作以復旦為起點延續(xù)了一輩子,成就了史學界一段佳話。曾擔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的金沖及說過,周谷城先生非常重視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常說“如果能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文章就成功了一半”,他從中獲益良多。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歷史學系1953級系友伍貽康,是中國“歐洲一體化”研究的拓荒者之一。當中國學術界在改革開放后開始系統(tǒng)關注外部世界時,“歐洲一體化”還是一個非常新穎和復雜的課題。伍貽康在復旦讀書時,王造時的“世界通史”課和程博洪的“世界近代史”課,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促發(fā)他思考世界是怎么發(fā)展的,“對我整個學術人生影響比較大。”
1981年,復旦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世界上古史中古史3個學科點獲評國家首批博士點,葛劍雄和周振鶴成為我國首批兩名文科博士。1999年到2013年(注,此后不再評選),復旦歷史學科先后有6篇論文獲評“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居全國歷史學科之首。
譚其驤在博士學位授予儀式與周振鶴(左一)、葛劍雄(右一)合影
歷史學系的教師們身體力行著“通專并舉”。執(zhí)教52年之久的朱維錚,不僅繼承周予同“衣缽”,屢次修訂《中國歷史文選》,從兩漢經學到清代漢學、從史學史到明清思想文化史都卓有建樹;姜義華不僅完成《章太炎思想研究》的杰作,還成為《中華文化通志》總策劃;周振鶴不僅在政區(qū)地理和文化地理,還在方言和中外語言接觸、上海史等研究取得杰出成就;葛劍雄在中國移民史、中國人口史研究領域取得突出成績。
【擁抱科技不意味“船要掉頭”】
當時間來到2025年——
普林斯頓大學AI實驗室與復旦歷史學系推出全球首個聚焦歷史研究能力的AI評測基準,并同步開發(fā)了深度嵌入歷史研究場景的AI助手。
第18屆國際歷史地理學家大會在復旦舉行,這是首次在中國舉辦。國內首個聚焦環(huán)境變遷與中華文明演進關系的數(shù)字展示平臺,在會上啟動。
第18屆國際歷史地理學家大會在復旦舉行
“擁抱科技并不意味‘船要掉頭’,而是要守正創(chuàng)新。新文科不僅僅是AI和大數(shù)據(jù),更重要的是研究視野和角度的轉換?!睆偷v史學系主任仇鹿鳴告訴解放日報記者。
而這一轉換,非今時今日之“倒逼”,乃前瞻預判下的主動為之。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歷史學系在國內率先成立“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由蔡尚思先生牽頭,當時人稱“四大金剛”的李華興、朱維錚、姜義華和湯綱皆為成員。這是全國首家標明“文化”研究的機構,思維活躍,備受學界矚目。
改革開放前,學界主要是從“侵華”角度來看中美關系史。1979年,歷史學系教授汪熙發(fā)表了知名的《略論中美關系史的幾個問題》,打開了一個新天地,“中美關系史的學術研究這才真正開始”。
1985年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成立,由已故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任首任主任,這是我國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專門從事美國研究的機構之一。同年起,由汪熙主編的《中美關系史論叢》歷時近20年陸續(xù)出版?!斑@套書是很多相關學者主要的學術營養(yǎng)來源,很大程度造就復旦成為中美關系研究的‘第一梯隊’。”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歷史學系1982級系友吳心伯說。
作為歷史學系第一位留學歸國的古典學教師,黃洋率先開設古希臘語、拉丁語等課程。他領銜古代文明教研團隊,逐漸形成以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印度梵語、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為基礎的世界古代文明課程體系,使復旦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研究人才培養(yǎng)的重鎮(zhèn)。
世界古代文明課程體系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2007年3月,復旦文史研究院成立,院長葛兆光提出要拓寬文史研究視野,建成和國際學術界對話的中心。一直以來,西方是研究中國最主要的“鏡子”,他們創(chuàng)新提出“從周邊看中國”,通過看似相像的文化體打量中國。
兩年前,在全球化進程下,復旦相時而動成立全球史研究院,打破國別史傳統(tǒng),在大視野觀照和交互性影響中考察歷史。
在迄今最新的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復旦的中國史學科獲評A+,世界史學科獲評A-,位居全國前列。
“我們在不斷創(chuàng)新。譚先生生前不止一次跟我們講,他要努力超過王國維,我們要努力超過他,否則學問怎么進步?!备饎π壅f。
不斷創(chuàng)新,期頤之年的復旦歷史學科亦如此——為下一個百年,履霜問道探新境。
原標題:《叩問大道,復旦歷史學科走過百年》
欄目主編:徐瑞哲 題圖來源:黃海華 攝 圖片來源:受訪單位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黃海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