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七十年的北約盟友,如今卻要在北極圈內(nèi)較量。特朗普一句"拿不到就動武"的狠話,徹底撕破了西方的遮羞布。
五國聯(lián)軍跑到格陵蘭島搞軍演,偏偏不叫美國這個"老大哥",這種羞辱比直接宣戰(zhàn)還要扎心。
日本也想去分一杯羹,鐵桿盟友反目?考驗特朗普“開戰(zhàn)”承諾的時候要到了。
作者-水
老朋友翻臉比敵人還狠
說起來也奇怪,特朗普對格陵蘭島的執(zhí)念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這個面積216萬平方公里的冰島,儲藏著3850萬噸稀土,占全球已探明儲量的近四分之一。
但讓華盛頓真正心動的不只是資源,而是這座島的地理位置——它就像一把插在北極心臟的鑰匙,誰拿到了它,誰就能控制未來的北極航道。
特朗普的算盤打得精明,先是軟磨硬泡,三個月內(nèi)對丹麥"交涉"數(shù)十次。
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一句"非賣品"頂了回去。
被拒絕后,美國人開始使陰招,派遣至少三名特工在格陵蘭島搞"影響力行動"。
說白了,就是花錢買通當?shù)厝耍縿?strong>脫離丹麥的情緒,想把這座島從內(nèi)部撬開一道口子。
8月下旬丹麥媒體曝光這起間諜丑聞后,哥本哈根徹底炸了鍋,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把美國臨時代辦叫去狠狠訓了一頓。
但美國人還是不死心。
今年5月,特朗普在電視采訪中撕下面具,公開威脅"不排除武力拿下格陵蘭島"。
一個月后,美國防長赫格塞思更是直接攤牌,聲稱美軍的"武裝奪島"計劃已經(jīng)準備就緒。
這下好了,七十年的盟友關系說翻就翻,歐洲人終于看清了美國的真面目。
9月14日,丹麥聯(lián)合德國、法國、瑞典、挪威五國,在格陵蘭島舉行了"北極之光"軍事演習。
這場演習規(guī)??涨埃瑧?zhàn)機軍艦在格陵蘭島海域頻繁活動,肌肉秀的意味十分明顯。
更致命的是,美國這個北約老大哥竟然被完全排除在演習之外。
這種刻意的安排就像一記耳光,狠狠打在了華盛頓的臉上。
歐洲人終于學會了說"不"
歐洲人為什么這次這么硬氣?
說來話長,這背后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二戰(zhàn)結束后,歐洲在美國的保護傘下重建,形成了依附性的盟友關系。
但這種關系從來都不是平等的,美國說什么,歐洲基本上都得聽什么。
然而時代在變,特朗普上臺后的貿(mào)易戰(zhàn)讓歐洲吃盡了苦頭。
高關稅、技術封鎖、美元制裁,這些大棒一根接一根抽在歐洲身上。
歐洲人逐漸意識到,所謂的盟友關系其實就是主仆關系,美國從來沒把他們當作平等的伙伴。
格陵蘭島事件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美國想要的不是合作開發(fā),而是獨占,連湯都不給盟友留一口。
更讓人憤怒的是,美國竟然對盟友的領土動起了歪心思,這簡直是在挑戰(zhàn)歐洲的底線。
丹麥雖然是小國,但背后站著整個歐盟。
德國前總理朔爾茨明確表態(tài):"邊界不可侵犯的原則適用于每個國家"。
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更是在6月專程訪問格陵蘭島,公開指責美國的"奪島"做法極其錯誤。
為了應對美國的威脅,丹麥啟動了91.2億美元的軍備采購計劃。
有意思的是,哥本哈根傾向于選擇歐洲制造的防空系統(tǒng),而不是美國貨。
這個信號很明確:歐洲要構建獨立的防務體系,不再完全依賴美國。
與此同時,丹麥議會還通過了《外國干預防御法》,直接將接受外國政治獻金定為犯罪。
這招"釜底抽薪",專門針對美國的分離主義活動。
歐洲人的反應如此激烈,根本原因在于他們終于認清了一個事實:在美國眼里,盟友的主權也是可以交易的商品。
日本人的小九九被看穿了
正當美歐斗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日本人悄悄登場了。
今年5月,日本前外相上川陽子以"科研考察"的名義登上了格陵蘭島。
表面上是為部署"未來Ⅱ"極地破冰船尋求合作,實際上是在摸底島上的資源情況。
日本人的小算盤打得很精:趁著美歐內(nèi)訌,自己偷偷分一杯羹。
作為資源匱乏的島國,日本對稀土的渴求幾乎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
日本的汽車、電子等支柱產(chǎn)業(yè),就像吸血鬼一樣依賴稀土供血。
而中國控制著全球近90%的稀土供應鏈,這讓東京如鯁在喉。
格陵蘭島的稀土儲量對日本來說簡直就是救命稻草。
9月16日,歐盟委員會官員塞茹爾內(nèi)在東京主動向日本拋出橄欖枝。
他提議日歐攜手開發(fā)格陵蘭島的稀土和其他資源,建立"獨立于美國和中國"的供應鏈。
這招棋走得相當高明。
表面上是針對中國,實際上是給美國挖坑。
特朗普原本想獨吞格陵蘭島,現(xiàn)在好了,歐洲聯(lián)合日本要搞集體開發(fā)。
美國可能什么都得不到,這讓華盛頓的戰(zhàn)略家們坐立不安。
但日本也有自己的煩惱。
一邊是歐洲遞來的資源大餐,一邊是美國老大哥的不悅眼神。
日本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既想要資源,又不敢得罪美國。
今年7月,日歐還成立了"日歐競爭力聯(lián)盟",目標就是完善重要礦物供應鏈,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
這個聯(lián)盟的成立,實際上是在為格陵蘭島的資源開發(fā)做鋪墊。
日本的加入讓原本的美歐雙邊較量變成了三方博弈。
更有意思的是,連中國也被丹麥拉來"站臺"。
雖然中國只有兩家小型礦企表達了投資意向,而且只是非控股股東,但這個象征意義重大。
丹麥的策略很清楚:利益相關方越多,美國就越難掀桌子。
游戲規(guī)則要變天了
格陵蘭島這場較量,表面看是搶資源,實質(zhì)上是在重寫國際游戲規(guī)則。
美國想繼續(xù)當那個說一不二的老大,但時代已經(jīng)變了。
歐洲不再是那個言聽計從的小弟,日本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這預示著什么?單極霸權的時代可能真的要過去了。
格陵蘭島爭端可能就是這個轉(zhuǎn)折的重要節(jié)點。
想想看,連最鐵桿的盟友都敢公開叫板美國,這在冷戰(zhàn)后是不可想象的。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航道的商業(yè)價值將成倍增長。
從上海到鹿特丹的航程可以縮短40%,這對全球貿(mào)易格局的顛覆性影響不言而喻。
誰控制了格陵蘭島,誰就等于控制了這條未來的海上高速公路。
但現(xiàn)在的情況是,美國想獨占卻遭到集體抵制。
歐洲、日本甚至中國都在這場博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這種多方參與的格局,本身就是對美國單邊主義的有力沖擊。
更深層次的變化在于,國際合作的底層邏輯正在發(fā)生轉(zhuǎn)變。
以前是美國制定規(guī)則,其他國家被動接受。
現(xiàn)在是各方平等協(xié)商,通過多邊機制來解決爭端。
格陵蘭島的未來開發(fā),很可能會采用這種新模式。
丹麥作為主權國,歐盟作為政治后盾,日本作為技術合作方,甚至中國作為資本參與方。
這種多元化的合作框架,正是未來國際關系的發(fā)展方向。
當然,美國不會輕易放棄,但它也不敢真的動武。
畢竟對北約盟友開戰(zhàn),這在美國國內(nèi)也是政治自殺。
更可能的情況是,各方通過談判和協(xié)調(diào),最終達成某種平衡。
美國可能不得不接受一個多方參與、利益共享的開發(fā)方案。
這對習慣了獨斷專行的華盛頓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挫折。
結語
格陵蘭島的冰雪也許不會融化,但那個以美國為絕對中心的舊時代已經(jīng)開始松動了。
這場看似遙遠的北極較量,其實離我們很近,它預示著一個更加平衡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面對這樣的大變局,你覺得中國應該如何把握機遇?多極化的世界會更安全還是更混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