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重慶大學開展2025年全國科普月“探科技星火,觸未來建造”小學生科普活動。本次活動由山區(qū)土木工程安全與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重慶大學建筑科普教育基地(建筑城規(guī)學院、土木工程學院)主辦,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承辦。來自重慶市13所小學的40余名小學生和家長參加了此次活動。
小朋友們做文物修復模擬實驗。重慶大學供圖
活動依托重慶大學優(yōu)勢科研平臺和前沿研究成果,圍繞“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等主題,通過“科普報告+科學實驗+場館參觀+親子互動”的形式,讓青少年近距離感知科技魅力。
在“微力筑遺”小學生實驗探究課堂,孩子們在重慶大學文物會說話—綠能筑夢文物守護先鋒隊的指導下,開展微生物文物修復模擬實驗。課堂上,先鋒隊隊員通過3D打印的大足石刻佛手模型,生動演示了微生物如何“吃掉”文物表面的有害物質。
該課程依托劉漢龍院士團隊“微生物礦化技術賦能文物修復”的研究成果,將尖端微生物礦化技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讓小朋友在動手實踐中領略土木前沿科學在古建筑與文物修復中的神奇應用。
“原來文物是這樣修復的!”來自鵝嶺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楊皓予興奮地說。在志愿者引導下,他小心翼翼地使用滴管將菌液滴在仿制文物表面,仔細觀察其變化過程?!巴ㄟ^親手操作,我明白了微生物是怎么保護文物的,科學真是太神奇了?!?/p>
據(jù)了解,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劉漢龍院士團隊研發(fā)的“微生物巖土加固技術”,是利用微生物生產特定生物材料的方法,以加強和改善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功能。通過引入特定微生物菌株,并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這些微生物可以合成無機礦物生物膠、生物纖維等材料,然后將其應用于建筑結構加固、土壤固化、環(huán)境治理等領域。這項技術具有可持續(xù)性和環(huán)保性,能夠降低對傳統(tǒng)材料的依賴,減少對環(huán)境的影響。目前,微生物礦化技術已成功應用于大足石刻、江津石佛寺、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文物修復工程。
在振動臺實驗室的抗震實驗“大冒險”環(huán)節(jié),實驗中心研究人員鄧飛向小朋友們講解了大型振動臺的工作原理。通過近距離觀察抗震實驗,小朋友們直觀了解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在“高性能結構體系”研究領域的技術成果?;顒舆€特邀重慶利民防火宣傳培訓中心教官胡云波等人,為家長和小朋友開展建筑消防安全知識培訓和滅火實訓演練,將安全意識融入城市建設探索中。
活動結束后,多位家長表示,此次科普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孩子們親身感受到科技創(chuàng)新的魅力,不僅在知識上有所收獲,更激發(fā)了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晏紅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