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9月18日首次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25位觀眾受邀走進這座文物“醫(yī)院”,在驚嘆修復技藝的同時,也收獲了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實文物和我們?nèi)耸且粯拥模瑴囟冗^高或過低、濕度太大,都會對文物造成損害?!痹趯I(yè)講解員的帶領(lǐng)下,觀眾們依次步入可視庫房與文物保護中心,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博深度體驗之旅??梢晭旆績?nèi),玻璃另一側(cè)陳列著大量明清家具,莊重典雅、陳設(shè)井然,仿佛將人瞬間帶回到數(shù)百年前的大戶廳堂。
該區(qū)域?qū)嵭袊栏竦谋Wo標準:恒溫恒濕,光照與年曝光量皆受精準控制。策展團隊巧妙融合場景化陳列與數(shù)字化互動屏,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同時,打造出一處“可觀、可感、可學”的文化空間。
觀眾王女士分享道:“以前對文物保護這一塊的想象,可能覺得都像實驗室那樣。但現(xiàn)在這種可視化的文物保護,讓觀眾可以親眼看到、感受到,更直觀地體會到文物活化運用的實際場景。”
隨后,參觀隊伍進入文物保護中心展示區(qū)——這里被觀眾親切稱為文物界的“三甲醫(yī)院”。資深修復師正伏案工作,他們通過顯微鏡細致觀察、一點點清理沉積污漬,以一道道精湛工序,喚醒一件件殘損文物沉睡的光彩。觀眾不僅可近距離觀看關(guān)鍵修復技術(shù),還能與修復師面對面交流,了解如何用科技賦能傳統(tǒng)工藝,重現(xiàn)文物千年風華。
在現(xiàn)場,觀眾楊女士說:“科技在這方面的應(yīng)用讓我真的意想不到,非常震驚。原來我們的科技不僅推動生活進步,對文物修復也能發(fā)揮如此重要的作用?!?/p>
此次可視庫房與文物修復中心的對外開放,是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推動文化資源共享、拉近公眾與文博距離的重要舉措。可視庫房與文物修復中心將不定期舉辦公眾開放日,感興趣市民可關(guān)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微信公眾號,親身感受文物修復的魅力與匠心。
來源:BRTV新聞(記者:馬薔 吳岳卿 何海東)
編輯:吳文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