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出門在外和和氣氣,一到家卻動不動就發(fā)火。
這種反差,外人看不懂,其實背后往往藏著許多難言的傷痛和無奈。
莫言在《檀香刑》中寫過:“親人之間的仇恨比外人更刻骨,因為彼此知道對方的軟肋。”
沒有深深愛過,又哪來深深的埋怨?
一個人對家人不耐煩、態(tài)度差,對外人反而客氣,不一定是不孝順,很可能是下面這三個原因。
一、曾經(jīng)受過冷落,心里的疙瘩沒解開
老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br/>人都是有心有感情的,小時候受的委屈,有時一輩子都忘不掉。
被冷落過的人,長大了也容易把怨氣撒在最親的人身上。不是他們不懂孝順,是心里那個傷口,一直沒愈合。
張愛玲的童年并不溫暖。父親不疼,母親離家,她在繼母冷眼下過日子。
數(shù)九寒天,她只能穿繼母的舊棉袍,袖子磨得發(fā)亮,冷風直往里灌。
最讓她難受的,是一年除夕,父親給弟弟一枚銀元壓歲錢,只遞給她半串干桂圓。
她默默接過,卻聽見父親對繼母說:“女孩子終歸是別人家的。”
那一刻,她嘴唇都咬出了血。
成年后,張愛玲在外優(yōu)雅從容,可對親人卻總顯得冷淡。
母親晚年想和她同住,她只淡淡地說習慣一個人了。
直到母親去世,她整理遺物時,發(fā)現(xiàn)自己童年寫的第一首詩一直被母親珍藏,眼淚才一下子涌出來。
原來,不是沒有人愛,只是那份愛,來得太沉默。
《揚子法言》講:“人必自愛,而后人愛之;人必自敬,而后人敬之?!?br/>人心里的結(jié)若解不開,就容易變成刺,扎向最親的人。
家本該是給我們溫暖的地方。
只有把曾經(jīng)的委屈坦誠說出來,一家人真正溝通,才能讓愛重新生長。
二、家里吵鬧不斷,情緒也跟著壞
古人講:“家和萬事興。”
在整天爭吵的家庭里長大的人,往往習慣了用發(fā)脾氣來表達自己。
不是他們本性壞,而是從來沒人教他們該怎么好好去愛。
聽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村里有戶姓陳的人家,本該和和美美,卻從早到晚吵個不停。
早上媳婦怨婆婆做飯晚,中午丈夫怪媳婦沒收拾農(nóng)具,晚上婆婆又念叨兒子不給她買布料。
一家人的情緒都被拉扯著,沒一刻安寧。
媳婦整天皺著眉,有時還對哭鬧的孩子發(fā)火;
丈夫干活沒勁,夜里睡不著;
婆婆總苦著臉坐在門口,眼神暗淡。
連孩子一聽到大人大聲,就嚇得躲到墻角。
好好的家,沒了溫暖,只剩下壓抑和煩躁。
《禮記》中說:“想治國,先齊家?!?br/>能對家人和顏悅色,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本事。
總是對親人態(tài)度差,往往是重復了從小學到的情緒方式。
學會傾聽、少些抱怨,家才能真正成為理解的港灣。
三、愛得太滿,讓人喘不過氣
《周易》中有句話:“月滿則虧,水滿則溢?!?br/>愛太多了,也是一種壓力。
家人無微不至的付出,有時候反而讓人想逃離。
莫言在《豐乳肥臀》里寫的上官金童就是這樣。
母親上官魯氏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他身上——七歲還喂飯,十歲還同床睡。
這種愛讓人窒息,金童既依賴又想反抗。
最讓人唏噓的是,當母親賣光家產(chǎn)為他娶媳婦時,他竟在新婚夜醉酒大喊:“我受夠了!”
現(xiàn)實中,莫言自己也遇到過這樣的困擾。
他曾在文章里寫,母親總把最好的飯菜留給他,自己偷偷吃剩的。
有一次他終于沒忍住發(fā)了脾氣:“別再這樣了!你這樣讓我怎么吃得下去?”
母親當時愣住了,那表情讓他后悔,但那種被愛捆綁的感覺,也是真實的。
《資治通鑒》里說:“愛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愛需要智慧,太多的付出,反而會成了束縛。
對家人不耐煩,有時是因為他們的愛太滿、太密,讓人不知如何承受。
真正的家人之愛,是尊重彼此的空間,是恰到好處的關(guān)懷。
愛,從來不是單方面的給予,而是彼此之間溫暖的理解與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