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法再穩(wěn)些,你聽這二胡的音色,像不像咱淄博的泉水,柔中帶勁?!?月20日上午,在淄博高新區(qū)朱家莊國際藝術村的徵羽樂器收藏館里,66歲的退休教師張羽手持二胡,運弓拉弦,沉浸在音樂的海洋里。他身后的展柜上,紅軍長征時期的沖鋒號、淄博大學初創(chuàng)時的腳踏風琴……425件跨越時空的樂器,靜靜訴說著他與音樂的一輩子。
張羽的音樂緣,打小就刻在骨子里。受父親的藝術熏陶,他對樂器有著天生的悟性——一根竹笛、一把二胡、一臺電子琴,拿到手里琢磨幾天,就能奏出完整的曲調,連專業(yè)音樂老師都忍不住稱贊“有靈氣”??蛇@份熱愛,最初只能藏在生活的縫隙里。高中畢業(yè)后,他下鄉(xiāng)插隊、回城進入淄博食品廠當供銷員,白天忙著跑業(yè)務、談訂單,晚上卻總忍不住抱著樂器“過癮”。
1984年,淄博張店第一家舞廳開業(yè),成了張羽音樂夢的“轉折點”。他拉上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沙龍樂隊”,每晚在舞廳做伴奏。“那時候太幸福了!白天上班掙錢養(yǎng)家,晚上抱著樂器就能‘發(fā)光’,還能賺點外快補貼家用?!睆堄鹦χ貞洠髞順逢犆麣庠絹碓酱?,不少單位找他們培訓合唱,獎杯拿了一個又一個,音樂漸漸從“愛好”變成了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命運的饋贈,總在熱愛與堅持里藏著伏筆。上世紀90年代初,淄博教育系統(tǒng)緊缺音樂教師,因在各類公益演出中表現(xiàn)突出,張羽被調至張店區(qū)西六路小學,從供銷員變成了音樂老師?!暗谝淮握驹谥v臺,看著孩子們眼里的期待,我就知道,這就是我要干一輩子的事?!睘榱私毯谜n,他自學樂理、研究教學方法,不僅教會孩子唱歌、彈琴,自己也練就了“十八般武藝”——50多種樂器信手拈來,策劃的文藝演出場場爆滿,抽屜里的榮譽證書堆成了小山。
教學之余,張羽的“收藏癮”悄然萌芽??吹嚼蠘菲鞅贿z棄,他總忍不住心疼:“每一件樂器都有故事,扔了太可惜?!睆哪菚r起,他跑遍各地樂器展,后來又通過網(wǎng)絡平臺“淘貨”,都是自掏腰包回收單位、個人閑置的老樂器。退休后,他拿出積蓄,增加了樂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在淄博高新區(qū)朱家莊國際藝術村的大力支持下,打造了這座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徵羽樂器收藏館,200多種、425件西洋與民族樂器,終于有了“家”。
“這不是普通的收藏,是藏著咱淄博的記憶?!睆堄鹬钢构窭锏摹版?zhèn)館之寶”格外動情:淄博大學(后合并入山東理工大學)音樂學院初創(chuàng)時的腳踏風琴,見證了本地音樂教育的起步;此后為淄博樣板戲劇組限量生產的低音鍵盤笙,更是獨一份的城市印記。
在張羽看來,這座收藏館早已超越“展示”的意義,目前免費對中小學生和音樂愛好者開放,館內不僅有百余人的演出大廳,還設了公益教室——休息日能看到孩子跟著他學樂器,節(jié)假日常有市民來交流音樂心得。今年“六一”兒童節(jié),他主動給朱家莊幼兒園捐了一批口風琴;此前,他還為高青一所鄉(xiāng)村小學送去樂器,“想讓農村孩子也能摸到樂器,感受音樂的美”。
“我這一輩子,就圍著音樂轉,值了!”談及未來,年過花甲的張羽眼里滿是光。他計劃把這座樂器收藏館打造成淄博的音樂交流平臺,更要建成本地中小學生“教、學、研、創(chuàng)、演”的研學基地。在他看來,收藏樂器是收藏自己的奮斗時光,更是用一輩子的熱愛,為一座城托起音樂夢想——這份“一個人、一件事、一輩子”的堅守,比任何旋律都動人。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張培 通訊員 王冰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