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莉娟老師是無錫一家地方藝術團的團長,為什么很多人最喜歡聽她唱《二泉映月》?
一
王健老師填詞《二泉映月》,音聲相和,拍拍相扣。
“四野寂靜,燈火微茫映畫樓。操琴的人,試問知音何處有?一聲低吟一回首,只見月照蘆狄洲,只見月照蘆狄洲 ……”
王老師是北京人,她的填詞,在《二泉映月》的故鄉(xiāng)無錫,當地歌迷接受嗎?
不僅接受,而且喜歡,“歡喜”。
“歡喜”且只“歡喜”聽一個人演唱。
伊人名叫 —— 石莉娟。
“石莉娟唱個么,最好!”
石莉娟唱的,最好。
無錫不說“喜歡”,說“歡喜”。
無錫也不說“俺”,說“我俚”。
不單單“我俚”無錫,蘇南的很多《二泉映月》迷,也只“歡喜”聽石莉娟老師唱的《二泉映月》。
二
自從《二泉映月》有了王健老師作詞的歌唱版后,各位歌唱家老師都唱得風韻獨具,美不勝收,令歌迷們“耳”不暇接。
在唱《二泉映月》的歌唱家中,石莉娟老師并不是名氣最大的。
20年前,2005年10月,央視“曲苑雜壇”錄制了一臺特別節(jié)目《二泉映月》,和無錫崇安區(qū)“聯合打造”,導演是大家熟悉、喜愛的汪文華老師。
汪老師會邀請誰在節(jié)目里演唱《二泉映月》呢?
《二泉映月》音樂響起,站在臺上的,是一位陌生的女士。
“聽琴聲悠悠。是何人,在黃昏后,身背著琵琶沿街走,背著琵琶沿街走。”
料想不到的是,她只唱了幾句,就抓住了我們!
或者說,她一張口,就抓住了我們!
我們呆呆地看著她,一點點富態(tài),剛剛好,看著親切,翠綠色一襲旗袍,精致的蘇州絲綢。
“陣陣秋風,吹動著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遙遙出巷口,宛轉又上小橋頭 ……”
“頭”音未落,掌聲即起。
我們已經忘了用手鼓掌,我們在心里為她鼓掌。
她唱得舒緩低徊,含蓄而節(jié)儉地流露自己的情感。
為什么,她會這么打動聽眾?
是她那些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顫音,像輕輕的微風,在撩動我們的心弦嗎?
她,就是一聽難忘、一見鐘情的石莉娟老師,無錫市二泉映月藝術團團長。
三
無錫的歌迷朋友都說,石莉娟唱的《二泉映月》,鄉(xiāng)音鄉(xiāng)調,聽了石莉娟的,別人唱的就沒意思了。
石莉娟老師并沒有用鄉(xiāng)音吳語,而是用普通話演唱的。
她也嚴格按照趙春的配曲演唱,不加入任何戲腔戲調。
無錫的歌迷朋友怎么會感覺“鄉(xiāng)音鄉(xiāng)調”呢?
石莉娟老師的藝術生涯,是先唱評彈,再學錫劇,在深厚戲劇藝術功底上,最后才練的聲樂演唱。
所以石老師一張口,自帶錫劇特有的柔美。
即使唱聲樂作品,只要她愿意,滿滿的,都是江南“鄉(xiāng)風鄉(xiāng)韻”,自自然然、恰恰當當。
不僅蘇南歌迷朋友歡喜,我們也都喜歡得不得了。
該如何感謝汪文華老師!是她,第一次在全國的二泉迷面前,在央視平臺上,展示石莉娟老師的《二泉映月》。
四
從阿炳邊走邊拉的兩根二胡弦,到弦樂合奏、鋼琴獨奏,《二泉映月》早已“陽春白雪”,從無錫走向世界,十大世界音樂經典有其一。
但兒行千里,身后永遠是母親關切的目光,最懂《二泉映月》、最愛《二泉映月》的,永遠是家鄉(xiāng)無錫和蘇南,血脈相連的父老鄉(xiāng)親。
縱橫四海,落葉歸根,《二泉映月》不管以哪種藝術形式呈現,無論是二胡,小提琴,鋼琴,還是本文敘述的聲樂歌唱版,她永遠需要家鄉(xiāng)的藝術家們,用“鄉(xiāng)風鄉(xiāng)韻”,護住她的根,守住她的魂。
而《二泉映月》的鄉(xiāng)風鄉(xiāng)韻,也永遠給無錫和蘇南人民,帶來獨特的感動。
本文為我來我看見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