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地民間文學里,是在一個中秋節(jié)的月圓之夜,阿炳和“老相好”董彩娣,攜手游二泉。一陣秋風起,一根枯枝落,“撲通”一聲打碎水中月,傷感的阿炳,便在攜帶的二胡上,第一次奏出《二泉映月》。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則是98年前,1927年,豐子愷先生“講”的一個故事:
貝多芬有一晚在郊外散步,忽聞鄉(xiāng)下人家有彈鋼琴的聲音。駐足傾聽,彈奏的內(nèi)容,竟是他所寫。
走近窗下,原來是一位失明的少女,正在一架破舊的鋼琴上彈他的作品。旁邊有一位男子在燈光下做皮鞋,這是一個皮鞋工人的家。
貝多芬推門進去,那男子起身招待他。貝多芬沒有說自己的姓名,只說被琴音吸引前來。
那男子告訴貝多芬說,失明的少女是他的妹妹,酷愛音樂,但家里沒錢請教師指導,只是常常聽見隔壁的貴族家,彈奏當代大音樂家貝多芬先生的名曲,默默記下,再自己彈奏。
聽了這番話,貝多芬大為感動。一陣夜風,突然吹滅了燭火,月光從窗外照入,恰巧照在那失明少女的身上,照著她撫琴的雙手。
貝多芬對兄妹二人說:我來為你們彈一曲。
當場就彈出《月光奏鳴曲》,兄妹二人方知他就是貝多芬,正欲挽留,貝多芬已起身,不辭而別,飛奔回家,急忙在五線紙上記下樂譜。
不朽的《月光奏鳴曲》就這樣誕生了。
豐子愷先生講的這個故事,童話般美麗,以至于葉圣陶先生和他一起,把這個《月光奏鳴曲》的故事,編寫到了《開明國語課本》里,課文標題《月光曲》。
那是1936年,89年前。
89年后,《月光曲》,仍然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里。
本文為我來我看見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zhuǎn)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