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荔枝的千年之緣
徐語楊
“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碧K軾在《寄蔡子華》一詩中說,自己離開故里眉州前,友人手植荔枝樹,并相約荔紅即歸。然而隨后多年,蘇軾卻一直漂泊在路上,家鄉(xiāng)的荔枝樹成了他無盡的鄉(xiāng)愁。
千年的荔枝樹早已枯亡。如今,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內(nèi),后人又在原址上新栽種了荔枝樹,正值盛夏,綠樹成蔭,碩果累累。2024年7月4日,“東坡大家講”第二季的首場講座,就在這株繁茂的荔枝樹下進行。東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歷史學(xué)系副教授、東南大學(xué)科學(xué)技術(shù)史研究中心主任李昕升以“東坡荔枝記——漫話荔枝古與今”為題,分享了蘇軾與荔枝的千年之緣。
“東坡大家講”第二季首場講座,李昕升副教授在眉山三蘇祠荔枝樹下開講。
漫談荔枝發(fā)展史
有2300多年栽培史,自古為珍品
講座正式開始前,第一次來到眉山的李昕升先對東坡表達了自己的敬意。李昕升長期致力于農(nóng)業(yè)、食物等歷史研究,在這個領(lǐng)域,蘇軾也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吧踔劣泻芏噢r(nóng)作物的命名,都源自蘇軾,例如黎檬、紅薯(指紅色的山藥)等等?!崩铌可岬?在眾多植物中,最受蘇軾關(guān)注的,就是荔枝。
荔枝在我國的栽培記錄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漢代時,南方荔枝栽培已較普遍,李昕升說,為滿足口腹之欲,當時的統(tǒng)治者希望把南方生長的荔枝移植到北方,但并未成功。
唐代與荔枝最有名的故事,莫過于楊貴妃。貴妃所吃的荔枝來自哪里,學(xué)界一直討論頗多。有人說來自巴蜀,有人則認為是廣東,還有人提出來自廣東、四川多地進貢。而李昕升認為,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廣東、四川多地的說法更為可能。
到了宋代,南方的荔枝進一步商品化發(fā)展,出現(xiàn)了荔枝期貨交易,荔枝干遠銷海內(nèi)外。宋人蔡襄的《荔枝譜》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荔枝專著,也是現(xiàn)存最早的果樹栽培學(xué)專著。蔡襄說,當時的福建是栽培荔枝最多、質(zhì)量最好的省份。講到這里,李昕升笑著說,“但是蘇軾不這樣認為,到嶺南之后,蘇軾就說‘荔支莫信閩人夸’。蔡襄本身就是福建人,他自然要說自己家鄉(xiāng)的荔枝好。”
到了清代,荔枝仍屬于貴重貢品。李昕升講了一則故事,逗笑了現(xiàn)場聽眾。他說,在一次賞賜中,雍正皇帝賞給年羹堯鼻煙壺、茶具等,另外還有4顆荔枝,“就是如此親近的權(quán)臣,也只能獲得4顆荔枝,年羹堯千恩萬謝,可見荔枝的珍貴?!?/p>
此外,李昕升還提到了荔枝發(fā)展歷史上的重要貯藏方式與加工技術(shù)。白居易說荔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頗有智慧的古人很早就關(guān)注到荔枝的貯藏和保鮮問題。例如唐代會采用密封竹筒和壺來保鮮,然后通過驛馬快運到各地。宋代則開始出現(xiàn)了小包裝氣調(diào)技術(shù),“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抽真空的方式。”李昕升說。
工作人員采摘東坡丹荔
蘇軾以荔枝為鄉(xiāng)愁
但他真的吃過眉山的荔枝嗎?
蘇軾曾寫“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為紀念他,在原樹枯死后,三蘇祠工作人員于2007年在原址上又栽種了一棵荔枝樹。經(jīng)過精心呵護,這棵樹在2017年開始大面積掛果。按說,成都平原氣候溫潤,日照時間偏短,是不適合種植荔枝的,可三蘇祠里的這棵荔枝樹卻偏偏成了例外,樹干年年長高,果實也紅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認為是工作人員的精心呵護創(chuàng)造了“奇跡”,但更多的人卻愿意相信這是蘇東坡與家鄉(xiāng)眉山的“雙向奔赴”。
那在千年前,蘇軾是否吃到過自己家鄉(xiāng)的荔枝呢?這就需要明確,北宋蘇軾生活的時代,眉州是否產(chǎn)荔枝。李昕升認為,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推論當時的眉州有荔枝,并且說蘇軾兄弟在詩中也明確提到荔枝。但事實上蘇詩中有關(guān)荔枝的文字不少,直接提到眉山荔枝并不多,更沒有直接提到在眉山老家吃到本地產(chǎn)荔枝的事實。
蘇轍在《奉同子瞻荔支嘆》中寫道:“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稻糠宿火卻霜霰,結(jié)子僅與黃金侔?!彼庇^地感受到氣候?qū)笾Ψ植嫉挠绊憽R驗闅夂虻脑?眉山在當時似不適合荔枝生長,雖然采取了稻糠宿火的防寒措施,但結(jié)果實稀少。
李昕升說,北宋時期,眉州處于荔枝種植的北緣,當?shù)乜梢苑N荔枝,但種植面積不大。蘇軾兄弟生活在眉州的時候,接觸到荔枝的機會并不多,唯其如此,當蘇東坡到嶺南初嘗荔枝之后,才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
從美食延伸出思考
東坡荔枝詩有非常高的藝術(shù)價值
在講座中,李昕升將蘇軾稱為“千年荔枝第一代言人”。“因為‘一騎紅塵妃子笑’,楊貴妃也對荔枝的傳播大有助益,但是這多少有點貶義色彩,所以談到荔枝,我認為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蘇軾更適合做‘第一代言人’。”
雖然在眉山時,蘇軾并沒有吃到過真正的荔枝,但是在他到嶺南首嘗荔枝之前,已經(jīng)對荔枝有了許多了解。
李昕升提到,當時在開封,北宋貴族們已經(jīng)可以時常品味荔枝。根據(jù)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開封出售的商品就有荔枝、荔枝膏、糖荔枝、荔枝腰子等。蘇軾流放在外,但他朋友眾多,在黃州期間,就有杭州的故人給他帶來了“輕圓白曬荔”,這是經(jīng)過加工的干荔枝。
李昕升說,蘇東坡詠嘆荔枝詩現(xiàn)存共計十首左右,在兩千多首蘇詩中自然是微乎其微,然而其思想性、藝術(shù)性在全部蘇詩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被貶惠州期間,不到三年的時間里他就寫了五首荔枝詩。難能可貴的是,蘇軾的荔枝詩總能從單純的美食延伸至對社會的思考,使其具有非常高的藝術(shù)價值?!皬睦笾Τ霭l(fā),蘇軾想到漢唐時向朝廷進貢荔枝而勞民傷財?shù)墓适?他通過荔枝詩對現(xiàn)實進行批判,也對皇帝進行規(guī)勸?!崩铌可f。
來源:《華西都市報》2024年7月5日第8版
作者: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攝影:雷遠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