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奻姦妖婊嫖姘娼妓奴,耍婪佞妄娛嫌妨嫉妒。”
這串字眼,是最近在網(wǎng)絡(luò)上經(jīng)常被一些營銷號拿出來制造情緒、制造矛盾、制造傳播的一首歌曲。
胖胖在評論區(qū)經(jīng)常能看到這樣的字眼:
“有目的”的攪局者,毫不避諱般煉制此等愚眛荒謬對立,把輕浮的叫囂當作真理,把人心推搡進彼此仇視的漩渦。
在野蠻的旋律中,站隊不同的人互相叫罵,互相審判,互相攻訐……
這已經(jīng)不只是娛樂,而是一種源自文化土壤里的瘟疫。
當然,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激起一點恨意,總比啟發(fā)一絲思考要容易。
把仇恨激化,就能制造所謂的市場與愚昧;能轉(zhuǎn)移部分矛盾,這當然是有些人樂見其成的。
不同立場的人在第一時間尋找立場標識,然后對立,就像磁極互相排斥。
氛圍久了,個體就會被裹挾。
胖胖想說,這種挑撥對立,放大仇恨,不止于歌曲。像電影、文學、自媒體、廣告……皆有。
這些年,可以煽動對立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男女對立、代際對立、觀念對立、歷史人物對立……總之,目的只有一個:
把矛盾推到極端,把話題推送給極易憤怒或極易認同的群體,讓他們自我強化,形成一種井底共鳴。
而人的獨立判斷力,就這樣一步一步被掏空。
最近,網(wǎng)上就有這么一則爭議。
一知名運動品牌,在宣傳頁面寫下“海洋是一塊尚未開發(fā)且無邊無際的處女地”。
原本,這只是一個比喻:
人類對海洋的未知與探索。
但有人卻把“處女地”解讀為冒犯女性,于是,抵制、投訴、網(wǎng)絡(luò)聲討接踵而至,形成一場社交媒體上的輿論風暴。
9月16日,多位網(wǎng)友發(fā)帖,稱看到了這個文案,認為“用詞不當”,要求撤下。
部分人甚至喊出“不買、抵制、湊單退”。
另一部分人則表示無需過度敏感,“處女地”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就是“未開墾的土地”,對應(yīng)到英語里,“virgin territory”也就是“未開發(fā)的地區(qū)”,還常見于“處女航”“處女作”等用法。
胖胖要說一點事實,事實是,這個詞匯本身并沒有侮辱或冒犯的意味。
品牌方很快回應(yīng),稱“已全網(wǎng)下架相關(guān)內(nèi)容,尊重消費者及社會的健康和諧”,并再次強調(diào)自身始終致力于為所有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美好的運動體驗。
很多新聞報道也明確提到:
詞典和語境都證明了這個用法的合理性。
這就是胖胖覺得荒謬的點,不是詞本身,而是現(xiàn)階段網(wǎng)上的輿論環(huán)境。
在這樣的氛圍里,質(zhì)疑者早已習慣了先憤怒,再行動。
至于詞源和邏輯,早就退到了次要位置。
憤怒,已經(jīng)成了一種默認反應(yīng):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點開一個詞,用戶不是去理解,而是去尋找“冒犯感”,不是去厘清,而是去挑釁。
這樣一來,思考和理解被邊緣化,語言本身逐漸被綁架。
這在胖胖看來其實就像一場集體心理實驗:
一旦有人喊出冒犯,那后續(xù)的人就會不假思索地加入聲討。
久而久之,人不是在討論詞匯,而是在進行某種情緒對立、罵戰(zhàn)。
為什么會這樣?
在情緒化的時代,理性沒有流量,憤怒才有傳播力。
憤怒能轉(zhuǎn)化為轉(zhuǎn)發(fā)、評論和站隊,能制造割裂與群體歸屬感。
于是,那些挑撥對立的操盤手、制造者們,永遠比理性討論者更占便宜。
這樣對立的殘影,我們總能依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窺見,胖胖也不直說了。
但是,代價是什么?
胖胖認為,這些對立的設(shè)計者,用如此斗爭的殘忍方式,代價是公共空間的脆弱。
暴烈和殘忍就這樣被引燃,最后必將蔓延到整個社會,以至于污染世道人心。
任何詞匯都可能被隨意扭曲,任何表述都可能成為眾矢之的,這其實是一種時代的悲涼。
長此以往,人性在根上只會衍生出惡的花朵:
個體會越來越害怕表達,社會會越來越充滿戾氣。
面對不同觀點,能不能容納一點復(fù)雜性,成了一種奢侈。
確實,激起憤怒比理解、理解邏輯簡單,二元對立比多元思考輕松。
于是,群體一次次地走進了喊口號式的循環(huán)。
這種現(xiàn)象的蔓延,背后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動因:
焦慮。
現(xiàn)實的壓力與不確定,讓人急需一個出口,于是輿論場就被制造,成了最廉價的戰(zhàn)場。
一個詞,一張圖,一句不合心意的話,都能點燃情緒。
它不是因為詞本身,而是因為人們太需要一個可以隨時發(fā)泄的對象,所以這個發(fā)泄的對象隨之便被制造出來。
于是,公共輿論逐漸淪為情緒垃圾桶。
一邊喊著“這是冒犯”,一邊把真實生活中的焦躁、挫敗和無力感傾倒進來。
對他們來說,憤怒是一種安全的情緒宣泄方式,因為比起追問現(xiàn)實,罵一個詞語顯然要容易得多。
這種愚昧和迂執(zhí)的對立,本質(zhì)上并不是個別品牌的問題,而是我們集體心態(tài)的變形。
文化氛圍導(dǎo)致個體愚昧。
如果文化土壤里充滿了敏感與敵意,那么哪怕是一個中性詞匯,也能被拿來挑動神經(jīng),演變?yōu)橐粓鎏摷俚恼x狂歡。
每每想到這樣一些恐怖的前景時,我都會感覺危如累卵,這種危險,永遠不是詞語本身,而是逐漸失去的冷靜與分辨力。
當理解被放逐,憤怒被崇拜,仇恨被放大,理性就離群體性的盲從越來越近。
一旦盲從成為常態(tài),公共討論的空間只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面接著一面,徹底坍塌。
到那時,愚昧將不再需要制造,它會自然而然長在愚昧者心里生根發(fā)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