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在亞洲到底是什么樣的存在?韓國網(wǎng)友這個問題問得有點意思。要我說,這就像問空氣消失了會怎么樣——一個你早已習(xí)慣到幾乎忽略、卻又時時刻刻離不開的東西,還真不好描述它具體長什么樣。
那位新加坡網(wǎng)友的回復(fù)才叫犀利:你該問一旦沒了中國文化,亞洲會變成什么樣?
這話一點都不夸張。文化就像空氣,平時你感覺不到它有多重要,可真要沒了,整個系統(tǒng)都得停擺。
咱們就拿文字來說事。日本、韓國、越南,這些國家的古建筑、古籍文獻,上面刻的是什么?漢字。沒有漢字這個“文化操作系統(tǒng)”,他們整個古代史幾乎得重寫。
有位日本網(wǎng)友自己都承認:“我們嘴上可以不認,但隨便進一座古寺,抬頭看到的漢字比日文假名還多?!?/p>
何止是文字?
從建筑的飛檐斗拱,到節(jié)慶的春節(jié)中秋,中國文化早就融進了亞洲各國的日常。你看日韓越的古建筑,哪個沒有點中國古建的影子?越南春節(jié)發(fā)紅包,韓國中秋祭祖,這些習(xí)俗哪一樣不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真正厲害的,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以家庭為核心、尊師重重的倫理觀念,才是塑造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社會的“精神內(nèi)核”。我們強調(diào)集體,他們也看重團隊;我們講究人情,他們的社會也離不開關(guān)系網(wǎng)。
一位新加坡網(wǎng)友說得特別實在:“我們教育孩子罵歸罵,但骨子里那套‘望子成龍’的焦慮,跟中國父母一模一樣?!?/p>
這種精神內(nèi)核,就像手機的操作系統(tǒng),決定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方式。
當然總有人不服氣。有些越南網(wǎng)友會說:“我們早用羅馬拼音了,漢字都是歷史了?!?/p>
沒錯,文字是換了,可你們的姓氏呢?阮、陳、黎、范,這些大姓哪個不是漢字?你們的京族,不就是曾經(jīng)的“Kinh”人嗎?你們的國名“越南”,難道不是源于漢字?
嘴上說告別,文化基因卻早已刻在骨子里,想摳都摳不掉。
有人會說這些都是老黃歷了,現(xiàn)在年輕人都追韓流、迷歐美。
真是這樣嗎?
看看在泰國、越南爆火的中國電視劇,粉絲為了追劇自學(xué)中文,那熱情一點都不減。有位泰國粉絲直言:“看一部中國古裝劇,比上歷史課還有趣,里面的人情世故我們都能懂?!?/p>
還有像《原神》這樣的游戲,用全新的、酷炫的方式,把中式美學(xué)和哲學(xué)思考打包送給全亞洲的年輕人。根據(jù)Sensor Tower的數(shù)據(jù),2023年《原神》在海外市場收入超過15億美元,亞洲市場是絕對主力。
這種文化輸出,悄無聲息,卻比任何說教都管用。
所以與其問中國文化在亞洲是什么存在,不如換個角度看。
它就像一條奔騰的大河,亞洲其他文明是匯入的支流。支流有自己的風(fēng)景,但離了主干道,就會變成無源之水。
中國如今推動的“一帶一路”,也不僅僅是經(jīng)濟合作。到2024年底,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mào)易額累計超過20萬億美元。這背后是數(shù)不清的文化交流和人心相通。
當亞洲各國的餐桌上出現(xiàn)更多中國食品,當他們的年輕人開始用中國的APP,這種融合已經(jīng)在毛細血管里發(fā)生了。
它不再是單向的“影響”,而是一種雙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
這種“共生”,可能才是中國文化在亞洲最真實的存在狀態(tài)。
所以別再問那么幼稚的問題了,不如回家翻翻自己的文化基因里,到底有多少“中國”成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