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面條別再買了,30年老師傅偷偷教我的,讓家人也知曉
生活有時候會在最尋常的地方給你上課。
誰能想到,我關(guān)于食物的認知竟被一位素不相識的老人徹底顛覆,而這一切,發(fā)生在超市里最不起眼的面條貨架前。
那天加班到很晚,胃里空得發(fā)慌。
便利店的泡面廣告閃著誘人的光,但我還是拐進了超市,想買點掛面。
至少煮鍋湯面,窩個雞蛋,撒點蔥花,比泡面強得多。
就在我伸手去拿一包印著“農(nóng)家石磨”字樣的掛面時,一個聲音從身后傳來:“這面啊,白得有點不自然?!?/p>
一位老人站在那兒,褲腳沾著星星點點的面粉,手里拎著的菜籃里露出半截揉好的面團。
他的手指粗糙有力,指甲縫里留著洗不盡的面漬,一看就是和面粉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
他問我:“你聞聞,這面有麥香味嗎?”
我湊近聞了聞,只有塑料包裝的氣味和一絲說不清的寡淡。
“我做了四十年面,”老人說,“你要是信我,我給你看看什么是好面?!?/p>
那晚,我跟著他去了超市后巷,看他掀開帆布,露出半袋泛著自然微黃的面粉。
“這是新麥磨的粉,”他說著抓了一把讓我摸,“捏在手里扎手,聞著有青草混著麥稈的香?!?/p>
然后又取出一個玻璃罐,“這是陳化糧磨的粉,放了三年的,顏色發(fā)灰,摸起來像細沙?!?/p>
就這樣,我被他帶回了家,聽他聊了整整三個小時的面條經(jīng)。
那一晚,我這個對面條一無所知的人,仿佛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白得反常的鮮濕面】
老人說,現(xiàn)在市面上那些白得發(fā)亮的鮮濕面,多半有問題。
“記得小時候的手搟面嗎?蒸熟了放涼,是暖黃色的,像是被陽光親吻過的小米。”
他捏起一撮超市買的鮮濕面在燈光下晃了晃,“現(xiàn)在這個,白得能當鏡子照,你以為是工藝進步了?”
他告訴我,那是因為添加了過氧化苯甲酰——一種面粉增白劑。
雖然國家允許使用,但有些廠家為了節(jié)省成本,購買最便宜的粗面粉,然后大量添加增白劑。
“面粉中原本的胡蘿卜素、維生素E,全被這東西漂沒了,”老人輕拍著桌子,“吃進去跟啃白紙有什么區(qū)別?”
后來我特意做了實驗,買了三種不同價位的鮮濕面。
最便宜的煮后水變得渾濁,面條軟爛無味;貴一些的煮面水清可見底,面條筋道,帶著淡淡的麥香。
“貴的不一定都好,但太便宜的肯定有問題?!?/strong>老人指著那鍋煮壞的面說。
【兩元一捆的掛面之謎】
說到掛面,老人的語氣沉重起來。
“我老家有個村子,以前專門收麥子。前兩年有人來收陳麥,五毛錢一斤,比新麥便宜一半?!?/p>
他搓著粗糙的雙手,“陳麥就是存放了三五年、受潮發(fā)霉的麥子。曬一曬,磨成粉,做成掛面,兩塊錢能買一大捆?!?/p>
我皺起眉頭:“發(fā)霉的面能吃嗎?”
“高溫煮過不就殺菌了?”老人苦笑一下,“但黃曲霉毒素是1類致癌物,煮不死、泡不爛,吃進去慢慢損傷肝臟。”
我趕緊回家查看常買的掛面配料表。
便宜的那款只寫著“小麥粉、水、鹽”,而貴一些的還標有“碳酸鈉”“食用鹽”。
老人解釋說,碳酸鈉是增筋劑,適量使用沒問題,但有些廠家用陳化糧加碳酸鈉,煮出來的面湯渾濁如漿,面條易斷。
現(xiàn)在我會避開三塊錢以下的掛面,選擇配料簡單的,煮后湯清面彈的才是好掛面。
【滑如絲綢的濕面陷阱】
最讓我震驚的是關(guān)于濕面的真相。
老人帶我去菜市場,指著他常光顧的濕面攤說:“你看這面,煮出來湯清,面掛勺,嚼著有勁道?!?/p>
然后又指向旁邊攤位的“網(wǎng)紅濕面”:“那面滑溜溜的,筷子一夾就斷,你以為工藝好?其實是加了膠?!?/p>
他告訴我,現(xiàn)在很多濕面為了延長保質(zhì)期和增加Q彈口感,會添加食用膠。
適量添加沒問題,但有些廠家加得毫無節(jié)制。
我買了兩種濕面回家試煮。
老人推薦的那種煮好后能掛在筷子上,有面香;另一種煮時水都不渾,面條滑得能在盤子里“跳舞”,嚼著像在吃軟膠。
“這玩意兒,跟咱小時候吃的面,能一樣嗎?”老人撥弄著碗里的面條,“我老伴懷孕那時,饞濕面,我騎自行車跑老遠去買老字號的,就怕買到加膠的。”
【非油炸方便面的健康假象】
最讓老人氣憤的是“非油炸方便面”的健康宣傳。
“我兒子前年總吃這個,說非油炸等于健康,結(jié)果體檢查出血脂高?!?/p>
他拆開一包非油炸面,指著配料表:“看,第一位是精制小麥粉,第三位是棕櫚油——油沒少加,只是換了個脫水方式。”
他又翻到營養(yǎng)成分表:“鈉含量2000多毫克!成年人一天鈉攝入量不超過2000毫克。吃一包這面,等于喝了一勺半鹽!”
我這才注意到,平時吃的“健康面”鈉含量居然這么高。
老人說:“商家就愛玩文字游戲,非油炸、0反式脂肪酸,聽著好聽,但該有的添加劑一樣沒少?!?/p>
現(xiàn)在我再吃方便面,會加兩倍水,煮后倒掉一半面湯——這是老人教的“去鈉法”。
“減不了油,至少能去掉一半的鹽?!?/strong>他說。
【從面盲到面癡的蛻變】
那晚之后,我徹底變成了“挑面狂魔”。
現(xiàn)在去超市,我先看顏色:自然微黃的才靠譜,雪白透亮的直接跳過;再聞味道:有麥香的是好面,有酸味、霉味的轉(zhuǎn)身就走;接著看配料表:成分越少越好,最好只有“小麥粉、水、鹽”;最后煮一鍋試試:湯清、面韌、不糊鍋的,才是真的好。
最讓我有成就感的是學(xué)會了手搟面。
第一次嘗試時,面團揉得太硬,搟出來的面厚薄不均,煮后像橡皮筋。
老人笑著說:“揉面要‘三光’——面光、盆光、手光,急不得?!?/p>
他手把手地教:“水要分次加,揉面要像對待孩子,輕一點,慢一點?!?/p>
現(xiàn)在我能搟出薄厚均勻的面片,切出來的面條根根分明。
上周給家里打電話,媽媽說:“你寄來的面條怎么和老家的一樣?煮出來湯清,面有嚼勁。”
我笑著沒說話——那是我跟著超市老人學(xué)了半年的成果。
【一碗面里的人生滋味】
如今每次在廚房揉面,我都會想起那位老人。
以前總覺得,面條不過是面粉加水的簡單組合。
現(xiàn)在才明白,一碗好面里藏著這么多學(xué)問:面粉的品種、磨制的方式、添加劑的多少、手藝人的用心……甚至連煮面的水和火候,都能影響最終的味道。
老人有句話我記得特別清楚:“做面的人要是只想著賺錢,面就沒靈魂了;吃面的人要是只圖省事,生活也就沒滋味了?!?/strong>
現(xiàn)在周末我常去老人那里,看他揉面、搟面、切面。
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面粉在空氣中飛舞成金色的霧,他哼著老戲文,手底下的面團聽話地變換著形狀。
家里孩子最愛吃我煮的手搟面。
有天她舉著碗問:“為什么你煮的面比同學(xué)媽媽煮的香?”
我想了想,說:“因為這面里有爺爺?shù)男囊?,有爸爸的耐心,還有……咱們對生活不將就的態(tài)度。”
【后記】
那晚在超市,老人說了句讓我銘記至今的話:“面條是什么?是麥子的生命,是手藝人的靈魂,是老百姓日子里的熱乎氣兒。”
如今我買面,不再只看包裝和價格;吃面,不再只圖快和方便。
因為我知道,每一口面里藏著的,不只是碳水化合物,更是對自己、對生活的在乎。
下次你去買面,不妨多停留片刻,仔細看看那些面條。
別讓“方便”偷走了生活的滋味,別讓“便宜”模糊了對“好”的定義。
畢竟,我們吃下去的不只是面,更是對生活的那份熱乎勁兒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